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蘭
【摘要】本文首先對問題學生的一系列表現進行了分析,其中包括缺少良好的溝通能力和技巧、以自我為中心,集體的觀念淡薄、言行不一,缺乏誠信、自控能力差,容易被不良的因素誘導等;然后對導致問題學生的學校、家庭方面因素進行了簡要分析;最后本文提出了改進問題學生教育的一些策略,包括施以關愛、以柔克剛、借助合力、防微杜漸等。
【關鍵詞】問題學生 因素 學校教育策略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49-02
一、問題學生的教育意義
1.有助于促進問題學生的身心指向健康全面發展。
2.有助于化解教師危機。
3.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校學習環境和心理環境。
4.有助于促進班主任專業化發展。
5.有助于整合家庭,學校與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營造更為廣闊的生態化環境。
從小的方面來說:在中小學中,幾乎每個班都有幾個問題學生。他們是“麻煩制造者”,拖班級后腿,攪得全班不得安寧,對他們我們真的是不得不愛。
二、問題學生的不良表現
所謂問題學生是指那些與同年齡段學生相比,在學習,行為,心理等方面偏離常態,需要在他人幫助下才能解決問題的學生。問題學生是教育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如何教育問題學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共同課題,所以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以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問題學生。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問題學生的特征:
(一)欠缺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和技巧
這類學生大都不能跟身邊的人較好地溝通,所以在學校遇到問題不愿意求助于老師或同學。他們在家里很難做到不頂撞父母,同時遇到問題也不主動跟父母交流。而當與其他同學發生矛盾時,更不能心平氣和地解決矛盾。這都說明,問題學生往往欠缺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在與老師、父母和同學的溝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礙。
(二)以自我為中心,集體觀念淡薄
問題學生普遍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的觀念,總是持有“班級活動很無聊”“班級榮譽跟自己無關”意識,有的學生認為當自己的意見與大家相悖時,沒必要服從集體的決定。這部分學生大多表現出較強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其具體表現是,在待人接物上處處以自己為重,在進行團隊行動時我行我素,完全不注意配合他人;將自己的個人得失擺在第一位,一旦別人如果出現錯誤,他們不會給予包容和理解;當老師和家長對他們教育時,會表現出明顯抵觸情緒。
(三)言行不一,缺乏誠信
部分問題學生在與人交往和自己的學業上存在誠信不足的問題。我在班上做了一次誠信調查,調查結果數據表明:10.62%的學生表示自己常常忘記別人交待給自己的事情,即他們往往很難做到對同伴誠實守信;20.1%的學生表示自己有抄作業的習慣,同時7.31%的學生承認自己經常在考試中作弊,這都說明這些學生很難在自己的學業上做到誠實守信。
問題學生另一種特征是善于隱藏自己的抵觸情緒,表面上對老師和父母的教誨有了“深刻的領悟”,有的甚至有了承諾,但事實上是叛逆的,沒有改正錯誤的行動,屬于典型的“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四)自控能力差,容易被不良因素誘導
本次調查還發現,其中對問題學生影響最大的一個因素就是網絡,很多問題學生之所以出現厭學、逃學等問題,都是因為經不住網絡的誘惑。他們沉迷于網絡世界,導致成績一落千丈。同時,大多數存在網癮的問題學生都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一些極具誘惑的社會不良因素缺乏抵抗力,一旦沾染上不良的習氣就很難改掉。這些事實都說明問題學生缺乏的就是自控能力。
三、對問題學生教育的策略
學校因素中對學生發展影響最大的是學校的教育目的和教師的職業道德。如果一個學校以升學為主要教育目的,那么部分老師就要給孩子加重課業負擔,再加上低效,無效課堂教學的存在。這樣勢必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增加。家庭因素中無外乎三種情況:(1)只愛不管型(2)只管不愛型(3)不愛不管型。針對這些教育缺陷,我們采取如下幾種方式糾正學生不良或錯誤的行為。
(一)施以關愛
對于問題學生來說,讀書的重要性往往不是特別明顯,他們認為讀書是可有可無的,甚至一些問題學生還把讀書當成是一種折磨。一些問題學生即使已經升入初、高中階段,但對學習的意義還是一無所知,他們從未想過要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和整個家庭的現實處境,也沒有想過要通過好好學習來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在學校,這些問題學生往往因為成績差和不遵守紀律等,得不到老師的重視和同學的關心。最終自身的心態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開始“破罐子破摔”。所以,筆者認為,對于這部分問題學生學校、家庭同時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這種關愛并非是孩子物質生活上的,而是對孩子精神世界的關愛。如何去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掃除孩子的心理障礙,完全依靠孩子最親近的人,那就是班主任和家長。班主任和家長應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對于孩子以往的過錯,既要進行批評指正,也要鼓勵孩子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并去改正。這樣他們的自尊、自愛的心理就會被喚醒,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對他們采取的教育方式假若是一味地指責,這不僅很難收到真正的效果,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所以,問題學生的父母、老師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一定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親其師,信其道”老師和家長都應理解其中內涵,引導孩子尊師愛學,遵道守德。我們老師更不能把復雜的教育事業簡單化,艱巨的教育工作輕松化,多樣的教育方法單一化。更應該從多渠道設置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站。讓問題學生時刻感受愛的存在,讓他們盡快走出迷茫,走出無知。
