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戰魁
內容提要:廣播、報刊等傳統媒體,在重大突發事件的采訪報道上,因其權威、客觀、全面等特性曾一直處于強勢地位。然而,隨著互聯網新聞傳播的日益成熟,特別是移動新聞客戶端和自媒體的爆發式發展,傳統媒體受到日益嚴峻的挑戰。都市報、晚報等生活類傳統紙媒,如何在重大突發事件的采訪報道中保持優勢地位,對于不同事件發展過程中關鍵節點的把控,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重大突發事件;采訪中的關鍵節點;新媒體
突發事件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災害性突發事件,二是社會性突發事件。兩者的區別在于導致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否為人為因素。但無論是災害性突發事件,還是社會性突發事件,都具有突發性、破壞性、關聯性,以及社會影響的廣泛性等特征。關鍵節點:英文key nodes。百度詞條釋義上,有一個有意思的解釋:當節點成為1個集合,其中必然有關鍵性的節點存在,你可以想象,籃球場上有10個人,其中卻只有一個MVP,從這一方面來看,他就是關鍵人物,關鍵節點。
無論是傳統媒體記者,還是新媒體的現場采訪人員,一旦進入突發事件的發生地,在一個地理坐標意義上的范圍內,記者與生俱來的本能,都會去尋找整個事件中的不同節點。然而,因為現場記者的個體差異,以及不同媒體宣傳重點的不同,成稿時,在關鍵節點的呈現上往往是不同的。簡單點說,就是現場記者在挖掘新聞點上存在差異。最后,應對同一突發事件,不同媒體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文章,有時候會高下立判,而有時候又會平分秋色。
突發事件的單一現場、或者單一事件,在節點的把控上,首先是人,與事件相關的個體、團體、機構等;其次,是環境因素,即天時、地利、人和;最后是時間跨度上的節點。重大突發事件除了具有突發性、破壞性等特征外,因為關聯性,以及社會影響的廣泛性往往具有更長的時間跨度。從幾天,幾個月,甚至是幾十年不等。傳統紙媒與新媒體的競爭中,應該抓住這些時間跨度上關鍵節點,從新媒體以為的“甘蔗渣”中,開掘出新聞源泉來。
一、早期突發事件的介入:把握住“快”和“準”
2016年7月19日,從凌晨開始,燕趙大地出現連續強降雨過程,引發嚴重暴雨洪澇、山體滑坡等災害,造成了至今讓人記憶猶新的“7·19洪災”。期間,移動新聞客戶端和自媒體,特別是手機社交圈內,充斥著大量與洪災相關的信息,但是,由于其片面性、甚至個別個體散播的虛假信息,并沒有讓受眾對這一突發災害形成正確認識。“截至7月20日,災害造成石家莊、邯鄲等11市91個縣(市、區)199.5萬人受災,14人死亡,72人失蹤,12.3萬人緊急轉移安置,7100余間房屋倒塌,4500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148.2千公頃,絕收7.3千公頃,部分城區發生內澇,城鄉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受損,直接經濟損失5.8億元。”直到7月21日,這一權威信息經傳統媒體傳播后,才一錘定音。
筆者是當地的一家主流媒體攝影部室的負責人。洪災發生后,攝影記者和文字記者第一時間趕往現場,但是,受傳媒介質所限,在新聞傳播的第一要素“時效性”上,傳統紙媒就劣勢盡顯。但是,第一時間趕到事發現場的記者卻杜絕了“串稿”現象,相較于新媒體,從另一方面做到了“快速”,這是傳統媒體記者用雙腳生生跑出來的。“暴雨中平山有28名群眾群眾被困,石家莊消防官兵正去馳援,我們怎么辦?”所以,2016年7月21日的《燕趙晚報》有了頭版的《孤島解困》,有了現場直擊版《一片汪洋中救出51名被困群眾》。相較于官方統計數字的“準確”,傳統紙媒的現場記者,抓住了關鍵節點,用真實的影像,準確的時間、準確的地點、準確的人物抓住了一個“準”字。
二、突發事件的后期介入:把握住“全”和“細”
對熱點的追逐,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共同的“天性”。而新媒體一個顯著的特征,是對熱點的關注,熱的快,涼的也快。“7·19”洪災持續了一周多的時間,期間的相關報道猶如過江之鯽。而以月為單位的時間跨度上,災區已經進入了自救互助,家園重建的階段,此時,新媒體對災區的關注已經寥寥無幾。傳統紙媒具有地域性限制的這一個短板,卻顯現出另一個優勢。新媒體忽略了受眾群體中,除了災區的受災群眾,還有在市內居住工作的老鄉,還有在外打工的家人,這個龐大的受眾群體,一直在關注著災區的重建進程。
突發事件的后期介入,首先要把握一個“全面”。《洪災四個月,再訪重災區》,2016年11月24日,燕趙晚報頭版醒目的大照片又呈現在讀者面前,對石家莊市幾個重點受災縣,進行了逐一采訪,較為全面地展現了各受災地區的重建情況。在“全面”的基礎上,還要體現“細微”之處,才能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2016年7月25日,燕趙晚報頭版刊發的《送糧上山》,展現了愛心救災物資,是怎樣跋山涉水涌向災區的。8月1日,《你們最帥》定格了可敬的人民子弟兵。既有體現整個突發事件善后的全局描述,又有細微之處的感人瞬間,在突發事件的后期報道上,兼顧了“全”和“細”。
三、用以點帶面的方式,對突發事件“榨干吃盡”
如果說,新媒體對突發事件的追逐,以月為跨度時,還有只言片語的關注;那么,在以年的時間單位里,就再也難覓新媒體的身影。“報紙”是有溫度的,曾記得一張紙媒的宣傳語如是說,人文關懷,字里行間充滿人情味,是許多經年堅持的傳統紙媒共有的特點。而對一個新聞事件“刨根問底”,“榨干吃盡”,則體現了傳統新聞人的職業素養。
“春天來了,2016年夏天的洪災,讓馬三小栽下的3500余棵樹木受損, 3月12日,植樹節。在井陘縣秀林鎮馬峪村附近的一條溝內,“無腿老兵”馬三小正帶著來自城里的愛心人士們,熱火朝天地栽種著一棵棵樹苗。連續四天時間一千余名愛心人士來到井陘縣秀林鎮馬峪村,幫助馬三小植樹,讓山坡重新恢復生機。”2017年3月14日,燕趙晚報頭版《補綠》圖片,體現的不僅僅是對一個突發新聞事件的“榨干吃盡”,還帶著濃濃的人情味撲面而來。
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實現了信息向用戶的即時傳播。快速和巨大的信息量,是其相較傳統媒體,特別是傳統紙媒的一個顯著特征。而傳統紙媒,特別是以生活類報道為主的都市報、晚報等紙媒,具有嚴謹的采編流程,過硬的記者素質,以及可靠的信息來源,因為時間、機制而累積的這些優勢,往往是新媒體所欠缺的。
依托自身優勢,突出自身特點,在重大突發事件采訪中把控住關鍵節點。在廣告收入大量流失的今天,守住最后的陣地,至少是現在的傳統紙媒人可以做到的。
(作者單位:燕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