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彬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由家長(主要指父母和家庭成員中的成年人)自覺地有意識地按一定社會對培養人的要求,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盡管家庭教育發生在家庭這一生活氣息濃厚的場所,不如學校教育那樣專業化、系統化,但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力絕對不遜色于學校教育。
一、追根溯源,解析規律
家庭、學校、社會作為教育的三種渠道,雖然在教育目標、內容、策略上各有不同,但常被人們視為影響人一生的三股教育力量。從這個角度來看,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個分支,具有教育的一般規律;同時,又因為家庭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特殊的關系以及發生場所和方式的極度生活化,所以,家庭教育具有許多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規律和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教育扎根早,影響深。每個人一出生最先接觸到的人便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組建的家庭是否和睦很可能就決定了孩子對家的印象,父母離異或者遭遇不幸則更是會給孩子帶來無窮噩夢。這種影響,不論好壞,對孩子來說都是刻骨銘心的。
2.家庭教育施教者的個體差異大。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的父母也是。作為家庭教育的施教者,社會無法像管理和考核學校教育中的教師那樣來管理和考核家長,更無法確保所有家庭教育的施教者都能有必備的知識儲備。有些家長有很好的教育學和心理素養,善于傾聽,懂得尊重和理解,時常陪伴著孩子,與孩子一起成長;而有些家長可能目不識丁,不重視教育,甚至一身陋習,給孩子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施教者的個體差異影響著家庭教育的質量,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3.家庭教育容易做到因材施教。一般情況下,一個家庭只有一到兩個孩子,而施教者又往往是孩子的父母和至親,他們對孩子的情況往往是非常熟悉的,這樣的“師資”配備下,如果施教者的教育能力合格,很容易做到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卻又恰恰是學校教師在大班授課制中難以兼顧到的。
4.家庭教育缺乏監管和干預機制。學校教育有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體制以內,學校教育的方向和質量得以統一和保障,而家庭教育則不然。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同時也是一家之主。關起門來,法律和道德都無法在實質上對家庭教育的施教過程進行強有力的監管和干預。在這樣的局面下,家庭教育的質量完全取決于家長的認知和能力。
因此,學校只有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和方針,結合家庭教育的特點,整合資源,相互彌補,家校之間方能實現默契配合,真正構建起家校教育的合力。
二、因地制宜,構建合力
學校要根據自身條件和學生家庭的具體情況來完成學校教育跟家庭教育的“組合拳”,單靠某一方肯定不行,直接丟給班主任也是行不通的。要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必須統籌學校的相關人力和資源,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大對家長學校的重視和支持力度,落實“一方統籌,多方配合”的家長學校管理制度。家庭教育施教者的個體差異大,很多家長缺乏必備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從這點出發,學校要想得到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強有力的配合,必須開設一系列家長培訓課程,組織家長學習,提升能力。這一系列家長課程的設置,需要一方統籌,而利用恰當時機組織家長學習這些課程,則需要各年級的緊密配合。例如,可以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家長所反饋的問題,在家長會上開設相關課程,就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提供指導。
當然,這一系列的統籌離不開學校領導對家長學校的重視和支持。家長學校的直接受眾不是學生,而是家長。只有健全這一方面的工作考核評價體制,才能激發負責家長學校的教師的工作熱情。只有將這一塊的工作納入到級長和班主任的工作考核范圍之內,才能獲得年級和班級的緊密配合。
2.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打造精品家長學校系列課程。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有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因此學校可以承擔起指導家庭教育的責任。學校通過開設系列課程,可以傳播家庭教育知識,實施家庭教育指導。可以邀請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優秀教師、教育研究專家等向家長傳達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法令,開設普及家庭教育知識的講座或報告,傳授教育學、心理學、衛生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豐富家長有關家庭教育的知識儲備,使其實施家庭教育時更有成效。
學校還可以結合當下時代發展的要求以及新時期學生的心理特征,開展家長和學生共同參加的系列德育活動課程,培養親子之間的感情,強化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力,幫助家長打破和孩子之間的隔閡。
3.借助家長建立全面而真實的學生成長檔案,為學校教育的因材施教創造條件。我國的中學教育采用的是班級授課制,不論是班主任還是科任教師,想要全面了解班上的每一位學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學生的過往表現和家庭實況,往往很難通過一兩次家訪而全面了解。如果入學初便借助家長摸清這些情況,教育教學工作必能更有成效。
4.邀請家長參與學校各項教育活動。長期以來,我國學校在課程實施中多采用專家模式,教師對課程實施具有主導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結合、滲透往往不夠,難以形成有效合力。由此,我們可借鑒國外一些家校合作的成功經驗,例如,英國讓家長作為教師助手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日本的學校成立PTA(父母與教師聯合會),誠摯地邀請更多家長廣泛參與學校的各項教育活動。此舉勾連家庭與學校,可以幫助家長在諸多教育實踐中豐富知識,深化認知,在日常的家庭指導中找到著力點,有的放矢。
分而言之,其重要意義如下:
(1)家長可在參加學校教育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對學校的育人理念和具體做法有更清晰的了解。家長熟悉學校教育活動的具體操作后,在家庭教育中跟進學校教育便可以更加有的放矢。例如,學校邀請家長參加了某主題的大型德育活動,家長知曉后便能用在家庭德育里。家校統一引導,必能事半功倍。
(2)學生看到自己的家長被邀請來參加學校里的活動,會受到鼓舞而更加投入。如果是一堂班會課,則學生肯定會聚精會神地參與進來,不會分心。而且,學生有機會看到家長在學校里表現出來的另一面,亦加深了對父母的認識。若是家長在參與學校活動的過程中表現出眾,學生心里肯定是滿滿的自豪感。這種情感體驗,有利于其心理的健康成長。
(3)不同學生的家長一起來參加學校的活動,相互交流育兒經驗,對彼此都有促進。家長們一起探討孩子在學業上遇到的困難,也更容易找到解決辦法。
5.班主任借助學生的力量,對家庭教育實施巧妙干預。作為家庭教育的實施者,父母幾乎沒有任何門檻。不管父母有著何種知識結構、道德水準,他們都會有意或無意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去影響孩子。有些家長一面以各種科學思想、文明律令去教育孩子,另一面卻對自己要求放松,甚至與對孩子說的那一套準則相悖,這就會給孩子做出錯誤示范。這樣一來,要糾正孩子身上的毛病,就必須要先糾正家長身上的毛病。班主任可以通過和學生以及家長雙方面的協議來同時消除學生與家長身上的毛病,在學生和家長之間建立起相互監督的氛圍,遠程干預家庭教育。當然,也可以在家長會上促成班級所有家長達成一致協議,用這份協議來規范和干預家庭教育。
6.利用互聯網平臺,加強家校聯系,統一家校步伐。“互聯網+”是時下的流行詞,也是各行各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種趨勢。隨著無線通信技術和無線通信設備(智能手機、pad等)以及微博、QQ、微信等交流工具的發展,家校合作也有了更廣泛的基礎和更便利的平臺。要想建立科學的家校合作關系,形成有力的家校教育合力,一定要有互聯網思維。通過互聯網,教師可將學生在學校中的各項表現及時地反饋給家長,家長也可將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現告知學校。雙方教育信息的及時交換,對后期的教育指導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家校雙方真正地將力往一處使,實現教育合力最大化。
當前的情況是: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再從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三股教育力量或相互滲透或者相互消解。顯然,僅僅做到家校合作,家校教育合力還不太夠,爭取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才是最好的教育局面。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真光中學,廣州,510380)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