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明確的指出,各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字數總量不能少于一百萬字。可見,課外閱讀對小學教育的是多么的重要。隨著我國近年來經濟水平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上升,國家對農村小學教育的教學要求越來越高,對小學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越來越重視。而課外閱讀能力作為小學生素質中的一種,其對小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小學生學習熱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習慣
教育部門頒布的《新課程標準》中直接指出:要擴大小學生的閱讀面積、豐富小學生的閱讀方式,逐漸培養小學生樹立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各院校、教師必須要竭盡所能的給小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開闊小學生的閱讀視野,并激發其閱讀的興趣。課外閱讀主要指的是那些學生在課堂時間之外、閱讀內容非教學內容的閱讀活動。課外閱讀的主要內容并非教學內容,但并表示課外閱讀就是一無所用的,小學生能通過去閱讀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非教學內容來領會教學內容中的知識要點,并為豐富自己的學士提供更為實用的學習信息。因此,很多語文教師都是通過課外閱讀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
一、目前我國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時間少
充足的閱讀時間是保障充足閱讀量的基本前提,也是小學生培養閱讀習慣的基本條件。但是,目前我國很多小學生在閱讀上花費時間卻并不多,并且不規律。雖然現在很多農學小學院校都設置了課外閱讀課程,但是基本是每周安排兩節,閱讀課的負責教師也主要由語文教師兼任。如此,難免會將課外閱讀課變為語文課,閱讀內容也變成了語文知識。因此,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成效非常的不明顯。另外,受小學生自身活躍性格的影響,很多高年級的小學生在放學后、課堂外,并不愿意花費太多的時間在閱讀之上,很多小學生更愿意沉迷在各種游戲活動當中。部分想開展閱讀活動的學生,由于自家生活條件的限制,出了學校后還必須幫家里干農活,根本就沒有時間來開展課外閱讀活動。還有,很多語文教師為了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經常會布置大量的課后作業來擠壓學生的課后時間,讓學生更不愿將時間花費在閱讀活動上了。
(二)閱讀興趣低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正是處于比較活躍的年齡段,多動、調皮是這個年紀段的代名詞。讓這個年紀段的學生靜下心來進行閱讀自身就具有較高的困難。因此,很多農村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自我獨立學習和閱讀的主動性較差,能堅持看完一本書籍的學生較少,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匆匆閱覽一邊就當自己看完了,根本就沒有學習到書籍中真正蘊含的知識。另外,小學高年級的教學內容逐漸變得復雜起來,教學任務量也比低年級的學生更重,高年級學生面臨的更是小升初的升學壓力。因此,很多學生都會將精力花費在自己的學習任務上,平時對教學內容都應付不來,對課外閱讀更是興趣缺缺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很多高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有所增加,對電子產品等新鮮事物的接受速度更快、興趣也更高,沉迷于電子游戲的時間也就更多。
(三)選擇上無益的書籍多余有益的文學作品
農村高年級的小學生在選擇閱讀書籍時,更容易選擇對自身成長有益程度較低的故事類、漫畫類、腦筋急轉彎和笑話類的趣味性書籍。對語文知識豐富、內涵較高的文學書籍、常識類書籍以及科學類的書籍選擇較少。因為,這類書籍的知識點比較的晦澀難懂,但也是對小學生成長最為有益。目前,我國政府對書籍的監管力度仍存在缺陷之處,很多笑話類、漫畫類的書籍內容粗俗、荒謬至極,甚至還有些漫畫類書籍涉及成人知識,根本就不適合小學生閱讀,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閱讀方式單一
受自身學習能力的限制,很多學生無法將語文課堂上學到的閱讀方式靈活的運用到課外閱讀當中去。很多應該精讀的書籍而小學生卻選擇了泛泛而讀的方式,沒有充分理解書中蘊含的豐富知識。對那些只需要知曉的書籍,卻選擇了精讀的閱讀方式,導致整個課外閱讀過程的收益效果較低。另外,在閱讀過程中,很多學生只選擇了單一的閱讀方式,只對書籍“看”一邊,沒有對關鍵內容進行摘錄、背誦、做筆記,也沒有記錄下自己的看法,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樣,導致很多學生即便在閱讀量大的情況下,依舊具有語感不強、語言不豐富的缺點。
二、培養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和樹立良好習慣的有效實行方法
(一)積極提升語文課堂上的閱讀教學效率
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人,應該積極地提升自己在語文課堂上的閱讀教學效率,將各種教學方法和閱讀習慣養成的方式全部傳授給學生。然后,監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大量的反復和強化行為,最終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在平時的閱讀課堂之中,在學生進行閱讀行為時,積極地督促學生按照教師傳授的閱讀方法來閱讀,并在學生出現閱讀錯誤的時候予以適當的引導和糾正,使學生形成要正確閱讀的學習思路。
制作閱讀記錄卡作為目前最為流行的閱讀方式,也是最為有效的閱讀方法,很多教師都鼓勵小學高年級學習通過制作具有個人特色的閱讀記錄卡來培養學生良好課外閱讀的習慣,并以此來指導和記錄學生課外閱讀學習的具體過程。閱讀記錄卡的制作內容和方法是多樣、靈活的。一般都會包括書籍的名稱以及作者的簡介、重點詞句、主要內容以及讀后感等等,有些學生還可以在閱讀記錄卡上記錄下自己的疑問和見解等等。以此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保持持續閱讀的熱情的目的。
在閱讀當中,還有很多優秀的閱讀方法可以使用,比如記筆記,寫讀后感等,這些方法都可以有利于農村高年級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培養。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與習慣當中,應不僅僅局限于某一種閱讀方法,可將多種靈活方法進行綜合運用,只要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好。
(二)積極幫助學生樹立堅強、持續地閱讀意志
很多學生自身具有高濃度的閱讀熱情,但是由于自身薄弱的意志力,對閱讀行為一直保持不下來,因此形成不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教師應該從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角度出發,由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適合的閱讀方式來開展閱讀活動。不對學生的閱讀行為進行強制性的規定,只進行引導性的指導。在這種自由的環境下,學生會更加樂意接受課外閱讀。但是,在學生持續的閱讀行為當中,教師只要發現學生的閱讀行為有間斷的現象,學生的意志有松懈的部分,應該盡早、積極地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溝通,對意志松懈的學生予以鼓勵和鞭策,積極幫助學生樹立堅強的閱讀意志,讓學生能保持持續的閱讀行為,最終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積極開展具有特色性的閱讀活動
為了能激發學生持續具有閱讀熱情,教師可以適當的開展具有特色型的閱讀活動,以此來保障學生對閱讀激情。比如制定閱讀計劃,創辦班級讀書角,開展讀一本書活動,或者舉辦讀書節活動等等。并以讀書活動為契機,積極的收集學生的各種閱讀成果和反饋信息,充分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對學生的閱讀培養實行動態監控。
三、結論
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如何培養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和習慣一直都是農村教師的研究重點。綜上所述,培養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和良好習慣不僅要在課堂上進行,還應該注重對學生課后閱讀意志的培養。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培養出小學的良好課后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張玉淑.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J]. 新課程(上),2014,12:98.
[2]謝瑞春. 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J]. 語文天地,2016,15:79.
[3]劉月芹. 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及對策研究[J]. 科普童話,2016,15:3.
[4]李捷. 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激發策略研究[J]. 內蒙古教育,2016,27:85.
孫瑩系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農村小學高年級群文閱讀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重要成員,立項編號〈2016〉—JKGHB—1033,本文是該課題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