當然,我們都希望問題學生都能脫胎換骨成為優秀生,可是問題學生所表現出的“問題”大多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這是長期的心理發展和習慣養成的結果。此外,問題學生的不良習慣也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比如一些已經改正的不良習慣,一旦受到周圍環境的觸發,學生就會抵制不住誘惑而出現不良習慣的反彈。這也是問題學生存在的“問題”難以改掉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在對問題學生教育的時候教育者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切不可操之過急。,如果都對孩子問題的解決缺乏必要的耐心,勢必也會影響孩子改掉不良習慣的信心和決心。我認為,耐心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所缺乏的,這取決于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素養。所以不斷汲取教育理論知識、教育經驗是多么的重要。
(二)以柔克剛
多數問題學生由于缺乏較好的自控能力,加上平時老師和家長的指責,其脾氣往往比較暴躁。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這些問題學生都是我行我素,氣勢洶洶,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會發脾氣,基本上無人能駕馭。這類問題學生對其進行教育時,如果單純地采用批評教育的方式,常常只能泄一時之憤,并不能讓孩子發自內心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一些教育者采取高壓態勢,同樣不能收到效果,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叛心理,直接與學校和家庭背道而馳,加劇問題的膨脹。所以我們應該適當采用以柔克剛的教育方式。由于多數問題學生的內心都比較敏感,所以應該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在教育過程中注意對孩子人格尊嚴的尊重,采取說服教育,陪伴教育的方式,盡可能讓孩子明白為什么要這樣要求他們。通常來說,以柔克剛的教育方式都會取得比強硬教育好很多的效果。
(三)借助合力
由于問題學生的家長自身的工作也非常忙,甚至一些家長需要常年在外打工,所以他們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此外,不少問題學生所受的負面影響已經遠遠大于家長帶給他們的正面影響,污濁的社會環境已經把他們原本單純善良的心靈玷污了,他們較早的在自己的潛意識中接受了社會的游戲規則,在沒有個人分辨和判斷能力的情況下,把幼小脆弱的身心交給了紛繁復雜的社會。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學校教育的力量已經顯得遠遠不足。但是,挽救每一個孩子的靈魂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應盡的義務和必須承擔的責任。在單靠自身力量沒有辦法挽救孩子的情況下,班主任老師應該第一時間主動和聯系,取得家長的理解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和教育處于青春艱難期的孩子。
(四)防微杜漸
剛才談到,問題學生所表現出的“問題”大多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長期的心理發展和習慣養成的結果,因此作為小學教育就應該注重兒童早期教育。學校方面可以開辦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教育方法培訓;開辦法制學校,對學生進行法紀教育。教育工作者方面可以多閱讀有關學生早教類讀本;多接受教育培訓。從提升學校和教師教育能力著手,提高少兒健康成長質量,讓每一位少兒都贏在起跑線上。如果能從防微杜漸角度著眼,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就會日益養成;小學生違紀違法行為日趨嚴重,日趨低齡化現象就可避免。
四、結論
隨著我國當前社會環境的變化和網絡的飛速發展,學生接觸到的社會不良因素也在逐漸增多,不少學生抵制不住誘惑,養成了一些不良行為習慣,最終對他們今后的個人發展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在此情況下,學校教育在挽救這些問題學生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提高問題學生的教育質量,我們的教育機構必須重示推進素質教育;教育工作者擔負傳道授業之重任的同時,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施以關愛、以柔克剛、借助合力、防微杜漸等策略。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對孩子施予足夠的愛,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改掉不良行為習慣,才能為他們今后的良好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靜.“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概念辨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06)
[2]湯宇梅,鄭玉.教育的終極目的之我見[J].當代教育論壇,2007(09)
[3]熊昌河,黃馨君.教育目的在實踐中的困境探析[J].教育探索與實踐,2007(11)
[4]劉賢利.試論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整合[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7(02)
[5]李惠芬.擁抱遲升的朝陽一淺論對“問題學生”的教育轉化[J].科教視野,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