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喆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過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的研究,從理論上建構適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際需求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結構模型;并根據所得問卷調查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對其專業素養的認知。此外,也為培養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適應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以及提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12-0004-06
中小學心理健康工作者應包括中小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專兼職心理咨詢師以及受過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培訓的人員,必須是經過規范嚴格訓練的、具有專門技能、知識和相應素質的人員。[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是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綜合心理品質。培養優秀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的關鍵,是提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的基礎。但是,由于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運用的理論、方法大多移植于歐美國家,普遍采用咨詢輔導模式,以心理咨詢來取代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學生心理問題的處理,卻忽視學生心理素質、健全人格的培養和發展,因而造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功能狹隘化及其工作者職業角色模糊的現象。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通過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調查,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對專業素養的認知,有助于我們有針對性地采取培養措施,培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完善的專業素養。
一、方法
(一)研究目的
編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調查問卷,并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進行施測。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安徽省淮北市、合肥市、蕪湖市、蚌埠市等多個城市進行取樣,被試主要包括中小學校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及中小學生。對蕪湖市、合肥市、蚌埠市的部分中小學校長進行開放性問卷調查,形成面向中小學生的初試問卷。共發放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03份,問卷回收率為85.8%。初試問卷調查采用隨機取樣的方式以合肥市、淮北市、蚌埠市等地的中小學生為被試,共發放問卷350份,收回32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2%。正式問卷的數據收集是在安徽省合肥市、蕪湖市、蚌埠市等地共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發放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3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2%。
(三)研究材料
本研究自編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調查問卷,包括開放式問卷、初試問卷和正式問卷三部分。正式問卷采用五級計分制。
(四)研究程序
1.編制問卷
搜集相關文獻,編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開放式問卷、初試問卷及正式問卷。
2.問卷信效度檢驗
本研究分別檢驗了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
3.正式施測
采用自編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調查問卷,對安徽省內的183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進行調查。
4.數據分析
所得數據運用SPSS19.0進行處理,因素分析運用LISERL8.7軟件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一)問卷編制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的開放式問卷
103名中學校長回答開放性調查問卷問題:“你認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該具備哪些專業素養?”結果見表1。
根據表1結果,提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結構的假設模型,由三個維度十項內容:專業知識(從業資格、知識豐富、學習能力)、心理健康素養(包括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觀察敏銳、協調能力)、人格特征(熱愛學生、親和助人和為人師表)構成,并編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調查問卷》。
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對中小學生進行施測,回答結構性調查問題:“請說明下列十個題項的重要性:非常重要(5分),比較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為了檢驗數據是否適合做因素分析, 首先進行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為0.809,Bartlett球形檢驗發現p = 0.000,表明適宜對數據進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因子提取,并進行正交旋轉,結果見表2。
表2結果表明:在因素1上,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觀察敏銳、協調能力有高負荷,可命名為心理健康素養。在因素2上,從業資格、知識試豐富、學習能力三項有高負荷,可命名為專業知識。在因素3上,熱愛學生、親和助人、為人師表有高負荷,可命名為人格特征。
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的驗證性因素分析
我們使用LISREL8.7對中小學生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3)表明,初始模型擬合指數十分理想,同時根據各因素所含特征的意義對個別因素命名(見圖1)。圖1表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結構的研究模型包括:心理健康素養(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觀察敏銳、協調能力),專業知識(從業資格、知識試豐富、學習能力)和人格特征(熱愛學生、親和助人、為人師表)。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的3因素模型的各擬合指數見表3,結果表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結構的研究模型擬合指數良好。
(二)問卷信效度檢驗
1.問卷的信度檢驗
在先導性研究中信度系數在0.5至0.6之間就可以接受。本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表4)表明問卷各項信度指標良好。
2.問卷的效度檢驗
