石海峰
摘 要:語文學習有四個環節:聽、說、讀、寫。聽和讀的過程是:品味他人的語言文字,形成自己的思想感情,進而理解社會人生。說和寫的過程是:品味社會人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感情,進而訴諸語言文字。語文學習就是要由自發到自覺地仔細觀察深入思考來感悟生活,體察文字,錘煉思維,享受進入語文學習自由王國的快樂。
關鍵詞:高效課堂;品味;細察深思
“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語文的學習又何嘗不是如此?“死讀書”“讀死書”的人是很難有大的收效的。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他們確立適合自己學習方法。而高效課堂法無外乎的必經之路便是:仔細觀察,深入思考。
一、細察深思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語文學習有四個環節:聽、說、讀、寫。聽和讀的過程是:品味他人的語言文字,形成自己的思想感情,進而理解社會人生。說和寫的過程是:品味社會人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感情,進而訴諸語言文字。語文學習就是要由自發到自覺地仔細觀察深入思考來感悟生活,體察文字,錘煉思維,享受進入語文學習自由王國的快樂。品味是什么?品味就是仔細觀察,深入思考。人一生中,就是這樣在生活中自覺地,或者不自覺地進行語文學習的。因此,品味是語文學習的原始驅動力,是語文學習的關鍵環節。
二、對于古文的細察深思
在古文教學中需要細察深思。以課文中兩個相近的句子為例說明這個問題。古文中有一個句子:“夜縋而出”。為什么燭之武要在夜里,采用“縋”的方式出城?這是一個思辨點,具有確認整合、疏通文義的價值。它一方面說明鄭國危急的形勢,有上文“晉侯、秦伯圍鄭(“鄭”是鄭都,不是鄭國)”為佐證,另一方面預示燭之武將行“離間計”游說秦伯,有上文“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兩地毗鄰,皆為鄭地)”為佐證。簡潔的四個字確鑿地表明了燭之武的機警、負責和功勛卓著,體現著《左傳》微言大義的特點。與其近似的句子:“入而徐趨”。這“徐趨”一詞,描摹的意趣頗耐人尋味。
三、對于現代文的細察深思
在現代文教學中也需要細察深思。我執教《背影》時抓住散文中的一處細節,啟發學生深思。“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在我的點撥下,學生很快明白了:人兩臂的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果沒有用盡全力,他的身體應該是正直的;此刻,“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正表明父親拼盡了全力,他左臂的劣勢也就顯現出來了。作者沒有看見父親正面的神情,只是看見“背影”就感動得潸然淚下,消融了父子間感情的嫌隙。這是朱自清先生品味生活,仔細觀察、深入思考形成的經典文字,我們的語文學習正需要對這些文字細察深思,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
四、寫作中的細察深思
在寫作中更需要細察深思。如果讓學生寫一篇作文,談談對售貨員換種方式解決小姑娘不當行為這一生活場景的感想。缺乏仔細觀察深入思考意識的學生,大約都會寫成一篇贊頌“愛心”的讀后感。泛泛地談“愛心”,并不是就這一特定材料引出的感想,面對此一對象獻出的“愛心”的特性,他們所寫的那種“愛心”,實際是很多學生頭腦中都有的固有模式,就寫成作文的立意而言,創造價值有限。
寫作來源于生活,更需要我們細心觀察生活。對售貨員和小姑娘的這一場景稍有概括深思能力的同學,會發現對比關系:小姑娘還很小,剛有柜臺高;小姑娘要求多給她兩塊糖的行為很幼稚,而糖果柜臺前,顧客正多,售貨員的工作分外忙碌。但這位售貨員,并未因此而忽略一位小姑娘天真幼稚的要求。這正是售貨員的模范本色。但只有這些,似仍嫌不足。
要想讓作文實現超越,綻放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還需看得更細些,想得更深些。經過仔細觀察深入思考,才能寫出有創造價值的作文。擷取一位同學根據這一場景寫的作文片段:堂堂五尺男子漢,但他心細如發。他不僅關注了小姑娘稚嫩的要求,“從柜臺里拿了兩塊糖果,給了小姑娘”,而且更細心地在“稱好糖后,微笑著從里面取出兩塊”。這一舉動,為小姑娘解除了可能會面對的煩惱。試想,如果他不取出那兩塊糖果,小姑娘回家可能就要受到媽媽的指責。媽媽會對她說:“以后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許再這樣說話!這樣說話無異于向別人索取,這是在占小便宜……”為此,小姑娘的天真可能就要蒙上一層陰霾,她再面對人世也許就不再像今天這樣質樸無瑕,她再看頭頂的天空也許就不再像今天這樣亮麗蔚藍。售貨員不但關懷著小姑娘的今日,而且關注到了小姑娘的未來。這種關護大約并不是售貨員刻意為之的,但這是他為人的準則。他用兩塊糖果,為祖國的未來塑造著一顆美麗的心。
細察深思——高效課堂的必經之路。愿此能與同仁共勉!
參考文獻:
[1]單賓.“以文悟道”,寓德育于語文教學之中[J].北京教育,1994(4).
[2]李國棟.淺談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赤子,2015(5).
[3]胡雪萍.培養參與意識促進自主學習[J].甘肅教育,2008(1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