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軍++錢春燕

摘 要: 近幾年,我國每年舉辦的各種技能競賽有數百項,這些賽項的舉辦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但是在競賽舉辦的過程中還存在問題。本文具體分析了競賽中存在的競賽目的功利化、缺乏普及性、設備利用率不高及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形成“以賽促教”、“人人成才”的競賽觀、搭建課內外技能競賽平臺及優化技能競賽評價的評價標準等對策。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技能大賽 發展對策
在職教體系中,專業技能的培養一直是職業院校關注的重點,技能大賽作為培養技能的重要途徑,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2008年6月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黃堯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強調“通過舉辦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把多年來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經驗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規范化,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技能大賽的局面”。2010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同樣明確指出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是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舉措。從2008年開始,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已經連續舉辦了9屆,行業協會及其他機構舉辦的大賽就更多了,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我國對技能大賽的重視。
1.目前技能大賽的舉辦情況
2008年6月28日,原教育部部長周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開幕式上提出,要通過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形成“校校有比賽,層層有選拔,全國有大賽”的局面,從此拉開了我國技能大賽的序幕,政府組織、行業協舉辦的大賽更是層出不窮。縱觀近十年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賽事的項目逐年增加,覆蓋范圍越來越廣;參賽規模逐年增加,參賽人數由2008年的近2000人增加到2016年的20000余人;此外,行業、企業參賽的積極性逐漸提高,很多企業愿意冠名賽項及對餐三院校進行贊助。
然而,隨著各種技能大賽的舉辦,逐漸出現一些問題,比如職業院校內出現“技能大賽熱”現象,有些院校花了過量的精力在技能大賽上,有些院校為了大賽而大賽,逐漸偏離技能大賽培養技能的目標,也違背教育部舉辦技能大賽的初衷。
2.高職院校技能競賽中存在的問題
(1)競賽目的功利化,為賽而賽。
技能大賽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及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但是有些學生參加比賽,更多的是為評獎評優、拿獎學金等各種榮譽而增加籌碼,調研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選手可以發現,這些學生基本都拿到獎學金、助學金、校三好生、優秀畢業生等獎勵,部分學生甚至有機會到國外的院校交流學習。學校對于組織學生參加技能大賽也是樂此不疲,更多的是為了獲得好的名次,從而在招生宣傳、院校評比等方面取得優勢。參賽院校應該端正比賽態度,豐富大賽的內涵,而不是僅僅關注比賽的結果,形成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的良性循環機制。
(2)只關注極少部分人,沒有普及性。
職業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搖籃,注定要把學生作為培養的對象,而不是極少部分。技能大賽的舉辦,本質上是要推動高職院校動手能力的培養,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只有很少部分學生有機會參與進來。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據不完全統計,江蘇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77所,每屆招生人數近萬人,但是每年參加江蘇省物流技能大賽的學生數量大約為150人,如果有國賽,參加國賽的學生只有12人,整個參加大賽的學生占比不到2%,這明顯改變了職業教育大眾化的特性,絕大部分學生沒有享受到大賽的成果。
(3)設備利用率不高,資源閑置。
為了參加大賽,高職院校花了大量金錢購買軟件和硬件,少則數十萬,多則上百萬,但是采購來的設備僅僅用于大賽,轉變為實訓課程的比例很少,學校花了巨額資金購買的設備只有少數幾個人使用,使用的時間1個月左右,可見設備的利用率很低,資源浪費嚴重。
(4)評價體系不完善,應用性有待提高。
競賽評價是對學生在比賽中表現優劣的評判,通過比賽,一方面可以檢驗高職學生技能掌握情況,衡量兄弟院校學生技能差距,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另一方面可以考核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質量。在日常教學中,一些院校通過大賽整體地把握參賽學生的技能水平,反饋到技能教學中,改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促進整個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但是目前評價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比如評價標準很多都來源于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要求,而沒有依據企業的用人標準。另外,評級體系很簡單,很多選手不了解評分標準。
3.技能競賽進一步發展的對策
(1)改變觀念,形成“以賽促教”、“人人成才”的競賽觀。
在高職院校中,改變以往功利化的目的,將技能競賽和高職院校的日常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形成“以賽促教”的競賽觀念,改變技能競賽目前的尷尬局面,充分發揮職業院校技能競賽作為教育的基本功能,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動手能力,讓更多的學生體會到比賽給他們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激發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化學生職業技能效果。
高職教育作為我國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對培養我國高技能人才起到關鍵作用,應該將“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教學中,這與教育部2012年提出“人人成才”的中國教育夢相一致。要充分利用高職院校技能大賽的功能,就必須在比賽中樹立“人人皆可成材、人人皆可出彩”的技能競賽觀。以此理念指導技能競賽活動,改變對技能競賽的功利性認識,讓技能競賽成為高職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2)搭建課內、課外技能競賽平臺,確保競賽活動的常態化。
技能競賽與教學活動是高職教育中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系的兩個方面,教學活動是技能競賽的基礎,是技能競賽內容的來源,技能競賽優化了教學活動內容。技能競賽與教學活動最終都是為了提升學生學習技能而設立的。如果過于重視技能競賽而忽視教學,則會影響日常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如果為了完成日常的教學,而忽視行業對職業崗位的技能需求,往往會導致學生只重視理論的學習,忽視職業技能、團隊合作等方面的培養。為了做到二者的結合,可以嘗試將技能競賽的內容與專業教學工作結合起來,讓專業教學活動不再停留在傳統知識的講授,還要以技能競賽的方式學以致用。這樣不僅能夠確保每個學期的正常教學任務,還能夠做到技能競賽的常態化、規范化。
除了搭建課內競賽平臺外,還要搭建形式多樣的課外技能平臺,幫助學生了解職業行業及企業動態信息。例如,根據自己院校的教學情況將教育部、行業協會及企業等單位舉辦的各種技能競賽活動做適當的改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競賽活動;成立本專業的協會,讓有興趣的學生積極加入進來,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建立網絡實訓室,為技能練習提供一個不受時空限制的訓練平臺;最后,可以和校企合作企業一道將企業項目轉化為競賽項目,保證競賽內容的實踐性、應用性和時代性。
(3)優化技能競賽評價的評價標準,保證技能競賽的質量。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在評價考核的時候不能單純依據理論知識,還應該考核專業技能及團隊協作等職業素養。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如下幾個方面優化競賽的評價標準:首先要細化指標體系,把指標體系劃分為一級、二級、三級指標,并對三級指標做詳細解釋,以物流管理為例,評價指標如下表所示;其次要保證評價標準的客觀、公正、公平,減少隨意性;最后要確定合理的評價指標權重,做到知識的應用、專業技能的把握及職業素養保持合理比例。
表 物流技能比賽三級指標
4.未來展望
技能競賽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不斷完善,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我國職業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通過不斷完善,取長補短,我國的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在培養職業人才的過程中一定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史文生.職業教育技能競賽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
[2]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國家職業技能競賽組織實施指南[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
[3]易曉冬.高職院校技能競賽的反思與優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
[4]金澤龍.關于職業技能競賽參賽機制的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13(5).
[5]袁名偉,張玉洲.世界技能大賽:中國大賽的差異與改進[J].職業技術教育,2013(21).
基金項目:本文得到了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C-c/2015/048)、2015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5SJD258)、江蘇省“青藍工程”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