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力安+吳杰
摘 要:小學語文課程是其他課程學習的基礎學科,語文素養所包含的不僅是對語文課程和知識的學習,更是個人素質和文化氣質的重要體現,也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小學生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語文素養的培養,要依靠教師的共同努力,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創新來實現,對于小學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語文素養;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學生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文化內涵,也就是語文素養。新課改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為培養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人才而不斷努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前提,做好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工作。
一、小學中高年級語文素養培養的意義
語文素養對于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直接的影響。小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其豐富的想象力為學習提供了動力,也是學習習慣與個人素養形成的初級階段。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教學,在傳授課本知識的同時,更應當關注學生素質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在閱讀、寫作、交流等方面的語言組織能力的培養、在言談舉止上的培養,以及在個人道德品質上的培養等,都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標準。在當前應試教育模式下,雖然在成績方面取得了較高的成果,但是往往忽略素質教育的發展。語文素養的提出,正是針對這一問題對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學生為重點,正確引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當前教學中語文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語文教學方式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但是在一些地區仍然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一味追求高成績、高分數,將課本知識機械式地強加到學生的腦海中,忽略了語文素質培養的意義,嚴重制約著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培養。大多數語文教學中,對于知識點的傳授講解只局限于課本知識以內,小學生的思維和知識面無法得到延伸。學生的學習方法依舊傳統,自主學習能力不足,教學缺乏靈活性與延伸性,直接扼殺了小學生的想象力,將學生的思想禁錮在課本知識中。“高分低能”是對現代小學教學成果的一個側面反映。新課改的要求,明確提出了要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但是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還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創新,還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
三、提高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措施
1.轉變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想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只有引導者的意識和認識得到了轉變,才能使作為被引導的學生沿著正確的指引方向發展。所以說,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條件,只有指引者有了正確的指引方向,才能使被指引者步入正確的軌道上來。比如,在講解《鯨》一文時,為什么鯨魚屬于哺乳動物?它與魚類的區別是什么?如果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這篇課文,那么為了尋找答案,學生就會在課下查找材料,從而明白魚類的特性,對比鯨魚與魚類的區別,既增長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樂趣,從而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2.豐富語文教學內容
對于小學生來說,對知識的渴望程度遠遠超出課本內容,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也不應當局限于語文的學習范圍。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當鼓勵學生進行思維的發展,可以融入生活化的一些知識,豐富授課內容,從而鍛煉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比如,在春節每家每戶都貼對聯,其用詞就非常講究,可以讓學生試著設計春聯的內容,從而培養小學生的文化素養。
3.創新教學模式
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輔助教學設施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最明顯的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使原本抽象的理論教學變為圖畫、動畫、視頻教學。比如,在學習《學會看病》一文時,可以通過視頻演示醫院的看病流程,使整篇文章的看病流程直觀化。不僅加強了學生的理解與記憶,更讓學生真正學到了生活的技能,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小學語文素養的培養不止體現在某一方面,還體現在所有方面,它來源于生活中,與生活息息相關,又最終回歸于生活之中。因此,作為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創新教學模式,以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標來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為學生的發展推波助瀾。
參考文獻:
[1]陳春花.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J].學周刊,2013(22):189.
[2]韋秀蘭.如何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9):205.
[3]蔡文霞.淺談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語文素養的培養[J].才智,2009(2):67.
[4]張兆勛.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