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爽?羅艷
內容提要:集競賽、娛樂、益智等于一體的具有新型創作內容和多變創作形式的少兒真人秀節目,在得到兒童追捧和學者研究的同時也衍生出了很多問題。節目質量下滑,節目商業化嚴重、不符合“兒童本位”思想、缺乏原創、缺失民族符號等都對我國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產生了誤導,背離了少兒節目制作的初衷。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少兒真人秀節目的發展現狀,結合一些代表性的少兒真人秀節目,希望能對我國少兒真人秀節目提出一些建議和對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論觀點。
關鍵詞:少兒真人秀節目;發展現狀;兒童本位;創新;民族文化
在電視娛樂節目和全球“真人秀”浪潮的推動下,少兒真人秀這種新型的電視節目迅速占據電視熒屏,這一新的節目形式在創作內容上相對自由,節目中大量的娛樂元素讓該類節目更有濃厚的趣味。但這類節目因為起點晚,發展慢,節目本身制播模式不夠成熟,導致該類節目與少年兒童的日常生活嚴重脫節;電視人創作的局限性,隨之帶來收視群體逐漸減少;節目制作缺乏創新,傳播的內容有些不符合兒童觀看,背離兒童思想等都是電視人和學者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所以結合電視新聞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受眾心理相關理論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研究,一是有助于完善該領域的理論研究,二是對少兒電視真人秀節目,甚至是少兒節目、真人秀節目的創作都有一定的幫助。
一、少兒真人秀節目
(一)少兒真人秀節目的概念。學術界對少兒真人秀節目沒有明確概念,結合各種學術資料筆者認為少兒真人秀節目,就是以少年兒童為表現主體,把少兒綜藝節目和真人秀節目的制播方式相結合,真實、生動地再現少年兒童在規定情境中的規則制約下完成“秀”自己的表演活動并且被制作、播出的具有寓教于樂性質的新型娛樂節目。
“真”就是真實。這類節目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性強。它不用擺拍,有太多的不可預見性,節目制播方式多運用跟蹤拍攝,單純記錄。像《飯沒了秀》節目的“魔力寶寶找媽媽”的外景拍攝環節,就是真實地記錄寶寶們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人”既是本意上的人這一生物,又指深層次的人性,人是節目的主題。這里的人字面上主要是指節目的受眾群體,少兒節目當然是以少年兒童為主體。比如河北衛視的《激情99》中的“超級寶寶秀”的受眾群體主要是嬰幼兒;《人小鬼大》、《飯沒了秀》主要是學齡前的兒童。還有一層就是精神層面的“人”,就是指人格、人性。一個節目的制作,一定要給兒童傳達一定的教育意義,促進兒童人格、人性的成熟。
“秀”就是節目的“作秀”,是指節目要能“秀”出它的特點,“秀”出兒童的才藝,“秀”出這期節目要傳達的制作理念。這個“秀”只是它的一種表現方式,它還是要通過一定的制播方式剪輯出相對的真實來。例如央視7套《快樂現場》中的兒童才藝展示節目、《芝麻開門》中智力考驗的環節。
(二)少兒真人秀節目的分類。少兒真人秀節目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在這筆者主要是按節目的內容對一些節目進行大致的分類。(見表1)
二、我國少兒真人秀節目的現狀綜述
少兒頻道初登電視舞臺是在2004年3月,我國廣播電視總局發布了《關于開辦少兒頻道的通知》,自此,少兒頻道在中國遍地開花。據相關機構的數據統計,到2005年底為止全球設有專門的少兒電視頻道的電視臺大概有70多個;到2009年,內地有少兒頻道38家、卡通頻道3家。到2014年3月,開設少兒頻道的省級電視臺達25個,市級電視臺有12個,還有5個卡通頻道,兩個付錢頻道。
央視于2009年底頻道6周年時推出了晚9點的黃金檔。(見表2)這些精品的少兒欄目為少年兒童帶來了快樂,節目中包含了很多真人秀節目和少兒節目的娛樂因素。
隨后全國各地方衛視都逐漸地推出了少兒真人秀節目。河南衛視《梨園春》新增的“少兒擂臺賽”自播出后,欄目的收視率最高達35.7%,占據河南衛視第一的寶座。該節目是少有的少兒戲曲類節目,但卻獨樹一幟,成功地弘揚了我們的戲曲文化。深圳衛視《飯沒了秀》的室內節目,少兒才藝展示、幽默談話的元素,展示了我們各地文化的多元性;而室外錄制的“魔力寶寶找媽媽”環節,通過寶寶獨立完成復雜任務找到媽媽的過程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處理問題的決心。
