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摘要:目的 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處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在我院2014年4月~2015年6月住院接受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抽取68例作為研究對象,使用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34例和參考組34例,參考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觀察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治療費用情況,同時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和日常生活能力進行對比和觀察。結果 觀察組住院時間和治療費用情況均低于參考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7.06%),參考組護理滿意度為(82.35%),組間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Barthel評分改善情況均高于參考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縮短住院時間,從而加快了疾病的恢復,減少治療費用,繼而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值得應用。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臨床護理路徑;應用效果
急性腦梗死屬于神經內科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發病機制是腦部局部組織供血障礙而導致缺血性壞死的現象,存在發病突然、致殘、致死等特點,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使得患者生活質量有所下降[1]。本文就我院6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取數字表法對我院2014年4月~2015年6月住院接受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68例隨機為觀察組34例和參考組34例,所有患者經MRI、CT等影像學檢查已明確診斷,且其臨床診斷和《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相符。觀察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40~80歲,平均(60.0±6.70)歲,參考組男18例,女14例。年41~75歲,平均(58.0±5.77)歲。將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相比較,籌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針對參考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入院宣教,并對其病情進行觀察和評估,在用藥過程中加強巡視,給予患者易消化飲食,保持營養均衡,促進身體恢復。觀察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其由護士長、責任護士、護士等成員構成執行小組,以患者為中心制訂相應臨床護理路徑以及建立責任制、完善規章制度等護理內容,具體做法如下:①對初入院患者病情給予評估,并密切監測,患者血壓、心率等各項身體指標的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以及加強并發癥的護理,同時正確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大小便練習。根據患者疾病嚴重程度,必要時給予留置導尿,此外由責任護士向患者或其家屬介紹周圍環境、主治醫生以及有關陪護、探視制度,將有關疾病的內容和臨床護理路徑表詳細告知患者;②第2 d,囑咐患者需絕對臥床休息,并抬高床頭15~30 cm,將疾病有關常規的檢查內容、床上大小便練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知患者,減輕其內心疑慮,同時方便醫生了解疾病發展進度;③第3d,對患者患肢取良性體位,并對患者靜脈留置針穿刺部位給予觀察和保護;同時根據患者疾病恢復情況,對其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和康復訓練;④第4~7 d,針對病情較輕患者,指導其進行早期肢體功能鍛煉,對皮膚、大小便情況進行評估,無異常者拔除導尿管。針對失語、言語表述不清患者,采取非技巧語言方式與患者交流進行康復訓練;⑤第8~14 d,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并按照醫囑定時定量用藥。將疾病發病機制、誘發因素以及家庭康復鍛煉告知患者,減少復發;⑥評估臨床護理路徑,由小組成員內護士長定時查房,并指導護理措施落實,準確記錄護理效果,針對存在的問題,可補充、調整護理內容[2]。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治療費用;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觀察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在臨床中采用修訂Barthel指數對患者初入院和出院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估[3]。使用由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以問卷形式進行調查,指導患者或其家屬進行如實填寫,滿分100分,分為三個標準[4]:①非常滿意,80~100分;②滿意:50~80分;③不滿意:低于50分。總滿意度=(總例數-不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 SS21.0統計軟件進行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形式表示,檢驗采用χ2檢驗方法;計量資料采取(x±s)形式表示,比較以t檢驗方法驗證。若P<0.05,則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7.06%),參考組護理滿意度為(82.35%),組間比較差異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觀察比較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 觀察組Barthel 指數評分明顯優于參考組,組間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觀察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治療費用 觀察組治療費用、住院時間均低于參考組,差異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急性腦梗死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所引起,常發生在夜間睡眠或安靜休息時,表現出半身不遂、吞咽困難、言語不清等臨床癥狀,造成生活質量下降。隨著護理學科的不斷發展,臨床護理路徑應運而生,其目的是提高護理內容的預見性和計劃性,從而達到提高護理質量、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治療費用以及促使患者滿意 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5]。在臨床中,結合醫院現在發展狀況,可通過利用資源庫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根據臨床經驗自制臨床護理路徑表,提高臨床護理效果,減輕醫護人員工作量。臨床護理路徑的優勢是方便簡單,通過順序性、時間性的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在臨床中,對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按照臨床護理路徑表完成護理內容,了解治療過程。有效了解患者內心思想,并及時給予針對性護理,改善不良心理,樹立抵抗疾病的信心,繼而積極配合治療。
本文就我院6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研究,結果得出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觀察組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治療費用以及Barthel指數評分均優于參考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可有效縮短住院時間,促進疾病恢復,并降低治療費用,繼而減輕患者壓力,同時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并促進了護理滿意度進一步的提升。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能夠得到良好的而護理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顧志娥,谷薇娜.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對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治療的探討[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20):25-27.
[2]曹廣菊,楊之源,伍詩惠.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3):2773-2775.
[3]禹小麗,鄧偉明.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處理中的效果觀察及應用評價[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4):75-77.
[4]閭小慧,樂碧芳.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評價[J].中國處方藥,2014,12(6):124-125.
[5]黃芳.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治療中應用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9):139-140.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