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辰+孫浩然+霍鑫帥
摘 要:該文介紹了黃驊市冬棗特色經濟產業現狀,分析了黃驊市冬棗產業發展特色經濟的優勢和劣勢,并從特色經濟體系出發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特色經濟;冬棗產業;發展現狀;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2-03-0037-02
所謂特色經濟,是指在一個經濟體系中,以特色產品為前提,以特色產業群的開發為核心,以特有資源轉化為基礎,以特色技術為支撐,以特色經濟區域為載體,各部分環環緊扣,相互聯系,促進地方經濟的優化發展[1]。目前,發展特色經濟已經成為了地方經濟的重要內容。特色經濟是以特定的經濟區域為基礎的,特色經濟是對區域內的特色進行選擇,繼而發展來的,如河北省安國市的藥材,江西省景德鎮的瓷器等[2]。特色經濟已經成為各縣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而黃驊市冬棗歷史悠久,知名度較高,近年來更是致力于冬棗特色經濟的發展。黃驊市發展特色冬棗產業,不僅能夠為當地人民增收,更是能打出渤海經濟發展增長的一張名片。
1 黃驊市冬棗產業特色經濟發展現狀
黃驊市位于河北省東南部,瀕臨渤海,物產豐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冬棗。冬棗作為黃驊市的特產,長期以來一直是黃驊市的名片。冬棗果皮赭紅光亮、皮薄肉脆、甘甜清香、營養豐富,食用價值極高,備受人們青睞。
目前,黃驊市的冬棗種植面積已達1.11萬hm2,種植人員占全市總人口的1/4,年產鮮冬棗約70 000t,經濟產值達10億元。占全市水果總產值的80%,對黃驊市的經濟增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冬棗產業給黃驊人民帶來了巨大財富,但是由于市場供求關系、品質、深加工企業發展、品牌保護等問題的存在,也給黃驊冬棗產業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2 冬棗產業特色經濟發展特點和優勢
2.1 氣候適宜 黃驊市地處河北省東南部,東臨渤海,全市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因臨渤海而略具海洋性氣候特征,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1℃,平均年降水量627mm,非常適合冬棗的生長,這實在是天然的特有資源。
2.2 種植歷史悠久 由于黃驊市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加之冬棗種植歷史悠久,經久改造,品種優良遠超其他冬棗,是市場上極具潛力的特色產品。
2.3 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市場廣闊 黃驊市近年來由港口帶動,大力發展交通,不僅多條鐵路通過,高鐵也在建修之中,這為黃驊冬棗未來的產業群建設大大提高了交通運輸的實力。港口修建、各種交通工具的通行和大學的不斷遷移,使得黃驊市人口流量大大增加,無形之中也提高了冬棗的知名度。
3 存在問題
3.1 人工成本高,種植技術相對落后 冬棗每1hm2地每年需要花費15萬元左右,而其中人工費用達12萬左右,約占總成本的80%。而目前所沿用的種植技術,如授粉術、開甲術等,大多數是20世紀80年代以前出現的,現有技術無法進行機械化作業。并且現有種植技術抵抗災害能力差,如何解決技術問題,加以推廣,成為冬棗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3.2 棗產品銷售結構單調,品種單一 冬棗加工后產品雖多,但只有脆冬棗一枝獨秀。以國潤生態食品公司為例,該公司2015年的銷售額為8 000萬元,其中由脆冬棗所提供的竟占到了7 900萬元,由此可見,企業在提高加工技術,豐富產品等方面還有所欠缺。
3.3 品牌效應較差 黃驊目前有國潤、十月紅等品牌,但都影響力不足,同時知名度不高,無法形成品牌效應。原因在于,雖然目前盛產冬棗,但是卻存在供貨體系不完善,品牌營銷力度不大等因素,導致冬棗市場上并沒有本地知名的品牌,已經成為制約冬棗發展的一大問題。
3.4 果木保險缺失 首先,冬棗種植具有局域性,相對于其他主要農作物來說,冬棗屬于地方特色農業,開發特定針對冬棗的險種較為困難。其次,冬棗易受災害影響,在責任認證方面面臨困難,目前仍沒有權威的鑒定機構和精準的鑒定技術以及鑒定標準。
4 基于特色經濟發展理論的黃驊市冬棗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冬棗產業要根據特色經濟的體系實現最優化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特色產品、特色產業群、特色技術,特色經濟資源和特色經濟區域方面相互聯系,統籌兼顧,齊頭并進。
4.1 開拓特色科學技術,實行標準化生產,提升特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標準化生產是冬棗要進入國際市場和更好的占領國內市場的前提,先進的技術是決定特色經濟的重要因素。今后要進行設施冬棗的深入研究,提升冬棗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
4.2 加大新產品研發,深入研究加工技術,加快龍頭企業培育,開發特色產業群 新產品是特色產品的領頭羊,研究新的技術以此服務與產品的開發是冬棗加工企業的發展要求。在原有的冬棗真空濾油和凍干的基礎上研發新的加工技術,改善銷售結構單一的現狀。企業要在冷藏保鮮方面加以研究,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使得冬棗保存時間更長,從而彌補冬棗上市時間局限的缺憾。發展特色產業群,冬棗加工企業集聚,進行技術交流,共享資源,在眾多的企業之中,更要加快龍頭企業的培育,帶領眾多企業向前發展。
4.3 生產組織化,鼓勵農戶+企業模式的開展 當前冬棗種植還很零散,生產隨意性也導致了冬棗品質不能保證,推動生產組織化的必要性越來越凸顯,農戶與企業搭配,使冬棗銷量有保障,穩定市場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
4.4 政企合作,提升知名度,打造知名冬棗品牌,提高特色經濟知名度 冬棗種植雖然地域性強,在當地知名度也高,但卻未能作出響亮的品牌,冬棗在質量標準化生產的前提下,必要參與市場競爭,占有市場份額,形成黃驊冬棗的地方特色品牌,并使之成為地方經濟的特色品牌。推動政企合作,政府要加大對品牌的推廣力度,采用網絡、電視臺、報社等媒體對黃驊冬棗進行宣傳,拓展黃驊冬棗的知名度。政府與冬棗加工企業攜手推廣,共擔品牌營銷的責任,加工企業要推出新的產品,利用特色產品配合政府做好宣傳。
4.5 “政?!焙献?,推動勘察機構的建立,推出冬棗保險,提升特色經濟區域生產實力 冬棗保險由于生產地域性強和勘查責任困難,遲遲未能推出,成為冬棗擴大種植規模的阻礙因素,為了公平公正并減少困難,需要政府農業局、林業局、氣象局專門技術人員,工商局市場調查管理人員,與當地代表性的棗農共同進行調查研究,統籌兼顧,合理考察冬棗在不同時間段,不同生長段,不同災害的發生情況及受損情況,綜合市場價值規律及價格成本的波動,推出三方同意合理合法的保險險種,為冬棗生產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張溪.清源縣特色經濟發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10-13.
[2]王芳.特色經濟內涵解析[J].甘肅社會科學,2004(1):127-129.
[3]王懷仁,陳超,袁金香,等.滄州冬棗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河北果樹,2008(1):31-32.
[4]劉春杰,謝韶穎.濱州市冬棗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林業科技開發,2003(17):61-6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