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龍錦+++黃嚴生
【內容摘要】有效課堂教學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保持學生思維的持久性,當然不能忽視一節課的結課環節。數學課堂的結尾,創編兒歌為學生領悟數學的要義;引入游戲讓學生體驗數學的樂趣;回歸生活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巧設懸疑助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秘。其實,精彩的課堂結尾常常是點石成金之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有效 課堂 結尾 現狀 嘗試 樂學
引言
引領學生從不知走向有知,從單純走向智慧,應該要從學生的興趣點開始。一節完整高效的數學課堂,不僅需要引人入勝的開頭,妙趣橫生的過程,更需要回味無窮的結尾。
有幸參加了本區域的年度兼職支教工作,回顧一年來的支教經歷和收獲令人難忘。這一年中在受援學校聽評中小學數學課共66節次,其中中學數學10節,小學數學56節。在平時課例研討時,大家關注比較多的還是新理念的滲透,三維目標的落實,雙主體的體現,新課的導入,難點的突破等等。大家對課堂的結束環節如何處理不夠注意,對結課環節的作用分析的不透徹。現在我嘗試對以上66節課的結尾部分進行分析統計后,發現了一些值得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該重視和思考的問題。
一、數學課結尾的現狀分析
1.語言模式化結尾
新課改以來,課堂結構形式豐富多彩,但在全課總結階段的語言很多形成了程式化。大家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有沒有什么問題?還要注意些什么?長期以往,摸清老師教學規律的學生,知道對照老師的板書,就能不用費心地回答上老師的老問題。這樣的結尾雖做到課堂結構完美無缺,但結課的模式沒有新意,學生一定會感到索然無趣。我想很多老師對這一點也有所感觸的。
2.反復練習式結尾
數學教學精講多練已深入人心,這種課堂結尾一直是高使用率地沿用至今。大家都認為課堂所學的知識只有通過練習、反復練習方可讓學生牢牢掌握。但這種做法只關注了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沒有關注到學生的整體數學素養——技能、思維、興趣等的發展,容易讓學生產生對數學的厭倦,更多地體會到數學的枯燥無味、求知的無可奈何。
3.達標檢測型結尾
在一節新課的結束前,設計與本課內容相關的幾道檢測題,讓學生分組或獨立完成,通過互批、組批、自批,來量化反映學生整體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樣的安排顯得過于“嚴肅”,學生有一定的心理負擔,把聽課作為完成檢測的一項任務。長期使用這樣的結課方式,可能會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抵觸情緒,有種“數學是不講道理的”感覺(袁隆平)。
4.拓展提高類結尾
為了將所學知識鞏固深化,新課結束時設計拓展延伸的典型習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通過嘗試、探索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設計能激起部分學生的探究熱情,起到讓人欲罷不能的學習效果。拓展練習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實際學情,設計的初衷應該面向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否則意義不大,還會有學生認為“數學是災難”(崔永元)。
在這次支教所聽評的66節數學課中,語言模式化結尾20節,占30.3%;反復練習式結尾15節,占22.7%;達標檢測型結尾29節,占43.9%;拓展提高類結尾2節,占3%。以上的統計數據較客觀地反映出目前中小學數學課堂結課類型的一般現狀。前面三種課堂結尾的模式所占比例較大,在我們一線教師的實際課堂中影響廣泛,幾乎是成了約定俗成的固定模式。
二、數學課結尾的精彩嘗試
數學課中如何更有效地吸引學生,要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小學生在一節課上大約有20至30多分鐘的時間處于思維興奮狀態,而到一節課的臨結束時段,思維常處于遲緩游離狀態。因此,作為課堂主導者的教師要想方設法再次激活學生的思維,保持學生思維的持久性。一節完整高效的數學課堂,不僅需要引人入勝的開頭,妙趣橫生的過程,更需要回味無窮的結尾。
1.創編兒歌,領悟數學的要義
小學數學課在著眼于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應下意識挖掘所教知識點的趣味性,將枯燥乏味的數字變成生動有趣的素材。尤其是對低學段的孩子來說,以兒歌的形式進行課堂總結,可以喚醒兒童的求知興趣和潛能,有利于把可能“碎片化”的知識點串在一起,在反復誦讀中將所學知識深深烙在腦海中。這種結課方式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而且行之有效。
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涉及到的知識點繁雜抽象: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之間的關系,能記住每個月的天數,會區分大月和小月,知道平、閏年的天數。總結時引導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嘗試編出一首兒歌。
地球小、太陽大,地球圍著太陽轉;
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整,只有二月最特別;
平年二月二十八,全年三百六十五;
閏年二月二十九,全年三百六十六。
兒歌中概括了這節課所學的全部知識點,學生通過誦讀朗朗上口的兒歌,有效地讓學生形成清晰的認知結構。經驗豐富的數學教師,都喜歡把課堂內容提煉成一首首兒歌,甚至對仗、押韻的“順口溜”。
合理運用兒歌的有形載體,切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在結課階段重現最佳的學習狀態。常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不光在兒歌的誦讀樂趣中強化了所學知識,有時也能領悟到了許多處事的的道理。由此可見,不是學生不愛學習數學,而是要教師善于用學生樂于接納形式來承載枯燥、抽象而零碎的知識。
2.引用游戲,體驗數學的樂趣
玩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接納很多是從游戲情境中開始的。有趣的游戲讓其產生探究行動,由探究行動使其獲得成功體驗,在成功的體驗中又產生新的動機,從而斷取得新的成功認知。抽象、嚴謹的數學常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桔燥乏味,結課時重新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生動、有趣是很必要的。
在教學四年級數學《用數對確定位置》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一個有趣的游戲結尾:在師生總結全課后,老師出示數對卡片,讓符合其數對位置的學生可以提前離開教室。這一下子激起全體學生的濃厚興致,積極地等待、思考老師會亮出的數對所表示的位置。
師語:請(2,5)和(5,2)位置的同學提前下課。是誰呢?
學生思考后,有兩位同學悄然離開。
師再語:請(3,X)和(Y,6)位置的同學也可以離開了,又是誰呢?
等到第二批學生高興地離開教室,剩下的學生仍在靜心地等待。
當老師舉起卡片(X,Y)時,教室里的同學位歡呼雀躍地迅速離開。
在這個課例中,教師摒棄了慣用的問答式或練習式的結尾方法,讓學生在游戲中用自己的行動回答老師想問的問題,實際是把新知識及時運用到游戲中,并在無形之中深化了對“數對”的認知。趣味性的游戲活動讓學生一節課的疲憊頓時全消,也使學生在輕松歡快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真正樂趣。
3.回歸生活,感受數學的實用
數學源于生活。新課標特別指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和經驗出發,讓學生能親歷數學的過程。”心理學理論指出,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環境越相似,學生自愿接納的程度就越強烈。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課堂結尾的安排當然離不開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
如《認識元角分》一課的教學時,結束前會設計一個超市購物的生活情境。請用20元錢買你喜歡的物品。你應該付多少錢?營業員應該找回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