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鈺
[摘要] 新的蘇教版數學教材中突出了要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做數學,教師要吃透教材,有效安排學生動手做數學的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合作學習去提高動手做數學的能力。本文略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對有效實施新方法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 數學 動手 實踐 思考
新的蘇教版數學教材中突出了要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做數學,教師要吃透教材,有效安排學生動手做數學的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合作學習去提高動手做數學的能力。
一、動手做數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教育部在2000年11月召開了“小學科學與數學教育”國際會議,號召在我國中小學推廣“動手做”的學習方法,為變革我國傳統的學習方式、推進素質教育探索一條新路。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地方還是靠教師的傳授,沒有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學習數學,還存在很多問題:
1.擔心學生動手會影響教學進度
小學數學是小學學科中比較難的一門課,難度大,要求高,所以許多教師都不敢輕易地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去做數學。動手做這種教學思想雖然很普及,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還是不愿輕易讓學生動手做。教師們也有自己的顧慮,畢竟一天一堂課,每堂課都有一定的教學內容,若讓學生動手做,一怕影響教學進度,二怕影響課堂效率。由此可以看出,應試教育壓力過重是一種客觀原因,這種壓力來自學校、來自社會、來自應試教育的環境。如果教師身處的環境間存在很大的應試壓力,要他們從素質教育出發,讓學生完全動手做,是不切實際的。
2.追求形式與經驗不足之間的矛盾
新課程實施后,教學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成為學生課堂的主要學習方式。可是,傳統的課堂模式(你講我聽,你寫我抄)在很多教師的心中還是比較根深蒂固的。一下子改變教學模式,難免心里有些沒底。而且如何正確有效的實施,也缺乏相應的經驗。課堂上經常有一些為活動而活動的現象,學生一會在課堂上忙這個,一會又忙那個,教室里亂哄哄,這種活動實際上和動手與動腦相脫節,沒有體驗與反思.教師也不能對活動過程進行及時的指導,對活動結果更不能作出良好的反饋,致使這種活動缺少較好的目的性,是一種無效和無價值的活動。學生的自主和合作學習成了一種形式,沒有真正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動手做數學的思考
數學教學要真正的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就必須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讓學生在動手中學習數學。
1.教師吃透教材、合理選材是“動手做”成功的前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教材中有很多適合動手做的環節:如“操作”、“探索”、“數學實驗”、“數學活動”等。并且在選材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幾個特點:(1)題材生動有趣;(2)便于操作;(3)與生活聯系緊密;(4)有助于培養學生提問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2.有效組織、合作交流是“動手做”成功的有效途徑
“動手做數學”活動采取小組合作方式,一般4~6人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成員的數學水平要平均分配,設小組長。為了激勵小組合作的責任感,應給每個小組成員一定的分工,每個成員都應擔任一定的角色,如,審題者、操作者、總結者、記錄者、匯報者。這種角色不是固定不變,而是輪流擔當.從而避免由于懶惰不想動手、不想思考此類情況的發生。這樣,也可以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讓每個學生都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同時,為了調動小組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每次活動采取記分制,一周一總評,表揚成績優異的小組,同時,給其他小組提出相應的要求。
3.教師的引導是“動手做”成功的紐帶
在學生動手做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參加小組交流,給有困難的小組及時提供幫助.與學生交流過程中,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個理解的注視,或者彎下身體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走到學生旁邊身體前傾仔細聽學生的表達等等.這些都能給學生樹立信心.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幫助學生學會自己動手去解決問題。只有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更好的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學生回答有錯誤的地方也要引導學生自我認識。
4.良好的活動記錄習慣是“動手做”成功的保障
“動手做”過程發展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團隊合作的精神。然而活動記錄是對整個活動的一個總結,更有利于理清整個活動的思路。因此,活動記錄也是整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寫好活動記錄的每一個環節,能提高學生分析、總結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還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