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琴
摘 要:我國的農村以農業發展為主,近幾年來,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也遇到了農村環境遭到破壞的嚴重問題。在農業規模經營的背景下,農作物種類的經營方式不一、農業主體多元化等發展狀況,為農村環境的行政管理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本文通過分析規模化經營背景下農村環境的發展現狀、遇到的挑戰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指出了農業發展的新方向,通過改革傳統的農業生產觀念和發展模式,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保護農村環境,建設美麗鄉村。
關鍵詞:規模經營;農村環境;行政管理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16
調整農業的規模化發展趨勢,需要通過對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環節,農業的經營主體,農作物的種植內容等相關方面進行改進,采取相應的農村環境行政管理應對措施。建立統一的農村環境管理系統,有效監管并治理農作物的污染源排放問題,修復農業的產后垃圾問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村環境的治理力度,建設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1 規模經營背景下農村環境管理的發展現狀
我國對農業規模經營的本質定義是農業生產的各要素之間進行有序整合,并形成合理的系統的規模化生產經營方式。如今,秋收季節過后,農村的剩余農作物可持續利用率低,不僅帶來了生產垃圾、土壤遭到破壞、釋放的污染源也給農村的環境治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1]。在農業生產上,化肥的購買、病蟲害的防止等問題,對農業生產的考驗日益加強,農村環境監管也不到位,導致農業污染源的排放量增大,農村的環境治理不得不面對治理成本有限和污染源多樣的雙重阻礙,上述問題也是我國農業土壤問題、農村環境得不到改善的主要來源。
2 規模經營背景下農村環境管理遇到的挑戰
在我國農業實行規模化經營后,隨著農村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人力投入相對減少,但在農藥、化肥使用上卻大大增加。農業的規模化經營雖提高了生產效益,卻使農村土地的使用率降低,土地只能依靠單一的農作物品種,不能循環利用,隨之帶來的結果是土壤遭到嚴重的破壞,無法保障糧食品質,農業生產的環境壓力與日俱增。
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方式只是解決了土地選擇何種農作物才能提高產量的問題,卻沒有解決農業生產如何與保護環境相結合的發展問題,這是農村環境管理改革遇到的首要挑戰。農作物種植戶的規模化經營方式主要依靠單一的農作物品種,使土地流轉問題嚴重,土地的抗風險能力弱,環境保護力差,也為機械化種植帶來了不便[2]。針對農村環境治理問題,應從農作物的品種經營、土地的管理方式、以及農作物的產后處理等方面入手,例如,農作物的秸稈處理、農藥瓶和塑料膜等的管理,農村的環境行政管理部門應對這些方面加大重視力度。
3 規模經營背景下農村環境管理的應對策略
3.1 堅持經濟與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農業在規模化的經營背景下,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也應注重環境保護的生態效益。農村的環境管理部門應在我國農業政策的幫助下,出臺相關的農業環境整治策略,制定相應的環境管理條約,為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環境部門應大力宣傳農村土地環境保護理念,適當開展農作物種植的科普會,指導農民如何科學施肥、如何處置作物的產后垃圾,進而發展生態農業;農村有關的環境組織應根據部門的監管要求,對農藥、化肥生產部門進行產品的檢驗與監管,對違法生產加工企業進行依法處置。
3.2 建立農業生產的可修復機制
通過多方面的協同作業,建立一體化的農業生態機制。對農業的產前、產后各環節進行修復,促進對農村環境的有效行政管理。針對農業生產,相關的水利部門要治理農業灌溉缺水、水土流失的問題;林業部門主要研究土壤沙化、退耕還林問題;農業部門主要研究農作物的土地修復問題等,環境部門主要對農村的環境問題進行整治[3]。通過各部門的協同作業,制定一體化的農村環境管理機制,進行整體性的農業生態治理。不斷完善農村環境的監管,對于農作物的污染源,可以記錄土壤污染的防控指數,進行分類管理并評價。針對不同的規模化經營主體,采用激勵政策,環境部門也可以進行相關的補助,使其采取環境保護行動,參與到農村的環境保護中來。
4 結論
本文通過積極探索農村環境管理機制的改革,促進環境友好型的生態農業發展。在統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下,注重農村的規模化經營與生態保護效益的統一,重視農村環境的監管體制。在農業規模化經營的背景下,統一處理農作物的污染源,環境管理部門重視其處理方式。通過深化農村環境管理體制的監管,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建設新形式下的美麗鄉村。
參考文獻
[1]王清軍.規模經營背景下農村環境行政管理的挑戰和對策[J].環境保護,2014(3):51-54.
[2]中國鄉鎮行政管理研究[J].地方政府管理,1998(10):3-61,6.
[3]李長健,張紅展.社會管理創新與農村土地流轉——以《土地管理法》修訂為中心 [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