經過檢驗,本問卷各因素得分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105~0.593之間(見表5),表明本問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三)正式施測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的描述統計
183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回答問卷調查問題:“請說明下列十項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的重要性:非常重要(5分),比較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分數越高,表明此項專業素養越重要。對被試在問卷中的回答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了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對十項專業素養重要性的認識狀況。
可以看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對專業素養十項內容的評價最低分為1分,最高分為5分,得分從高到低排列依次是為人師表、觀察敏銳、知識豐富、親和助人、熱愛學生、自我控制、學習能力、從業資格、身心健康、協調能力。
對183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否具備以上十項內容的專業素養進行調查,回答問卷調查問題:“請說明您是否具備下列十項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題項后面有從是到否四個等級的答案,請選擇最適合您的選項”。對被試在問卷中的回答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了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對自身專業素養認識的總體狀況(見表7)。
從表7可以看出,通過對183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否具備以上10項基本素養進行調查,結果發現:86.3%的人具有從業資格證書(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資格證書、心理咨詢師證書等等);55.7%的人認為自己具有豐富的知識,29.0%的人認為一般;47.1%的人認為自己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32.2%的人認為一般;72.7%的人認為自己對學生具有足夠的愛心,14.8%的人認為一般;37.7%的人認為自己能夠做到為人師表,31.7%的人認為一般;39.3%的人認為自己能夠做到親和助人,26.8%認為一般;35.0%的人認為自己具有較強的控制能力,42.1%的人認為一般;51.4的人認為自己具有較強的協調能力,26.2%的人認為一般;26.8%的人認為自己身心健康,36.1%的人認為一般;48.1%的人認為自己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29.5%的人認為一般。綜合看來,近80%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認為自己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素養、專業知識以及穩定的人格特征。
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還運用相關分析的方法,探究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十項內容之間的相關情況(具體結果見表8)。
根據心理測量相關理論,各個題項之間的相關則應在0.10~0.70之間,這樣才能保證各題項間既有一定的獨立性又能較好地反映所要測量的內容。經過檢驗,本問卷各題項得分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100~0.668之間,表明這十個題項之間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且能較好地測量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
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的因素分析
為了更好地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的十項內容進行歸類,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被試判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的十項內容重要性分數進行因素分析。表8和表9是采用方差極大法對因素負荷矩陣旋轉后的結果。
根據因素分析理論,項目的篩選是根據項目因素負荷值和共同度來確定的。項目負荷表示公共因素與該項目的相關程度,項目在某個因素上的負荷越大,表明該項目與此因素的關系越密切。如果項目因素負荷值大于0.40,則說明該項目與此因素的關系密切,本研究也采用這一臨界值作為項目篩選標準。
除了上述標準外,還要根據以下標準確定最終因素數目:(1)因素的特征值大于等于1,即因素的貢獻率大于等于l;(2)因素必須符合陡階檢驗;(3)抽取出的因素在旋轉前至少能解釋2%的總變異;(4)每個因素至少包含三個項目;(5)因素比較好命名。本研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183份有效問卷進行因素分析,結果發現有三個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且能解釋總變異的62.706%。
最后對十個題項進行主成分因素分析和正交極大方差旋轉,得出最終的因素負荷矩陣。心理健康素養(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觀察敏銳、協調能力),專業知識(從業資格、知識試豐富、學習能力)和人格特征(熱愛學生、親和助人和為人師表)。
可以看出,最終得到三個因素共十個項目,可以解釋總變異量的62.706%。接下來就要對這三個因素進行命名。從結果看,與問卷編制時的提取的因素和題項基本一致,因此三個因素命名如下:因素一命名為心理健康素養(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觀察敏銳、協調能力);因素二命名為專業知識(從業資格、知識豐富、學習能力);因素三命名為人格特征(熱愛學生、親和助人和為人師表)。
三、討論
本研究主要采用Cronbachs α系數指標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與分析。對該問卷的三個維度和問卷總體分別計算了內部一致性系數,結果顯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均在0.688以上,由此可見本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在結構效度方面,本研究對問卷結構效度的檢驗運用了驗證性因素分析和相關分析的方法。通過驗證性因素分析可知,模型的各個擬合指數均符合統計學要求,并且各個因子之間都有中等程度以上的相關,達到了良好的擬合效果。為了更進一步檢驗問卷的結構效度,本研究還運用相關分析的方法。根據心理測量相關理論,問卷各個題項之間的相關應在0.10~0.60之間,這樣才能保證問卷各因素間既有一定的獨立性又能較好地反映問卷所要測量的內容。經過檢驗,本問卷各因素得分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100~0.668之間,表明本問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四、結論
(1)自編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問卷包括十個題項,分為三個維度,分別是心理健康素養、專業知識和人格特征,能較完整地顯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結構狀況,且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對其專業素養十項內容的評價得分從高到低依次是為人師表、觀察敏銳、知識豐富、親和助人、熱愛學生、自我控制、學習能力、從業資格、身心健康、協調能力。
參考文獻
[1]姚本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整合[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亳州學院實驗小學,亳州,236800)
編輯/劉 揚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