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冰
摘 要:該文介紹了蚌埠市“十二五”土地整治規劃設定的主要指標完成情況,客觀地分析和評價了規劃實施績效,并結合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主要包括:科學設定規劃目標,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化城鄉土地資源配置等。以期為新一輪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和實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地整治規劃;實施評價;對策建議;蚌埠市
中圖分類號 F3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2-03-0003-03
土地整治規劃首要目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其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為根本要求,加快農村土地整治復墾,著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以農田整治為重點,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積極開展城鎮工礦建設用地整治,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全面提高土地整治工作水平,以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 上輪規劃主要規劃指標完成情況
蚌埠市上一輪土地整治規劃基期為2010年,規劃目標年為2015年,規劃期為2011至2015年。規劃范圍為蚌埠市行政轄區內全部土地,包括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懷遠縣、五河縣和固鎮縣,總面積為5 950.72km2。
1.1 全面落實補充耕地任務 全市實際完成可用于占補平衡新增耕地2 555.93hm2,年均新增耕地511.18hm2。
1.2 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 全市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118 320.00hm2,平均耕地質量等級提升0.87,新增耕地1 100.00hm2,項目區新增糧食產能150 989 372.56kg。
1.3 有序推進城鄉建設用地整理 全市累計完成城鎮建設用地拆舊區總面積3 372.06hm2,增加農用地面積3 372.06hm2,其中增加耕地3 140.93hm2。
2 上輪規劃實施效益分析
2.1 經濟效益
2.1.1 增加耕地面積 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通過對閑置、廢棄、低效利用的農村居民點進行整理復墾,有效增加耕地面積;二是通過土地平整,歸并不合理和過于分散、碎化的農村道路、溝渠、田塊等有效增加耕地面積;三是通過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土地利用方式增加耕地面積。
2.1.2 提高耕地質量 主要表現在通過排水和灌溉工程保證了農田的灌溉率;農田林網建設工程增強了農田的防風抗旱能力;田間道路建設工程最大限度的滿足機械下田運作需求,提高了機械化水平;土地平整工程和土壤改良工程使耕作層厚度適當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地產出率較整治前均有較大提升。蚌埠市土地綜合整治后的耕地質量等級平均提高0.87。
2.1.3 優化土地利用布局 通過實施土地整治,根據農民的意愿將農民安置在新建的住宅小區或者就近的中心村、鎮中居住,有效地解決了農村居民點用地粗放、布局凌亂的問題,提高了農村居民點用地集約度和土地利用效率,同時也有利于加強管理和統一規劃。特別是增減掛鉤項目,通過對農村建設用地拆遷復墾和城鎮土地開發建設,實現項目區內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目標。在不多占用耕地資源的情況下,城鎮工礦發展的用地需求得以保障,緩解了土地資源的硬約束。
2.2 社會效益
2.2.1 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 通過土地綜合整治,一方面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和生產物資投入成本,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土地生產力,促進土地流轉和規?;洜I,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得以優化調整,提升了農民增加收入的空間。
2.2.2 增加就業機會 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從而為農戶提供新的勞動場所,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減少了勞動力的閑置;并且土地整理工程本身也吸納一定的社會勞動力,增加整個社會的就業機會,加速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起到社會保障的作用。
2.2.3 增加耕地供養人數 土地整理增加了人均耕地資源,提高了土地的基本生活保障能力。意味著農民基本社會保障程度得到提高。
2.3 生態效益
2.3.1 優化生態結構,改善生態環境 農田土地整治通常以項目為載體,最大限度的保護和發揮耕地的濕地、綠地等多種基礎性自然生態功能,采用生物、工程等技術,提高土壤肥力,減輕水土流失,控制耕地石漠化、沙化、鹽堿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強耕地生態涵養能力,農業生態系統得到維護,項目區內的水資源、植被、農業小氣候等環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3]。
2.3.2 改善人居環境,美化鄉村景觀 建設用地土地整治通過對農村居民點、工礦廢棄地、采煤塌陷區的拆遷、復墾、整理活動,統一規劃、建設獨具當地特色的人居環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帶來了農村環境面貌的顯著變化。土地整治成為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美麗鄉村的有效路徑和重要舉措[4]。
3 上輪規劃實施情況總體評價
