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芹
摘要:公共財政制度這一概念由來已久,從上個世紀80年末已經廣為學術界所知。但由于特殊歷史原因的存在,公共財政覆蓋農村這一理論遲遲沒有得到重視。直到2000年前后,隨著對“三農”問題的重視, 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理論才開始呈現在人們面前。本文立足公共財政覆蓋農村這一理論的基本探討,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理念的形成和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政策的出臺兩個主要方面分析其實踐問題。
關鍵詞:公共財政覆蓋農村 理論 實踐
一、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理論探討
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理論提出時間短、人們認知度底。因此,人們在理解這一概念是,容易出現偏頗,似乎將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簡單的理解成政府拿錢幫助農村做好一切事情。這種簡單的字面理解,既不科學,也不現實。政府沒有足夠的能力,也沒有必要去包辦農村的一切事務。因此, 從理論上理清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問題對于發揮公共財政在農村建設中作用可謂意義重大。只有理論正確,才能在實際的工作中少走彎路。
要理清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理論這一理論,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公共財政。公共財政立足于市場經濟的不足,主要是政府通過自身的經濟職能彌補市場所存在的固有弊端。公共財政的目標,顧名思義,就是為了人們公共利益,滿足人們的公共需要。從公共財政的概念來看,其具有經濟和政治雙重性質。縱觀人類社會的演進歷程, 國家的財政職能與國家的行政職能如影隨形,相互影響。在這一演變過程中,古代中國政府長期實現“重農抑商”的政策,商業的發展長期處于政府的管理之下,政府就是國家管理的“包辦人”。但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完善,政府的角色地位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從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變。政府職能的轉變,是對當前市場經濟體制的認同,也是市場經濟自身發展的需求。在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下,社會主義公共財政制度正在不斷得到完善,正在為社會大眾提供著教育、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等事關每一個人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務產品。
二、公共財政覆蓋農村下的公共產品
新中國成立以后,仿照蘇聯工業的發展模式,開始了“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由于新中國百廢待興,工業基礎相當薄弱,中國的工業化是“農業補貼工業”的條件下得以逐步實現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犧牲了農民的利益為前提的?,F階段,農村地區市場機制不夠健全,經濟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擴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嚴重不足。
結合中國農村發展的實際,我們對農村公共產品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即農村獲利的產品和公益的產品。對于農村純利公共產品而言,一方面主要是根據農村資源的再分配為劃分依據的,比如說農村的糧食、農村的清潔飲水、農村的新鮮空氣、農村無無污染的水果蔬菜等等。另一方面是根據當前國家優惠的農村政策為依據的,如農村的基層經濟管理的運行費用、農村河流、道路及房屋的的治理基金、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基金、農村扶貧開放項目建設等。特別是在當前農村扶貧的大背景下 ,農村的中此類的公共產品會繼續增加。另一類是具有公益性質的公共產品, 一般來說,農村實行的免費義務教育、文化科技的下鄉活動、農村村容的整治等。
三、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基本實踐
(一)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理念的形成
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理念的提出是新一輪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對于農村經濟結構轉型,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的居民環境,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理念是具有國家戰略層面意義的理論主張,對于縮小城鄉差距,從整體上改變我們的發展模式,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經濟發展空間,具有深遠的時代意義。中國的農村如果沒有發展,中國的農民如果看不到生活的希望,那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難以實現。,解決“三農”問題,維護農民的利益,是當前政府和黨工作的關鍵所在。第一,正如財政部所提出的,“要讓公共財政的陽光照耀農村”,農民不僅是經濟增加紅利的貢獻者,也應該是經濟發展紅利的分享者。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從1999年開始,中共中央連續8次下發一號文件,都是關于三農問題,這不僅體現了國家宏觀政策層面的重大轉變, 也體現了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理念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第二,國家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中,中國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理論得到不斷的發展完善。 2003 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考驗著中國的公共財政對農村的重要引導作用。面對大災大難,農村地區由于基礎設施薄弱,應對能力非常弱。 在這一背景下,公共財政在農村的重建工作中便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以后,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之下,統籌城鄉經濟的發展成為人們的共識,成為一種具體的政策主張。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要抓住歷史發展的機遇,把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作為未來農村工作政策發展的導向制定下來,從理論層次走向實踐。
(二)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政策的出臺
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外來企業投資,活躍農村市場的立足點所在。在農村發展過程中,只有真正打破城鄉發展的“二元”體制,才能走出統籌城鄉發展的第一步。當前,農民從事著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但這種體力的付出難以獲得相應的回報,導致農民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村經濟缺乏持續的發展動力。面臨這種情況,對種糧農民補貼,對“返鄉”農民予以政策上和財政上的支持。在對農民補貼的同時,要進一步免除或減免對農業相關產業的征稅。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要擴大支出的范圍,把農村醫療和鄉村道路建設等方面的內容逐步納入公共財政支出范圍。目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成,各地聯系日益密切。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要傾向與加快道路交通建設,降低農業生產和運輸成本,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因此,推進農村經濟建設,需要公共財政繼續加強農村道路交通建設。
參考文獻:
[1]丁學東,張巖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理論和實踐[J].管理世界,2007,10:1-7+50
[2]何建春.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變遷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1
[3]楊小東.我國農村財政分級治理結構:演進的基本邏輯與趨向[D].西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