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 張偉利
摘 要:該文在對當前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以福建省為例,探討了若干科研單位參與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
關鍵詞:農業社會化服務;服務模式;科研單位
中圖分類號 F32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2-03-0082-02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patterns,this paper explores and summarizes several new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patterns in Fujian,in which research institutions participated .
Key words: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Service pattern;Research institutions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已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現行的服務模式仍存在以下問題:不同服務主體間缺乏協調,部門間力量分散,缺乏整合;市場機制欠缺;科技服務以部門的單項服務為主,綜合服務缺乏。這些因素造成有限的社會化服務資源的浪費與低效率運行。
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必然要求建立一個覆蓋全程、形式多樣、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來支撐。以福建省為例,以農業科教單位擁有的技術力量為主要依托,通過政府、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科教單位、農民合作組織緊密合作,整合農業社會化服務資源,推動產前、產中、產后的各環節服務工作開展以及推動農村生活層面改善與思維方式轉變,打造科技-生產-加工-銷售完整的產業鏈條,構建起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科研單位在參與構建新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主要模式有如下幾種:
1 科研推廣依托型
農業科研推廣依托型是指依托農業科教單位擁有的技術力量,通過農科教結合,承擔區域內農業科研攻關、成果示范推廣、科技咨詢服務、推廣人員培訓等工作,并對區域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進行指導和提供技術支持。通過這種模式使農業科教單位更好實現課題來源于生產,成果服務于生產,使科學研究更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科技需求,實現科技研發與生產應用的無縫對接。
該模式重點依托農業科教單位的科技人才隊伍、科技特派員隊伍,通過院縣共建專家大院等形式,以滿足農村發展的科技需求、農民增收為根本出發點,在運作方式上采用政府引導、專家指導、企業主導、經濟合作組織參與的方式。其核心是通過激勵政策,鼓勵科技人員(科特派)深入農村第一線,以技術參股等形式,通過利益共享機制,使科技人員、科技成果長久服務于農村。采用“農業科教單位專家(科特派)+其他服務組織+農戶/企業”的服務模式,通過科技成果和技術入股、帶資人股、利潤提成等形式,結成利益共同體,調動政府、農業部門、推廣單位、科研院所、龍頭企業、農民共同參與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搭建了一個加速農業科技向科技農業轉化的綜合平臺,實現了農科教一體、產學研結合。
2 物流商貿帶動型
物流商貿帶動型是指在農產品物流基礎較好的地區,大力發展農村現代物流,實現農用物資的供應、農副產品的儲存、包裝、流通加工、配送、銷售和物流增值等的有機聯系和配套服務,從而帶動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的建設。
該模式以企業、科教單位等組成具有利益共同體性質的科技型企業為主體,用參股等方式吸納儲運、加工、銷售等農村社會化服務力量,共同投資建設,按市場機制運營和分享利潤。這類科技型企業,一頭連接農產品生產者,提供農資、田間作業等生產管理和生產咨詢,并按與生產者的協議進行采購并組織產品再加工;一頭連接大型超市,按照與零售商的協議向連鎖門店及時配送,通過農超對接,拓展了原有的物流鏈條,前端連農戶,中端連儲運,末端連銷售市場,將企業的儲運、加工、銷售與農民通過利益機制緊密結合,農戶則通過農民合作組織參與物流全鏈條的運營,接受指導,按要求組織生產,從而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農業生產和營銷的組織鏈,提高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的效益和效率,并將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用于農村再發展,實現農民增產增收。
3 規模基地推動型
規模基地推動型是指根據縣域當地主導或特色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建設一批農產品規模化生產基地,將分散的、小規模的農戶組織成為企業的生產基地,分散生產,集約經營。通過規模化基地的建設,推動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和產品銷售實現專業化和現代化。
該模式以規模化、標準化基地為主體,以企業為載體,由涉農企業、農業科教單位、農民合作組織等按股份制合作成立,按市場機制構建“基地+企業+科教單位+合作組織+農戶”等組織形式,其中各參與方通過契約形式明確責權利,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通過市場機制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經營決策。通過企業、農戶、科教單位等建立緊密合作,實行優勢互補,有力促進了農業產業的發展。
4 園區帶動型
園區帶動型指選擇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基礎較好的地區,在政府的扶持下,通過市場機制整合企業、科教單位、農民合作組織等各種資源,建設現代農業科技園,建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綜合服務模式,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該模式以“公司+科教單位+農民合作組織(+農戶)”的合資合作方式,其中企業為投資主體和經營者,科技為技術支撐,政府在用地、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農戶是園區建設的參與者和生產者。園區在政府指導下,以市場為導向,以高科技為依托,采取企業運作、中介服務、產業化經營的機制,圍繞區域農業發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加速農業高新技術推廣和轉化速度,其主要目標是通過園區的建設實現農業高新技術的輻射與擴散,為區域農業發展提供科技示范、產業引領的作用。根據不同的功能主體,園區的發展運行方式可分為:科技支撐型園區、產業帶動型園區、休閑文化型園區、循環生態型園區等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
5 信息傳播服務型
信息傳播服務型主要是指整合農村信息化資源,以星火科技12396科技服務平臺為中心和服務對接節點,推進星火科技12396與科教單位、科技特派員、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等有機融合,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為農村科技傳播和服務搭建良好運作平臺,促進農業科技傳播與推廣的結合。
該模式通過整合12396服務熱線、農村實用技術遠程教育系統等現代農村信息服務方式,充分發揮星火科技12396平臺的科技資源和信息服務優勢,科教單位的人才技術優勢、遠程培訓的基層站點覆蓋優勢,通過“三農”服務呼叫中心、公共信息服務及電子商務平臺、遠程培訓、公共信息服務及電子商務平臺等,為廣大農民、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提供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農業產業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及咨詢服務,實現多種信息服務的共建、共管、共用。通過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建立專家庫服務于農民,讓農民與專家零距離接觸,使農民通過短信、電話、網絡等多種方式能夠輕松獲得自己切身需要的信息資源;通過大力開展遠程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種養及經營管理水平,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同時,充分利用12396熱線、農村網絡、廣播電視等各種渠道,逐步建立完善農產品網絡電子商務直銷平臺及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為企業、農民合作組織、農戶提供網上交易的平臺,做好農村物流信息采集和發布工作以及市場信息咨詢服務等,為農村電子商務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劉波,丁中文,唐建陽,等.以農村科技服務綜合體為突破口,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J].福建農業學報,2012,27(5):555-558.
[2]王鶴.基于農戶視角完善黑龍江省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0.
[3]陳俊紅,尹光紅.產業融合趨勢下北京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J].科技管理研究,2014,08:70-74.
[4]劉會想,孫國興.天津市農業科技服務模式的經驗與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4,01:26-30.
[5]徐世艷,梁繁,鄭丹.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分析[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15-18.
[6]王金華.論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面臨的困境及重構路徑[J].農業經濟,2014,01:42-4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