3.1 補充了耕地數量,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2011-2015年蚌埠市實施耕地占補平衡項目332個,新增耕地2 555.93hm2;同時組織實施土地整治重點項目93個,總規模118 320.00hm2,新增耕地1 100.00hm2,投資規模15.76億元;通過綜合運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等,改良了土壤結構,提高了耕地質量;通過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升了耕地綜合產能。
3.2 優化了用地格局,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 通過持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等工作,農村土地利用結構得到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更趨合理。2011—2015年,蚌埠市城鎮建設用地拆舊區總面積3 372.06hm2,增加農用地面積3 372.06hm2。優化了城鄉用地格局,促進了城鄉良性互動,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發展,城鄉統籌發展進入新階段。
3.3 維護了農民權益,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 在做好地籍調查和權屬管理前提下,蚌埠市通過土地整治項目實施,引導農村集體土地有序流轉、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加強了農田道路、水利、林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及農村居民點安置用房、道路、給水、供電、清潔、通信等公共服務設施的統籌配套,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3.4 改善了農田生態環境,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 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的排水和灌溉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林網工程和土壤改良工程,增強了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配套,提高了田間道路通達率和森林覆蓋率,控制局部地區的土地繼續退化,改善了農田生態環境,同時部分土地整治后的區域內的耕作方式也由此發生轉變。通過采煤塌陷區綜合整治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加快了礦區生態修復,促進了區域生態環境保護。通過推動增減掛鉤項目的實施,出現2個集中,即農民住宅向大村和中心村(鎮)集中,農田向規模經營和適度規模經營集中。農村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降低了對農田、農產品污染的范圍和深度。
4 上輪規劃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規劃目標較為單一 規劃目標側重于補充耕地,忽略土地的綜合整治和增產增效;為了片面追求新增耕地數量,沒有經過適宜性評價,一些不適宜整治的未利用地也被過度開發,部分新增耕地由于缺乏水源,缺乏配套的農田水利設施等,導致新增耕地產能較低,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5]。
4.2 指標設定不合理 如全市實際補充耕地是規劃目標的234%;宜耕后備土地資源開發補充耕地是規劃目標641.56%等。
5 新一輪規劃修編建議
5.1 科學設定規劃目標 加大對土地整治規劃目標設定的科學分析,根據全市環境資源的承載力,合理確定各類土地整治目標和控制指標:一是完善補充耕地目標;二是調整農用地結構和布局;三是構建環境友好型土地整治模式;四是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
5.2 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新一輪土地整治規劃的重點,積極開展“十三五”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儲備庫工作,按照全域布局的工作思路,對符合條件進入儲備庫的高標準農田項目,逐縣逐年分解建設任務。懷遠縣是全市唯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縣,應在資金和任務量上予以傾斜;同時設立1~3個生態高標準農田保護示范片或示范區,建立健全農田保護監管體系,以建設促保護,發揮農田保護示范區典型示范作用[6]。
5.3 優化城鄉土地資源配置 按照蚌埠市制定的城(礦)鄉一體化的發展理念和建設“兩型”城市的要求,推進老城改造、棚戶區改造,促進城鎮低效用地再利用;積極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美好鄉村”;加大采煤塌陷區土地綜合整治力度,落實采煤塌陷區村莊搬遷任務,建設和諧礦區。
5.4 落實保障措施 強化規劃管控,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集約節約用地制度,持續發揮土地整治機制創新的示范作用;加強對土地整治規劃執行的考核工作;加大規劃期內土地整治項目的資金籌措力度,強化投入保障;積極引導基層政府和群眾的廣泛參與;培養土地整治專業技術隊伍等[7]。
參考文獻
[1]韓姝嫻.蚌埠市土地整治潛力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3,05.
[2]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Z].2012,03.
[3]徐煒.湖南省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后評價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3,10.
[4]張統生,李宏軍.新時期土地整治規劃的任務[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0,11.
[5] 潘凡等.關于土地整治規劃定位的思考[J].浙江國土資源,2011,12.
[6]李敏,於忠祥.土地整理后期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J].安徽科技,2012,05.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