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萍
【關鍵詞】 導游;人格特質;游客;關系
【中圖分類號】 G7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6—0080—01
旅游的目的就是為了放松心情,回歸自然,或追尋歷史,了解人文。在這個過程中,導游與游客同行,游客對自然的認知,對歷史的回顧,對山川形勝的體認與感悟,更多地來自于導游的解說引導。這種愉悅的體驗的獲得,更多地得益于導游和游客和諧、融洽的關系的建立,導游和游客要能夠同喜同悲,在共同的生活中能夠達到共情。這就要導游要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在導游與游客之間形成具有主體間性的平等的交往關系。只有在這種關系中,導游才能對自己“習以為常”的景點抱有極大的熱情,給游客以高質量的服務,游客才能“不虛此行”。
一、導游的氣質特征對導游與游客關系的影響
人格心理學上,一般將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即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和抑郁質。要成為一個出色的、能夠提供給游客以高質量服務的導游,應該具有膽汁質或多血質氣質類型的人,或者是以這兩種氣質類型為主的混合型氣質類型的人,他們可以在短時間的旅途中與游客成為朋友,成為共歷風雨的“伙伴”,這兩種氣質類型的導游都有一種親和力,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有可以和游客建立良好關系的心向。只有在這種良好和諧的關系中,游客才能真切地體會到旅途的美好。
二、導游的性格特征對導游和游客關系的影響
作為一個出色的導游,其良好的性格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旅途總是讓人愉快、難忘的,和諧融洽的導游與游客關系是保證旅游成功的關鍵:導游的性格也是一個影響導游與游客關系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外向的人,重視外在世界,愛社交、活躍和開朗,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很感興趣,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內向的人,重視主觀世界、好沉思,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賞和陶醉之中,寡言,較難適應環境的變化。只有外向或者以外向為主的性格的導游才可能與游客主動地建立和諧的關系,也才能和游客打成一片,在旅游的過程中表演各種各樣的節目,比如唱歌、跳舞,有時也會講些笑話,來減輕旅途的疲勞,拉近和游客之間的距離。內向的導游在這方面常常表現得不夠好,他認為他的工作就是盡可能地把景點的內容講解清楚,把游客組織好,很少考慮與游客之間的關系。其實,游客和導游之間是一種主體間的關系,這種關系體現的是平等、交往和互動。具有內向性格的導游則是把這種關系看成是主客關系,他是整個旅游過程的主體,看什么,怎么看完全取決于他,他主宰著整個旅游過程,游客完全沒有主動性。這種關系其實是不對等的,主客關系是一種手段一目的關系,往往不利于游客和導游良好關系的建立,其結果是這種旅途并不能夠給人帶來美好的感覺,而是很累,時間很緊張,走過場,是用眼睛看,而不是用心去看、去體驗。
三、導游的認知風格對導游和游客關系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威特金等人在研究知覺的特性時根據“場”的理論,將人劃分為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兩種類型。認知方式的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維度不僅存在于知覺過程中,而且也普遍地存在于人格等領域中。場依存性的人,更多地利用外在參照,用外在的社會標準、規范來確定自己的態度和行為,他們的行為是社會定向的。具體地說來,場依存性的人社會敏感性強,容易注意他人提供的社會線索,在與別人的交往中,傾向于以別人為中心,善于察言觀色,更多地注重別人的主觀感受。
如果一個導游是場依存性的人,他就會以游客為中心來建構導游和游客之間的這種旅游關系,隨時為游客著想,盡可能地為游客提供優質的服務,把自己置于一個服務者、一個游客朋友的角色上,來認識這種建立在短時間、利益(導游是要付費的)基礎上的人際關系。假定是一個具有場獨立性認知風格的人來做導游,他就會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來看待這種關系,只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把自己置于旅游之外,旅游只是游客自己的事,。
新型的導游與游客的關系,應該是在實踐理性的支配下,體現一種主體間性的關系,即導游和游客互為主體,這種主體間的關系,內在于旅游過程之中。只有承認彼此的主體地位,才能平等地對待對方,也才能彼此尊重,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
旅游活動的順利進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游的高質量的服務.這種服務,從根本上說,建立在導游和游客平等、尊重與和諧的關系之上。人格特征影響到人對事物,對各種關系的認知、理解,導游的人格特征也對這種關系具有定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說,對具有何種人格特征的人,從事導游工作更為有利,或者說,具有何種人格特征的導游,更有利于促進導游和游客良好、和諧關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