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花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具有它的特殊性。抽象性、概括性和邏輯性讓很多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心理學表明:“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的選擇態度,是積極認識事物或參加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學生積極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動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為了讓學生領略數學的無限魅力,讓數學有趣化便顯得十分重要。所以,我在課堂中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做好課前準備
要使數學課堂達到預期的效果,就要求教師在課前深入鉆研教材,做好教材分析,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通過對教材創造性的整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高效”。“快樂”教學離不開“快樂”的素材,學生的快樂源于我們準備的快樂素材。
二、創造輕松愉快、和諧風趣的課堂氣氛
我們教師應當和學生和諧相處,課上為老師,課下為朋友,課堂上對學生及時做出評價,課后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激勵的語言、鼓勵的方式自然多樣,使學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縮短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的課堂氛圍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
三、設計挑戰性問題,創設情境問題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我們應該利用數學本身的特點,發揮數學形象、趣味、藝術的特點創設情境問題,營造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時,上課一開始,我就神秘地問同學,誰有辦法知道課桌的面有多大?誰想知道黑板的面積?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分小組經過討論、合作、實踐、探索。有的學生用學過的方法將課桌面分為若干個相等的小方塊來計算,有的用準備好的一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紙在桌面上排。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結果在學生共同的努力下橫空出世,在這樣的鋪墊中,教師快速簡潔地推導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總之,數學既不是枯燥的,也不是憑空的,只要你愿意去找,愿意去想,找準最佳時機,想出最有效的方法。
四、提供生活化的數學內容
數學從來都不是獨立的個體,它始終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緊密相連,教師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結合所學的知識,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觀念、練習、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了解數學的歷史起源,形成與發展的歷程,并從中感受數學的力量。在講解周長時,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周長的概念,我創設了如下情境: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做這樣一個活動,拿出老師讓你們準備的兩片大小不同的樹葉和線繩來,用線沿著一片樹葉的邊圍起來,在接頭處把線剪斷照此再圍一下自己的鉛筆盒與凳子面的周圍的長,做好后,請同學們看一看,每片樹葉處圍的線長與鉛筆盒、凳子邊周圍的長就是它們各自的周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周長的知識。學生通過這個實踐活動,不知不覺感悟“圍成”“邊長的總和”的關鍵詞的意義,加深了對周長概念的理解。
五、利用有效的多媒體教學
因為條件限制,很多生活中的情境都無法在課堂上呈現出來。這時需要我們恰當地運用媒體,代替傳統教育的小黑板、掛圖等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由“靜”變“動”,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既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教學媒體,使數學知識“活”起來,采用各種教學方法,營造輕松、愉快的數學課堂生活,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幫助學生學好數學,使課堂教學變得形象生動,極大程度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減輕了老師上課的板書負擔,讓我們的課堂高效化。例如,在教授“平行線的認識”這一章節時,我采用多媒體教學,在多媒體上展示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相交現象,例如,門窗、鐵軌、圍欄、剪刀、十字架等實物圖。在此基礎上,利用電腦將實物中的線條抽取出,通過對比觀察,便能發現有些實物的線條是相交的,而有些是沒有交點的,通過這些實例老師能很好地引出平行線的概念。
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永遠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陣地。要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關鍵是明確學生的主導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己思考,而不是老師一味地灌輸知識,這樣才能真正地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真正完成從學會到會學的過程,也才會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逐步增強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有機會上臺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解題想法和思路,這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終遵循一個原則:“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只要我們善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時刻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幫助學生在思維和知識之間搭建橋梁,學生就能發現學習的樂趣,愛上數學世界,不再認為學習是一種包袱,讓學生愉快地學習數學知識,才能讓我們的數學教學真正成為一門“愉快的藝術”。
參考文獻:
[1]盧邦生.倡導快樂學習 優化數學課堂[J].中學教學參考,2010(11).
[2]陳嘉穎.生本課堂:學習單的運用[J].新課程(綜合版), 2016(8).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