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華
【摘要】小學數學整理和復習是新教材中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采取有效的復習教學教法非常重要,教師在課前的準備、課中的教學策略和練習策略、課后的教學策略的運用將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影響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復習課的教學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教法。
【關鍵詞】整理 復習 教學 有效教學教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133-01
小學數學整理和復習是人教版新教材中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小學數學“整理和復習課”的有效教學有助于小學生系統地、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有助于學生的整理、分析、歸納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益于學生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還能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學習效率,為更深層次的學習的打好基礎。可見,采取有效的復習教學方法非常重要。
一、課前的準備
(一)教師認真研讀教材,把握知識要點
整理和復習是對小學階段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地回顧整理,通過復習,使原來分散學習的知識點得以梳理,由點串成線,由線成面,幫助學生完善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認真研讀教材,把握知識要點,明確每一節復習課要梳理的所有知識點和重難點,為學生建構知識網絡鋪路架橋。例如:人教版把整個小學的知識分為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數學思考、綜合與實踐等五大部分,這五大部分的每個領域有較多的知識模塊(例如:“數與代數”領域包括“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式與方程”等知識模塊),每個知識模塊也包括許多知識要點(例如:“式與方程”模塊包括“用字母表示數、簡易方程、比和比例”等知識要點),每個知識要點又包括許多知識點(例如:“比例”知識要點包括“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正、反比例的意義,比例尺,比例的應用”等知識點)。
(二)教師根據復習的重難點,錄制和使用微課教學視頻
現代社會網絡很發達、豐富,教師可以運用網絡收集有關的教學資源用于教學,根據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錄制微課,幫助學生學習理解和復習。因此教師要充分準備好必要的教具、學具、課件、教學視頻等,把教具、學具和現代多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二、課中的教學策略、方法
(一)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對復習感興趣
研究表明,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學生學習的興趣越濃,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就會越強,復習效率自然會高。有效的復習課應是在教師激發興趣下,組織學生展開自由的,充分合作交流的活動中完成的,通過合作互動與作業操作,使學習的知識得到強化升華,達到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目標,讓枯燥的復習向有趣的學習轉化。在復習過程中,筆者主要采取“激發興趣、梳理知識;自主歸納、小組交流;展示典型、點評錯題;跟進練習、反饋評價;拓展應用、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教學,最后形成知識系統。在復習中注意指導學生梳理知識,優化認知結構。
(二)及時調整復習的內容,為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整理提供空間和時間
課中要突出復習的重點,突破復習的難點。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主,并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來整理知識,學生歸納不完整時,教師再利用各種手段引導學生,這樣學生容易理清知識,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學生平時學習獲得的知識是零散的,相對獨立的,復習時要由淺入深,層次分明,把小學數學課程的內容歸類梳理,溝通知識縱向、橫向之間的聯系,理清知識的脈絡,使學生融會貫通,重建認知結構,以體現單元知識的系統性。教學時放手讓學生整理知識,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體驗成功,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
三、課后的教學策略、方法
(一)教師注重因材施教,做好課后輔導工作
在課后,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對后進生的輔導力度,并不限于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上進心,讓他們自覺地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
(二)注重反思教學過程,總結教學心得
教師回顧上課的過程,反思教學方法、策略,課后課題組的老師交流教學心得、經驗,及時地總結經驗,并記錄下來。
總的來說,要使小學數學整理和復習課教學有效,教師除了必須做好課前準備,課中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的處理,課后的反思和補救等工作,還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進行教學,根據不同內容設計復習課,這樣才能達到復習的良好效果和效益,才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技能,提升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