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雨薇
【摘要】校園體育運動致害案件的校方責任的認定關鍵在于明確校方是否有過錯及過錯程度,而以上問題的認定應當依據校方是否履行了應當履行的義務。同時還要依據過錯相抵原則,綜合考慮受害人及校外第三方是否有過錯來確定校方責任。
【關鍵詞】侵權責任,教育機構侵權,運動侵權
一校園體育運動致害侵權案件的定性
校園體育運動致害侵權即在學校注冊在籍的學生主體在參加校方組織的體育活動中由于自己、第三人或校方的過錯因體育運動而直接導致的學生主體的人身和財產利益受到侵害的情形。筆者認為,必須由體育運動直接導致的傷害才是本案的研究對象,如果在體育運動中由于運動員雙方發生沖突進行的侵權行為,和體育老師在體育課上進行的體罰行為都不屬于本文研究對象。
要分析此類型的案件首先要厘清的問題是校方與在校生法律關系的界定。在2009年《侵權責任法》出臺之后,已經明確界定了教育機構侵權責任歸責原則,但過錯的認定仍有疑問。對此因首先確定校方與學生的關系,才能認定過錯及過錯程度。對于此,學界存在著三種觀點。第一種是監護轉移說認為一旦未成年的學生離開家進入學校的范圍,學生的監護權即從家長轉移到了學校。第二種觀點即監護權委托說主要以《民通意見》為依據,家長把未成年人送到學校上學的行為即是把監護權委托給學校,同時家長也保留監護權。如果以此種觀點為前提,那么校方的所負義務高于教育管理義務,是一種監護義務。但按照中國教育發展現狀,如果讓校方承擔監護的高度注意管理義務顯然過于繁重不利于教育發展。最后一種也是筆者支持的觀點即校方和在校生之間存在的是一種教育兼具管理的平權法律關系。即校方和學生之間不存在身份關系只存在教育管理的關系,故如楊立新所言,該法律關系的根本內容就是教育、管理和保護,學校有管理、教育學生的權利,同時也有保護學生的義務,學生有義務接受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同時有權利受到學校的保護。
二校方承擔責任的關鍵。
以限制行為能力人為視角分析校園體育運動侵權案件,按照我國現行法律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過錯程度來承擔責任。過錯原則下的侵權責任構成包括行為人實施的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作為或者不作為,侵權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的不利后果,侵權人實施的行為和損害后果之間存在的因果上的聯系以及行為人通過其實施的侵害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在法律和道德上應受非難的故意和過失。[2]在司法實踐中,本來過錯的證明舉證難度就大,又因過錯程度對于由誰承擔責任、承擔多少責任有重要的意義,故過錯的認定往往成為本類案件法庭爭論焦點。理論上認為過錯的認定應以是否履行義務為標準,一般包括:1.法律規定的義務2.特殊職業所負的高度注意義務3.作為一個社會正常理性的人應當預見標準。
三、校方責任的減免即過錯相抵原則的適用
前文已述在過錯責任歸責之下討論侵權責任適用過錯相抵規則,即在混合過錯的情況下,考慮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間的過錯程度進行比較,確定加害人和受害人的責任范圍。在本類案件中校方責任減免情形主要包括兩類一是受害人及監護人的存在過錯二是出現第三人侵權。
受害人的自身過錯通常表現為違反課堂規范、運動規律、競技規則以及不配合學校的管理制度。而監護人的過錯主要表現為未盡良好監管義務,不知受害人身體有疾病或不將疾病告知校方
校園體育運動致害侵權案件中的第三人侵權是指教育機構之外的人因體育運動直接對受害人的人身及財產造成的侵害。侵權責任法規定了校方在未盡到管理職責時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學界認為,補充責任是指多數行為人就基于不同發生原因而產生的同一給付內容的數個責任,各個負擔全部履行義務,并因行為人之一的履行行為而使全體行為人的責任均歸于消滅的侵權責任狀態。[3]學校侵權補充責任是指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對于第三人造成其管理下的未成年學生的損害,由于違反教育管理保護義務而承擔的直接責任人所能夠承擔的賠償份額之外的補充賠償責任。[4]基于以上學界對于補充責任的一般理解,對于侵權責任法四十條的適用是有爭議的。一種觀點認為,基于補充責任的性質,教育機構應該在有過錯的前提下承擔第三人無法承擔的賠償份額;另一種觀點認為,教育機構按其自身過錯程度和過錯參與程度承擔責任,相當于適用過錯相抵原則。筆者支持后一種觀點,因為只看是否有過錯而不看過錯程度來承擔責任不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則。
四、研究此類案件所帶來的啟示
校園體育運動致害侵權案件的發生雖具偶然性,但校方不能因此松懈,應規范學校的管理制度防止此類事件的發生。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政府已在全國推行校園險政策,節省了公共資源同時也減輕了學校承擔責任的風險。[5]但在司法實踐中,受害人作為被告方在“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之下面臨舉證難的難題。故望在這類案件中的舉證原則能有所突破,采取舉證責任倒置讓處于優勢地位的校方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自己在侵權案件發生過程中沒有過錯。
結論
限制行為能力人在校園發生的體育運送致害侵權案件的校園責任認定的焦點問題在于過錯的認定。對于此問題首先應首先明晰學生與校園教育機構存在的法律關系是平權教育管理法律關系,以此為基礎劃分雙方義務,界定過錯程度,同時使用過錯相抵原則劃分責任。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民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五版,第567頁
[2]楊立新,《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精解》,2010版,第181頁
[3]楊立新,《論侵權責任的補充責任》,《法學論壇》2003年第6期,第16頁
[4]徐豪君,《高校體育運動傷害事故法律問題研究》,《沿海企業與科技》2014年第4期,第73頁
[5]韓曉磊,《學校侵權補充責任研究》,中南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