三、我國少兒真人秀節目存在的主要問題
2005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少兒真人秀節目進行抽樣調查,主要針對廣州、深圳、貴陽。數據顯示24.1%的孩子說當前的少兒節目不能滿足他們的觀賞需求;22.4%說該類節目內容重復,沒有創新;16.1%說該類節目成人化嚴重;14.4%表示節目形式相似,沒有吸引力。主要問題分析如下。
(一)節目設置較成人化,背離兒童節目初衷。成人化現象被一些學者看做是對兒童本真的抹殺,因為成人化的語言違背兒童心理發展規律。觀看節目可以看出,編導們宣揚“童真、童趣”的噱頭下其實是在傳遞大人的價值觀和思考問題的方式。編導們會讓兒童事先對節目進行彩排,給兒童講授節目中要說什么做什么等,這完全禁錮了他們真實的想法。目前來看,和動畫片相比兒童對少兒真人秀節目的關注較少,兒童節目“兒童不看”,越發覺得是個笑話。比如《潮童天下》節目中讓選手說“情人和老婆的區別”、“小孩談結婚”、“論金錢”等問題來提高節目的娛樂性。《飯沒了秀》之“寶貝賴上大明星”的有一期的節目現場,主持人強子哥哥提問一個小朋友他爸爸在家最喜歡做的事情是什么,小朋友喝了兩口奶,慢條斯理地說出了“香煙誠可貴,啤酒價更高,若為打游戲,二者皆可拋”的打油詩,另現場觀眾驚訝不已。這真的是少兒節目嗎?
(二)充斥著濃厚的商業利益,兒童成為“攬錢工具”。教育家葉圣陶在他的《文藝談》里寫道:“兒童文藝里更須有一種素質,其作用和‘教訓不通,那就是感情。這本是一切文學所必具的。‘教育于兒童,冷酷而疏遠。‘感情于兒童,則有共鳴似的作用。”所以我們電視人要用感情去做節目,而不是單純的謀取利益,在《人生第一次》節目中,節目組為了節目效果故意制造“電梯事件”,引得買菜成功的兒童麒麒和佳奈在電梯中痛哭流涕,而后說是為了鍛煉孩子戰勝恐懼心理。
節目甚至邀請明星孩子或者“類”明星兒童參加節目,這都是節目制造輿論、吸人眼球的宣傳手段。《老爸老媽看我的》、《人生第一次》、《中國新聲代》以及2015年最新播出的《最強小孩》等節目都是邀請這類兒童參加,這本身就是一個看點,能確保節目的收視率高漲,所以很多節目爭相效仿,至此“真節目”變成“秀舞臺”。這樣的手法會讓這些明星兒童從內心相信節目中的世界,有著不正確的自我認知。
(三)制作者創新能力不足,節目缺乏原創。綜合我們看到的少兒真人秀節目,除了深圳衛視《飯沒了秀》、湖南衛視《變形記》等屬于自創節目,其他的熱播節目基本上都是引進國外節目,在購買其版權后稍加改動或者原封不動的照搬;或者是別的衛視先播出,收視好了就會有很多衛視的大批相似節目出現。比如美國親子類節目、坐擁世界收視冠軍的《Bet On Your Baby》是《正大綜藝》之“寶寶來啦”節目制作方式的母體;“麥咭”系列節目之一《瘋狂的麥咭》則來源于日本 NTV 的《法老寶藏》;《老爸老媽看我的》的版權是購買的日本 NTV《第一次任務》;《爸爸去哪兒》節目是來自韓國 MBC 電視臺《爸爸!我們去哪兒?》的版權;《中國新聲代》,雖然沒有購買國外版權,但模仿和借鑒的《我是歌手》節目確實購買了韓國MBC電視臺《I AM A SINGER》的版權,所以嚴格上來說也算是舶來品。
一個電視節目制作人說:“現在競爭這么激烈,我根本沒有時間、精力和資金去原創一檔節目,而且沒有必要。美國電視娛樂業太成熟、太發達了,他每一個成熟的娛樂節目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經過市場的檢驗的,直接搬過來,收視率就會有保證。”其實我不太贊同這種觀點。有創新能力的節目才能獲得好的收視率,有創新能力的制作人在電視媒介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少兒真人秀節目的創作者不是沒有創新能力,而是他們懶得創新,對節目的開發投入較少,總想模仿復制,這樣的電視媒介得不到觀眾的認可,很容易被淘汰。
(四)節目中缺少我們的民族文化符號。國家的主流價值觀能通過電視反映出來,現在的節目是文化娛樂化,娛樂商業化,有的節目甚至完全是商業性、娛樂性,完全不見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符號難以融入節目中,何談文化的弘揚、民族的振興?我國的電視上充斥著日本動漫、美國迪斯尼動畫節目,就連“國寶熊貓”都被美國拍成了《功夫熊貓》,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我們的民族元素被他國運用,觀眾還樂呵呵的去觀看,這不是“揚起巴掌打自己的臉”嗎?筆者在這并不是抨擊國外的節目,也不是批評廣大觀眾的行為,而是說把民族元素運用到節目中這個問題應該引起電視人的重視。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少兒時期又是奠定基礎的最佳時期,如果在我國兒童步入麥克盧漢預言的“地球村”的起始階段就在節目中潛移默化的向他們傳播我們的民族文化,讓民族文化伴隨他們的成長,那么我們的文化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揚。
