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鑫
摘 要:語文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其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有著很大幫助,而且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方法也發生了改變,情感教育作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主要分析了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探討了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方法,以此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教育;方法
情感是指人對某種事物產生的態度以及感受,其中包括喜歡、恐懼、悲哀等。而情感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將情感因素發揮積極作用,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語文課程本身具有豐富的內容,將情感教育滲透到教學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其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有效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能使學生更好地體會作品的情感,與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主要是由于情感能夠激發學生的認知能力,使學生學習一定的知識和技巧。通常學生在學習中很難把握作品的內涵,只是抽象地認識到其中的含義,無法深刻具體地認識到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而將情感教學引入到教學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好地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
2.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一篇優秀的作品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礎上的,因此,要想準確把握作者表達的真實情感,只有讓學生體驗到作者的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含義。情感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帶著情感主動體驗作者的心情,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
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教學過于枯燥,主要是由于教師的方式過于傳統。一般都是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這種形式導致教學無法達到良好效果。而將情感教學滲透到課堂中,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使用幽默的語言,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學習,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1.調動學生想象力,營造良好情境
優秀的作品都給讀者留下寬廣的想象空間,因此學生要根據自身的體驗感受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以此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含義。例如,教學課文《春筍》時,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排比句,寫出了春筍頑強的生命力,以及無限美好的春景圖。“地里的筍芽兒如同嬰兒吮著母親的乳汁,吸呀吸,積聚著力量。”其中的“吸呀吸”描寫出春天到來時的春筍潛滋暗長的情態。“它們沖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里冒出來”,一個“沖”字表現出春筍的生命力極為頑強。“春日,春雨蒙蒙,綠油油的竹山,翠生生的竹林,像一幅煙霧迷蒙的水墨畫。”其中寫雨的句子將春雨的細密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通過對作品的賞析,讓學生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想象自己所看到的春天的情景,從而調動學生的想象思維,感受到春筍的新鮮、美麗、活力,讓學生明白春筍有極強的生命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
2.注重朗讀文章,更好地領悟情感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較為重要的部分,朗讀過程中,情感因素十分重要。只有帶著情感去朗讀,才能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例如,在學習《荷花》時,教師要重視學生朗誦的停頓、語速,并要求學生帶著情感去朗讀,以更好地體會作者內心的情感。
3.通過角色扮演,達到真實情感的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文中的真實情感。例如,在學習《祖父的園子》這篇文章時,在課文中有很多祖孫之間的對話,也會描寫祖父在園子中勞動的情景。“祖父整天都在園子里,我也跟著他在里面轉。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戴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通過讓學生角色扮演體會祖孫之間的樂趣,來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以及對童年生活的留戀,體會這種感情是如何表達出來的。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理解作者的自由和快樂來自于祖父的園子,更來自于祖父對他的關愛和耐心。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課程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教師應當注重教學的方法。將情感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活躍課堂的氛圍,陶冶學生情操,增強學生愛國的情懷。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調動想象、營造情境;注重朗讀、領悟情感;角色扮演,體會真情實感;比較閱讀,積累情感體驗,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提升教學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呂立尊.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研究[J]. 華夏教師,2015(11):26-27.
[2]臧以霞.試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理念及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5):15-16.
[3]陳瑜姝.品賞細節 以情激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刊),2013(12):25-26.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