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寧
摘 要: 學生是案例課堂的主體,激發學生的熱情對案例教學非常重要。本文從激勵理論入手,重點闡述在案例課堂上根據期望理論,通過選取適當的案例、對課堂表現良好的學生進行獎勵等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案例教學法 期望理論 激勵技巧
案例教學因其生動性、形象性、自主性和實效性強的潛在優勢得到大學老師的青睞,很多大學教師在課堂上都采用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指以案例作為教學平臺,通過對案例的講解、分析和討論,獲取學科知識,提高學生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其中案例是“一個描述或基于真實事件和情境而創作的故事,它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學習者經過認真的研究和分析后從中有所收獲”[1]。案例教學能夠使學生在實踐環境中進行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及溝通能力,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理念和協作精神。案例教學與傳統教學最大的不同是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和課堂活動的主體。如果學生進行充分的課前準備,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案例教學就能實現既有的教學目標,達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課堂參與度有限,案例教學就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所以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熱情是案例課教師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本文從激勵理論入手,重點闡述如何在案例課堂上使用期望理論激勵學生,增強學生的熱情,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期望理論
期望理論主要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維克多·弗洛姆(Victor Vroom)在20世紀60年中期提出并形成的。期望理論認為,一種行為傾向的強度取決于個體對這種行為傾向可能帶來結果的期望強度,以及這種結果對行為者的吸引力。弗洛姆認為,當人們預期某一行為能給個人帶來既定的結果,且這種結果對個人具有吸引力時,個人才會采取這一行動。激勵就是個人寄托在一個目標的預期價值及其對實現目標的可能性的看法的乘積[2],用公式表示為:
M=V×E
M表示激勵力,即一個人受到激勵的強度;V表示效價,即個人對某種結果的偏好程度;E表示期望值,即通過某種活動導致預期結果的概率[3]。
該理論涉及三種關系:(1)努力與績效的關系:人總是期望通過一定的努力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果人們認為通過一定程度的努力實現目標的可能性越大,就越會努力;如果目標太高,通過努力也無法實現,那么人們就會失去動力,放棄努力。(2)績效與獎勵之間的關系:人們總是期望在實現目標后獲得適當的獎勵。如果實現期望目標后,有相應的獎勵,就會激發人們工作的熱情;如果沒有獎勵,人們的動力就會減少。(3)獎勵與滿足個人需求之間的關系:如果完成工作,個人所獲得的獎勵對個人的重要程度及其與個人的目標需求有多大關系。如果獎勵能夠滿足個人的需求,就會激發個人的工作熱情;如果獎勵不是個人所看重的或無法滿足個人的需求,則個人的動力就會降低[4]。
期望理論的關鍵是正確識別個人的目標和判斷以上三種關系。要達到預期的激勵效果,必須以激勵手段的效價(能給激勵對象帶來的滿足)和激勵對象獲得這種滿足的期望值為前提。只要效價和期望值中有一個較低,就難以使激勵對象調動足夠的積極性。
2.期望理論在案例課堂的應用
企業等組織的管理者會運用期望理論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案例課堂的管理者——教師可以運用期望理論激發學生對案例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課堂表現力。要做到這一點,案例課程教師首先必須明確在案例課堂中學生的努力、績效和個人需求具體是指什么,然后根據這些具體內容,采取相應的激勵技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1明確案例課堂中努力、績效和個人需求的具體內容
期望理論的關鍵是明確個人目標及努力與績效的關系、績效與獎勵的關系、獎勵與個人目標實現的關系,也就是說,當努力能夠達到績效,績效能夠帶來獎勵,并且獎勵能夠實現個人目標時,人們的積極性就會提高。要把期望理論運用在案例課堂上,首先要明確對學生而言,努力、績效和個人目標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一般來說,案例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對案例的討論和分析,實現教學互動,將教與學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案例的討論中獲取專業知識和理論,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案例課堂上,學生的努力是指學生在案例上的投入,包括課前的準備及課堂的討論參與度。績效主要是指學生的課堂表現,包括在案例分析中體現的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和溝通能力及與團隊成員合作的能力等。在案例課堂上,學生的需求就是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團隊合作的能力,并且取得良好的課程成績。
2.2根據期望理論實施激勵
