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亭燕
摘要: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其中對學生產生重大影響的要素之一就是教師期望。教師期望具有微妙性、情感性和促進性等特性。科學的教師期望對學生的文化學習、心理完善及社會性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新教育理念下,能力和素養成為培養學生最重要的核心,教師學會利用教師期望很有必要。
關鍵詞:教師期望;學生;積極影響
很早對教師期望進行調查分析的是羅森塔爾和其搭檔雅各布森。他們選擇對小學生進行智力測驗,隨機抽取20%的學生,之后把被抽取者名單給老師,并稱名單上學生是很有發展潛力的。實際上教師并不清楚該測驗并不能夠預測智力的潛力,當然也不知選取的學生與測驗分數無關聯。之后讓老師正常教學,一年后對學生重測,結果發現實驗組學生和沒有被指定為有潛力的控制組學生出現了智力上的明顯差別。還有許多研究都表明,學生發展的確會受教師期望的影響。 期望是指人們在獲悉各種信息經驗后對未來行為結果的預見和期待。教師期望是指教師在全方位深入了解學生各項情況之后形成的對學生行為結果的預見和認知。教師立足于學生某種情境的感知而形成預言,并采取一系列行動,會產生與這一預言相適應的效應和結果。如果教師根據對某個學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會使該學生的學業成績、品德認知和行為等發生符合這一期望的變化。
一、教師期望的特性
(一)微妙性
教師對學生一系列了解后經過其認知和個性傾向等加工形成對學生的期望。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往往感覺不到自己對不同期望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言行、態度和行為舉止,由此可見教師期望的傳達具有內隱性,教師將其期望通過不同態度和行為等語言和非語言教學行為以極其微妙的方式傳達給學生。
(二)情感性
教師期望會轉化為學生的各種內在驅動力,這就涉及到了學生的態度和情感活動過程。當學生感受到教師合理且真誠的期望時,會自覺調配自己的各種心理活動,對老師產生親近感,傾向于接近老師,向著老師期待的方向前進,進而縮短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師生關系會更和諧,從而達到師生彼此成就。
(三)促進性
根據哈貝馬斯的觀點,人與人交往行為就是相互理解的過程,師生交往亦是如此。教師期望的促進性需要學校生活和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理解是期望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如果能夠基于對學生的理解做好全面和理性的分析,對學生持有科學期望,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激勵作用,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樣地,學生也要正確理解并內化教師期望,向著更高目標邁進。
二、教師期望的實現過程
教師的期望實現過程具體來說大體涵蓋如下四個步驟。
(一)教師形成期望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者加德納的觀點,由于主客觀等條件的不同,不同學生存在著不同智能類別的差異。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強項,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對每個學生的細心觀察,分析整理和歸納學生的各種情況,從而掌握學生的有價值信息,之后經過教師的態度、人格、認知特點等的作用給予學生相應的期望。
(二)教師傳達期望
教師期望主要通過對學生的態度和行為來進行傳達,這種態度和行為一方面是體現在教師的語言行為中,另一方面是體現在教師的非語言行為中。非語言行為包括體態語(面部表情、眼神、身勢等)、儀表語(服裝、飾品等)、空間語和聲音語(語調、重讀、停頓等)。有關研究發現,當教師對學生有高期望時,他們就表現出更親切、和藹的態度,也會時常表現友好的行動,如微笑、點頭和傾聽學生,與學生的談話交流更多,會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涉及學習線索、資源和機會,容許學生回答的時間也更長些。
(三)學生內化教師期望
當學生領會到教師期望之后,已有的內在狀態會失衡,其內心會萌發新層次的需求,尤其是附屬內驅力會被激發,學生會為了保持教師對自己的期望而表現出力求把自己提高的需要,會自覺行動去實現教師期望。當一個學生領會到并認可教師對他的期望,他就會相信自己能夠實現教師對自己所期望的目標,把教師的期望變成自己的期望,進而對自己提高要求,發掘自我潛力盡量使自己的行為和教師期望相一致。
(四)教師調整期望
在教師期望實現的最后階段即教師在傳達出期望之后,要根據學生對其期望的反饋情況適時調整原有的期望,再影響于學生。當教師看到自己對學生的最初期望得到實現,該期望就會被不斷強化,教師會給予學生更大的期望。反之,就需要教師在深入領會學生的基礎上通過教學環境調整已有的期望并形成輸出新的期望。
三、科學的教師期望對學生發展的積極影響
在師生交往互動中,科學合理的教師期望對學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積極作用,現就從以下幾大方面加以論述。
(一)對學生學業成績的積極影響
