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月鳳
【摘 要】繪本的有效運用應該超出“讀”的范疇,目前我們慢慢傾向于繪本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整合方面的研究,繪本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一個有力的輔助手段。
【關鍵詞】繪本;小學語文;活用;整合
故事時時發生。繪本,飄洋過海與我們相遇,時間不長卻悄然改變著兒童的世界。美丑的評判,善惡的辨析,中外文化的交匯,想象創造的開啟……
一、初“相繪”
與繪本相約,緣于一個慵懶的午后,暖暖的陽光讓人昏昏欲睡,《夏洛的網》不知什么時候渾然不覺地滑落到地上。
“爸爸!蜘蛛沒死,蜘蛛沒死!”兒子搖晃著我的手臂,顫微微又略帶激動的語氣里充滿著對生命最本色的理解。
原來不知什么時候,書上逗留著一只小蜘蛛,怯生生地爬著。再轉眼一看,兒子趁我睡著的時候信手涂鴉:一張大大的網,蜘蛛、小豬、小牛、小蟲……還有森林、河流、山巒……“這是蜘蛛,這是小豬,它們有許多好朋友,它們的家太小了不好玩,森林草場才好玩。”兒子用稚嫩的語言描述著,畫面粗糙笨拙卻是童真童趣最完美的流露。
那一年,兒子4歲,認識的字不多。于是我突發奇想:有沒有一種類似連環畫,兒童注音本但文字量少一些的圖書,這樣適合于3、4歲孩子的閱讀?上網一搜,我真的有些無地自容。“孩子,請原諒。因為父親的淺陋,在國外已有數百年之久的繪本差一點就和你的童年擦肩而過。”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好事多磨,托了許多人,相當長時間以后安東尼·布朗《我爸爸》成了兒子人生第一本啟蒙繪本。從此,我們一起閱讀,一起想象,一想描繪,一起寫作……那一年正好是2000年,繪本在國內萌芽階段。
多年以后,兒子已是高中生,有一個感恩節他偷偷塞給我一張發黃的紙條,一首他小時候讀繪本時寫的小詩:
小時候/鄉村是我最愛的家/我有爸爸媽媽/我們一起玩/一起鬧/我愛爸爸媽媽。
下面還有一行剛剛寫的文字:
親情,是時光繪本最美的風景。爸爸媽媽,謝謝你們!
原來,美好的事物可以經久不息。
二、常“約繪”
我不知道世間有多少人也有著和我一樣的經歷,但是相比之下,我的學生比我的兒子幸運多了,繪本在國內初步發展的階段,他們有幸與之相約,不再錯過。
選好繪本是基礎。
縱觀琳瑯滿目的優秀繪本,我們總是不知不覺暴露人性的貪婪,總想魔法附體,須臾之間把所有知識裝入孩子的身體。繪本閱讀是一種享受快樂的過程,千萬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必定適得其反。關鍵是先導,年齡特征是選擇的重要依據。
如今,繪本應該是小學低中年級孩子的老朋友了,不再是簡單的“學具”,它早已超越語言訓練、常識認知等方面的范疇。這個階段的孩子不管是思維想象力、觀察辨別力、邏輯創造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錘煉,我們應側重選擇利于培養學生良好學習態度、品質的繪本,促進學生養成終生受益的習慣。
其次,繪本選擇要貼近生活,特別是要貼近兒童的生活。兒童眼中的世界可能與成人判若兩樣,一本好的繪本總是能用兒童的視角記錄著他們與外界的交織碰撞,疑惑好奇,刻畫著成長軌跡的點點滴滴。假若繪本脫離了兒童的生活,變相地把繪本成為我們指導學生閱讀寫作的“利器”,其危害是巨大的,扼殺學生的興趣之余,我們也無情地剝奪了學生對未知領域探求的欲望。
活用繪本是關鍵。
曾幾何時,我們聽到最多的依然是“讀繪本”,其實繪本的有效運用應該超出“讀”的范疇。一本優秀的繪本一定集眾多知識于一身,總給在不經意間給人啟迪與思考。
因此,我們首先要引導學生走入繪本的意境,與繪本世界融為一體。如何有效引導?我們務必做到讀得精,問得巧。“讀得精”要遵循兒童認知規律,不僭越不包辦;“問得巧”剛是要講究問題的設計,呵護學生的求知欲,在關鍵的時候適時點撥,循序漸進,讓學生身心入境。
其次,把繪本與語文教材有效融合。近年來,繪本作為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能力的輔助素材已是不爭的事實。繪本與語文教材的有效整合是一個富有時代氣息的命題,目前條件稍好的學校都已經專門開設了繪本課,而大多的學校依然處于摸索階段,更多的傾向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教材缺失時有效補充。信息高速發展時代下語文教材應該與時俱進,一些短小精悍、雋永亙古、圖文并茂的文章或保留或新選入現有的教材,但一些教材的編寫意圖值得商榷。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在漢語拼音單元教學結束后,有一首總結漢語拼音學習的兒歌,類似說教的內容占一定的比例。細細思考之下,我們是不是缺失了些許包容,些許呵護,同樣《大衛,不可以》這樣帶著說理性質的繪本,我們卻不能讀出生硬直接的說教,委婉易讓人接受。熟不知,在低中年級的孩子心里植入太多的“不可以”“不能”會影響打擊學生的信心,也會間接形成習作的畏難心理。這里的素材還可以是習作要求。小學語文教材中眾多的習作要求“高大上”,如寫人要選擇給你影響巨大的,寫事要給你啟迪思考的,寫景必須是印象深刻的。注重習作的立意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都從成人的視角出發,是不是真的能開啟學生寫作的智慧之門?