四、我國少兒真人秀節目的發展對策
(一)節目要走近兒童,避免成人化。首先,創作者要落實“兒童本位”意識。影視中的“兒童本位”是說兒童的主體性、自主選擇性和有效的參與交流權力能夠在制播的節目中表現出來。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兒童電視節目的創作者首先要以兒童為主體,不但要把兒童電視節目表現的主體定為兒童的世界,而且必須使用兒童的觀看角度去了解世界,這樣才能和兒童有共同話語,使兒童電視節目的研究取得卓越的效果。
其次,要使用科學的兒童傳播符號。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主要是傳者向受者傳播信息符號。英國學者特倫斯·霍克斯認為:“任何事物只要它獨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聯系,而且可以被‘解釋,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號。”那么電視作為一個最受歡迎的傳播中介,融合了聲音、文字、圖像,帶給我們很大的視覺盛宴。在少兒真人秀節目中,創作者要用科學的兒童傳播符號,結合兒童的心理,傳播健康的節目內容,同時要用兒童化的語言傳播出去。
(二)提供輕松的成長環境,善于寓教于樂。媒體問題專家塔巴塔巴博士認為兒童的思想和身體不夠成熟,缺乏承受大人世界的事情的能力,他們在這個時期是需要保護的。少兒真人秀節目的制作者在傳播的過程中就起到了“把關人”的作用,節目在制作內容上,要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在傳播方式上,要提供輕松的環境,不能顛倒主次,用收視率換取童真。注重知識和娛樂的融合,通過巧妙的構思,打開少年兒童的心智,實行“教育不失娛樂、娛樂引發教育、娛樂先行”方針,用娛樂功能帶領教育功能,是少兒真人秀節目的發展方向。
(三)增強節目創新能力,開創本土特色節目。在少兒真人秀節目“一母多胎”的今天,要想創作出不同的節目吸引少兒的注意力,就要增強節目的創新能力,就要突出本國特色、突出地域特色,擁有我們的品牌欄目,這才是生存之道。購買國外版權雖然能緩一時之急,但畢竟不是長遠之計,即使那些節目在國外擁有很高的收視率,經受了市場的檢驗,但同質化的內容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所以開創本土特色的少兒真人秀節目迫在眉睫。地方性的少兒頻道雖然覆蓋面稍窄,節目制作水平不能算是一流,但具有地方特色的節目內容貼近生活,很容易吸引觀眾。尤其是那些少數民族眾多的地區,可以把當地的生活習俗、文化特色等融入節目,發揮想象,開創屬于自己本地的特色節目。
(四)發掘我們民族的文化特色。民族文化是一面鏡子,折射著一個民族對世界和生活的認知。一個節目的創作理念,要把自己的文化放在首位,這樣才能走得更遠。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眾多的民族文化中隨便哪一個運用到少兒真人秀節目中都能豐富節目的內容。由于現在涉及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地方民俗風情的學生課堂很少,這些在學校基本上被忽略了。電視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扮演一個中介,把我們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風俗美景傳播出去,可以通過觀眾親身體驗、益智比賽等方式,不但具有娛樂效果,而且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也得到了傳播。
五、結語
施拉姆談媒介對兒童的作用時認為“媒介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因為媒介的影響不請自來,并非立即就能察覺,也不會一望而知,但是它的強大影響是毋庸置疑的……誠然,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說出,什么時間、什么節目產生了什么特別的效果,但媒介的長期效果伴隨我們終生,揮之不去。”少兒真人秀節目的出現,是時代發展變化下的產物。少年兒童是祖國的后備軍,節目制作者要傳播積極向上的內容,做好媒介“把關人”的職責,更好的為少年兒童服務。
參考文獻:
[1]葉圣陶.文藝談,葉圣陶論創作[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17.
[2]飛雪.快樂的墮落與危險的寬容[J].當代電視,2002(7).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