新時期學生核心素養要求學生掌握各領域的知識作為深厚的文化基礎,而對這一領域的檢測標準離不開學生成績,而學生成績的提高與教師對其提出的合理期望密切相關。當教師用積極的態度和行為方式表達對學生的期望,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機會,會使學生受到鼓舞,拉近師生距離,最后就會以優異的成績反饋給老師。
(二)對學生心理發展的積極影響
教師期望會促進學生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能否順利完成某一行為的主觀評價和判斷。通俗講就是自己有沒有信心完成任務。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需要他人對自己的期望,對于師生而言,當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期望時,會產生良好的自我概念和效能期望,充滿自我實現的欲望,進而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發現自我價值,確信自己有能力應對復雜環境,并且會積極從事,具有達成目標的持續行動力。作為學生,不是因為認真聽課會取得優異的成績,而是感到自己有能力聽懂教師授課內容時,才去主動認真聽講的。
(三)對學生社會性及人格發展的積極影響
馬克思主義哲學講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進行社會參與是每個人所必須的。社會文化需要課堂教學來幫助學生形成社會適應性。作為課堂教學中的教師期望,對學生社會性的發展具有指導定向作用。教師期望會顯示出教師教育教學的公平性,研究表明學生很在乎教師對他們是否公平。教師的不公正行為會導致學生品質認知的下降,在教師的熱情關愛和合理期望下,學生會形成健康的人格,能調節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具有抗挫折能力,更好地參與社會,這也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
四、合理利用教師期望的策略
教師期望對學生的影響毋庸置疑,所以為了充分發揮教師期望的效應,現對合理利用教師期望提出幾點可行性建議。
(一)教師需深入研究相關理論
任何有效的實踐都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隨著教育的研究與發展,與教師期望相關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充實,教師只有密切關注和深入學習相關的理論研究,并通過自己的實踐和反思來吸收運用這些成果,最后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理念并貫徹落實以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教師要因人而異設定期望值
在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下,教師要依據特定情境和具體條件,善于并樂于發現每個學生的優勢并及時給予肯定及正向引導。教師要善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和評價學生,對學生的發展賦予興趣和熱情。另外,教師的期望目標應該以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為客觀依據和出發點,要著眼于并適當高于學生實際水平來制定合理的期望值。
(三)教師要自覺地運用教師期望
教師期望主要是借由教師的態度和行為傳達的,所以教師應該對其自身的行為保持高度的自覺敏感性,意識到自己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期望需通過教師合理的教育教學行為傳遞給學生才能產生積極的效應。教師要有意識地、自覺地把握自身心理活動,恰當運用語言和非語言行為來進行教學,比如口頭的表揚、鼓勵的眼神、滿意的微笑等。
(四)教師需培養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
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是自主發展所重在強調的。教師期望的實現以及學生的發展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學生自身的努力。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使學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快樂人。
教師期望對學生的學習、心理以及社會性方面等的健康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為教師,必須掌握教師期望理論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利用,要面向全體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來對其提出合理期望,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把學生培養成為有情懷、持信念、敢擔當的人。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莊錦英,李振村.教師體態語言藝術[M].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3.
■ 編輯/呂秀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