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清
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的運用能力,教育部頒發的新《英語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但實際的小學英語教學中確實存在部分學生英語學習動力不足,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造成學業成績不良。學困生隊伍的人數會隨著學齡的增長而擴大,而且轉化的難度也隨之變大。本文針對這一現狀對小學英語學困生群體進行了研究調查,從學生心理因素,學習能力,學習方式,教學環境等多方面對他們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轉化措施。
教育中的行動研究是當前國際上非常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之一,它突出“教師作為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這一鮮明的主題,一面追求理論與實踐、研究與行動的有機結合,一面以促進教師的職業發展為努力方向。這種將研究與教師發展、學校改革一體化的取向與特點使其在當代中國的教師教育特別是教師繼續教育的研究與改革中具有極大的意義。針對小學英語學困生隊伍日漸龐大的現象,結合自身教師職業的發展,筆者對小學英語學困生這一特殊群體進行了研究,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了分類,并通過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對他們進行轉化,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培養學困生的自信心
麥克米蘭(James H. McMillan)等人對健康自信心來源的研究就表明健康的自信不僅來自對自我的分析,也來自外在的興趣和追求對自我的影響。一個學生如果在活動中取得了更多的成功,體驗到更多的成功感,他的自信心就會越強。自信心的培養是科學性、系統性很強的一項工作,要求教師必須用科學的態度去對待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這一點對學困生尤為重要。
二、激發學困生學習英語的動機
要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否激發學困生學習的興趣是外語教學成敗的關鍵。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學困生的興趣愛好,并投其所好,才能取得效果。根據有關的調查顯示,當今學生最感興趣的10大話題是:娛樂、聚會、旅游、擇友、校園生活、網絡、未來生活、時裝和體育比賽。這個調查給教師帶來很大的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能結合教學任務有機地融入、滲透學困生感興趣的話題和新鮮事物,將大大地豐富鮮活教學內容,還能有效地點擊他們的興奮點,激發他們對當前學習任務的興趣,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
三、夯實基礎,幫助學困生過好語言關
學困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底子薄、興趣淡、方法缺,這與他們的語言基礎不扎實、基本語素質不高以及不具備必要的語言儲備有著很大的關系。教師要在平時注意在教學中幫助他們夯實基礎,幫助他們過好語言關,即發音關、詞匯關和句型關。
四、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合作學習的含義很廣,它包括了協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小組學習(group learning)等不同形式。它強調集體性任務,強調教師放權給學生小組,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與人合作的能力。合作學習的關鍵在于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共同負責,從而達到共同的目標。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較,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更有利于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在英語教學中,這種學習模式能有效地創設語言運用的氛圍,激發學生交際的動機,有利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
五、完善對學困生的評價機制
評價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一種鼓勵。有效科學的評價,應該把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把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參與積極性,與人交流程度,合作技能技巧等方面作為學生評價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教師可把形成性評價應貫穿于在教學之中,豐富評價的形式,完善對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的評價機制。
學困生是一個相當特殊的群體,在英語教學中需要特別的關注。因此如何有效地轉化學困生促使他們健康地成長仍是一個有待探討的課題,應當引起廣大教師、家長及教育部門的足夠重視。 筆者提出的應對策略已在教學中試驗了一段時間,取得了一些成績。主要體現有:學困生在英語課堂上表現的焦慮度有所降低,同時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有所提高,課堂參與度投入度都比以前有明顯的進步,學業成績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日后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還需要對相關的策略進行進一步的檢驗與修正。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