明確了案例課堂中學生的努力、績效及個人目標后,可以根據努力與績效的關系、績效與獎勵的關系及獎勵與個人目標之間的關系采取具體的激勵措施。
2.2.1正確處理努力與績效的關系:選擇適當案例,使學生通過努力就可以取得良好的課堂表現。
對學生來說,努力是對案例的投入,即在案例上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績效是學生在案例課堂上的表現,可以通過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分析案例的思路、表達的清晰度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等衡量。當學生認為努力取得良好的課堂表現時,就會在案例上投入時間和精力,認真準備和討論;當學生認為即使努力也無法取得良好的課堂表現時,就會放棄努力。對于教師來說,如何保證學生的努力能夠取得良好的表現,最關鍵的一點在于案例的選擇。對于學生來說,難度系數太大的案例會超出學生的能力水平,給學生帶來挫敗感,使學生感到即使付出努力,精心準備,可能也無法很好地對其進行分析,無法取得良好的課堂表現,這樣學生就會放棄努力。那么是否案例越簡單越好?并不是,因為太簡單的案例對學生來說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沒有挑戰性也就沒有動力,所以案例太難或太簡單都不能激發學生的熱情,教師要選取適當難度的案例。具體來說,教師在選擇案例時,首先要考慮教學目標。案例教學就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但每一門專業、每一門課程的教學目標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在選擇案例的時候要考慮到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最有利于教學目標實現的案例。其次,教師在選擇案例時應考慮到學生的狀況,需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選擇的案例要略高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另外,對于剛剛接觸案例教學的學生,可以選擇相對簡單的案例,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可以選擇難度系數大一些的案例。再次,教師選擇案例時,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只有引起學生興趣的案例,才能激發起學生的熱情,從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2.2正確處理績效和獎勵的關系:對課堂表現好的學生進行獎勵。
根據期望理論,人們總是期望在實現目標后獲得適當的獎勵。如果實現期望目標后,有相應的獎勵,就會激發人們工作的熱情;如果沒有獎勵,人們的動力就會減少。因此在案例課堂上,當學生取得良好的課堂表現時,教師對學生進行獎勵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與組織中的獎勵不同,案例課堂的獎勵更確切地說是對學生的良好表現進行表揚和肯定。教師可以對在案例討論中積極發言的學生給予表揚,對有獨特見解和精彩言論的學生進行鼓勵,這些措施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另外,教師可以通過加分進行獎勵,因為課堂案例討論是案例教學的重頭戲,教師可以對出勤良好且積極參與討論的學生進行分數的獎勵。如果要求學生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教師可對案例分析報告寫得好的學生進行加分。
2.2.3正確處理獎勵和個人需求之間的關系:通過加分獎勵,滿足學生獲取高分的需求。
根據期望理論,獎勵還必須滿足個人的需求,只有滿足個人需求的獎勵才能發揮真正的激勵作用。在案例課堂上,要正確處理獎勵和個人需求的關系,就是要求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表揚和肯定方法。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在平時加強和學生的交流,通過和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表揚。另外,雖然學生學習的目的各不相同,但都希望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取得良好的課程成績,所以好的分數是學生的普遍需求。案例課教師可以根據這一點對學生進行分數獎勵,因為案例課程通常都是分組進行討論,然后發言。為了激發小組討論的熱情和保證小組討論的質量,教師可以對各小組的討論情況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打分,并根據分數選出優秀組,對優秀組的學生進行加分。
3.結語
期望理論主要適用于企業等組織內部,將期望理論運用于案例教學的課堂是一種探索。本文根據期望理論的內容,將期望理論中涉及的三種關系(努力與績效的關系、績效與獎勵的關系、獎勵和個人需求之間的關系)具體應用在案例課堂上,提出通過選擇適當案例、對課堂表現好的學生進行獎勵及通過加分滿足學生獲取高分的個人需求等措施對學生進行激勵。
參考文獻:
[1]小勞倫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學指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朱秀文.管理學教程[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4.
[3]婁成武、魏淑艷.現代管理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周三多.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項目名稱: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行政案例分析》課程建設,項目編號:K1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