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摘 要】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四項基本功,而讀這個環節雖然不測試,但是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力、想象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激發興趣,夯實基礎,范讀領路,品讀感悟等多種方法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
【關鍵詞】培養 小學生 朗讀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63
《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中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朗讀注于目,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是一種復雜的心智過程,它有助于學生掌握每個漢字的音、形、義;有助于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層次結構;有助于兒童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再加上篇篇課文都是編委們精心選取的,文質兼美,內容豐富。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力、想象力,豐富學生的感情,陶冶學生的人格。那么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呢?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多種措施,激發興趣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前提,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研究表明,進行朗讀訓練后,兩個月內,學生朗讀水平提高顯著,到四個月后學生興趣有所降低,到六個月后學生在掌握了朗讀技巧后興趣又有所回升。因此對學生實施朗讀能力的培養,教師應盡量避免學生朗讀興趣的波動或淡化,集思廣益,積極創新,根據實際情況拓寬思路,挖掘訓練中的多重效應,激發學生朗讀興趣的持續發展。
為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讓學生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2.以自己精彩的朗讀打動學生的心,喚起他們朗讀的欲望。3.向學生講述一些名人讀書的故事。4.采取激勵機制,抓住學生在朗讀時表現出來的成功之處進行表揚,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悅。因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好好學習的強烈愿望。5.經常進行朗讀比賽。
二、打好基礎,形成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讀書也不例外。要讀好課文,首先要把課文讀正確,打好朗讀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重復、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就這點來講,最好從小學一年級抓起,嚴格要求,學生讀書時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其次,研究表明,學生形成一定的朗讀習慣后,再通過朗讀基礎訓練(包括發音、正音、吐字、發聲等訓練)、朗讀技巧訓練(主要包括停頓、輕重、快慢、語氣等四個方面)、朗讀節奏訓練(主要包括節奏、音高訓練),絕大多數學生朗讀時能做到正確、流利,初步做到有感情,效果顯著。如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我班的胡漢蒙成為了校廣播站的主持人,并得到全校師生的好評,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繪聲繪色的朗讀也得到聽課老師好評。
三、范讀領路,摹仿入境
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不難,但要達到有感情,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小學生閱歷淺,知識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他們不可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讀。因為范讀能幫助學生了解掌握課文的基調是歡快的、高昂的,還是平緩的、低沉的,給學生以遵循。因此,教師范讀減少了朗讀訓練的盲目性,增強了針對性,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兒童的天性,范讀能使學生很快入境,有的學生摹仿出來的東西一點不亞于老師的“原汁原味”。學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識的積累,那么讀書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當然,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備受感染。
例如,我曾聽到一位朗讀能力很強的教師執教的《月光曲》一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位教師的范讀。她讀課文時,聲音時而低沉,時而高昂……所有的學生和聽課教師都鴉雀無聲,當學生讀課文時,他們也能初步地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由此可見,教師的范讀不容忽視。
四、注重“評讀”,讀中求新
小學生的朗讀水平還不高,但他們也能進行一些初步的評讀。可作為一名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如果讓學生評一評其他同學的朗讀,我們聽到的更多是“讀得很好”“讀得不夠好”這樣的泛泛而談,這遠遠達不到我們讓學生“評讀”的目的。為此,在課題研究中,我通過學生朗讀能力評價策略的研究,通過《學生朗讀水平評價表》的擬定與實施,引導學生從朗讀基礎、朗讀技巧、朗讀節奏以及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內涵等方面進行評讀,效果不錯。
由此可見,如果將評讀訓練到位,相信在讀與評讀中,學生們不僅鞏固了朗讀的技巧,而且有助于其對文本內容的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朗讀能力會不斷提高。當然,評讀的方式還有很多,教師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水平,因人而異,以求效果的最大化。
五、立足理解,品讀感悟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從讀得正確到讀得流利,再到讀得有感情,這是不言而喻的。教學中,我們在引導學生掌握技巧、摹仿入境、“評讀”求新的基礎上,要給予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把課文讀熟,再在教師的指導下,邊讀邊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帶著對文章的情感讀文,讓自己的情感在讀書聲中流淌,從而感悟出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更深層次的內涵。我想,這應該是我們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一個比較理想的追求吧!
如教學《一張美麗的紅楓葉》一文時,我主要通過結合課文內容理解詞語,來幫助學生把課文讀好。如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聽老師讀句子,“青蛙先生輕輕地說了聲:對不起,把紅楓葉輕輕放下”這個句子時讓學生體會“輕輕地”“輕輕”這兩這個詞。感受它對朋友的關愛,這是聯系課文內容去理解句子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幫助把課文讀好。再如在學生表演小蜥蜴傍晚給青蛙先生送楓葉時,青蛙的一系列神情和動作都是通過在理解了詞語“剛想”“突然”“躲著”等詞語上才體會到人物的內心的。所以說讀和理解也是分不開的。讀能夠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理解又有助于學生把課文讀得更好。
然而,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只要你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學的訓練方法,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還是不難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