每每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適當滲透繪本,讓學生玩得開心,說得盡心,寫得放心。如一位老師執教《美麗的丹頂鶴》有如下環節:
師:小朋友們仔細瞧瞧,圖上的丹頂鶴和課文中描寫的丹頂鶴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為什么呀?
生:圖上的丹頂鶴很丑,什么顏色都沒有。
師:那請你上來給這幅圖進行填充,還丹頂鶴美麗的姿容好嗎?
(待學生填充后,老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丹頂鶴的外形,然后點擊課件,畫面發生變化,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丹頂鶴。)
師:這是怎么啦?請大家想一想,畫一畫,編一編,寫一寫好嗎?
我們不難發現,老師設計的這個環節就巧妙地融入了繪本元素,獨辟蹊徑,在愉悅的氛圍里學語文,用語文。
寫作失趣時有效補充。孩子對習作不感興趣,每一個老師都曾不可避免地遭遇過。你試過繪本嗎?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習作2《我的自畫像》教學時,老師并沒有急于指導,而是出示《瘋狂星期二》部分畫面,這本繪本用夸張的表情,生動的對話逼真地再現了孩子們無憂無慮的學習生活。“這群孩子在干嘛?”老師拋出了第一個問題。學生的思維如沸騰的水,精彩的回答層出不窮。“有你的影子嗎?”第二個問題意在讓學生捕捉細節,找到畫面的“自己”,進而有話要說。用繪本巧妙激趣,后面的習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迷“筆繪”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繪本成了孩子習作之路的七彩橋,橋上有包羅萬象的信息、有刺激想象創造力的色彩,還可以還原兒童生活的場景……優秀的繪本集藝術、文學于一身,每一張圖畫,每一個句子看似簡潔卻蘊含著感染力、表現力。
畫里畫外,想象與動筆的轉換。繪本是幅美麗的畫卷,畫里畫外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孩子用純真的筆描繪時光,用稚嫩的文字記錄生活。一個冬夜發生的奇幻的故事在雷蒙·布力格的作品《雪人》里拉開了帷幕。咦?海量的圖片卻找不到一個文字,留給孩子的是無窮的想象。如何有效地將學生想到的轉換成文字?我們可以依托繪本,先對學生想到的內容進行梳理,進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意境,讓繪本與學生的心靈產生對話。舊的認知與新的體驗相互交融,想象與創新的交織,一個立體多維的世界悄然而來。如:
冬夜,刺骨的冷,爸爸還是沒有回來,一定又在加班了。我害怕極了,突然很想念離我遠去的媽媽。想到爸爸回來一定餓壞了,于是我顧不上流淚,馬上起床把飯菜熱好裝進保溫桶,心想:等我明天醒來,保溫桶里一定裝滿爸爸的愛。
這是一個孩子真實的心理宣泄,淚水、渴望、孝順……五味雜陳,盡在筆下。繪本好比是打開了學生想象與動筆之間的閘門,情感總是在不知不覺間自然流露。
話里話外,說話與動筆的轉換。繪本給我們呈現的文字不多,卻是作者個人生活體驗的結晶,這些文字大都用文學語言加以表現,有著深厚的文學性質。而平時的說繪本,兒童大都習慣用日常語言,這樣的語言也許不夠優美,甚至不夠規范。我們本著尊重兒童的理解感悟,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從兒童視角入手,但是要注意引導他們說繪本時注意真情實感,帶著審美與欣賞的眼光,相信這樣說繪本定當是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繪本沙龍”“繪本劇表演”這些手段就不僅局限于單純說、自由說,而是富于了說的文學性,而“繪本創作”“繪本改編”則是動筆寫作最富有活力的表現方式。
正如繪本《拉爾夫會講故事啦》所說的“故事無處不在”一樣,我相信,用好繪本,學生習作的好作品也會一樣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