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靈巧
【摘 要】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黨重要的歷史使命。精準扶貧需要以資源優勢促轉變,以旅游業為依托,走旅游扶貧新路子。政府要重視農業技術推廣,統一領導機構,加強對精準扶貧工作的監督,從而最終消除貧困,從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關鍵詞】精準扶貧;旅游扶貧;創新途徑;驗收監督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黨重要的歷史使命。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調研,首次闡述了“精準扶貧”的概念,要求貧困地區:要因地制宜,發揮當地優勢,理清脫貧思路、強化脫貧責任,提高認識,凝聚民心,帶領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對扶貧一定要精準,不要救濟式的扶貧,定符合實際的目標。隨后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國務院機構出臺《關于印發〈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的通知》、《關于印發〈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確立了精準扶貧在新時期政府貧困治理工作中的指導地位。
一、海南貧困人口的現狀
目前海南貧困人口主要分布于西部的黎族、苗族聚居區、中西部山區、沿海干旱地區和革命老區,交通不便,生活方式、生產條件落后,第二、第三產業基礎薄弱,農民收入來源單一,人均收入偏低。盡管海南省一直在脫貧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脫貧工作依然面臨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一)貧困人口自力更生的意愿以及能力低。我國以及海南省地方過去長期實行的救濟式的扶貧模式,讓貧困地區養成坐等國家扶貧資金的習慣,靠扶貧資金救濟,而不是自力更生求發展,自主發展意愿以及能力低,思想觀念的轉變跟不上精準扶貧的要求。(二)貧困人口所在地區公共設施以及服務落后。海南省在經濟、旅游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是公共服務供給的腳步明顯跟不上社會經濟的發展。以海南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三亞為例,一到旅游旺季三亞醫療衛生、道路建設等公共服務設施就超負荷運轉,無法承載更多的服務,無法吸納更多人員的就業,導致旅游等相關產業增長緩慢。
二、海南農村扶貧面臨的問題
(一)思想保守,自我造血能力不足
海南貧困地區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較為保守,對現代商業的接受程度偏低。以三亞為例,在崖城還有農民只守著自己的幾畝田,無任何現金收入,地里長什么就吃什么,缺乏自力更生、開拓進取的精神,最重要的是他們也沒有強烈改變現狀的意愿,主觀自力更生的愿望不強烈。再加上多年來一直是扶貧的對象,救濟式的扶貧非但沒有根除貧困,反而助長了“等、靠、要”的思想,脫貧的難度較大。
(二)收入來源單一,人均收入偏低
海南貧困地區的群眾主要靠農業和打工的工資收入,工資性收入和其他收入比重偏低。一方面農產品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巨大,且在農產品的品質和種植種類上與市場需求存在較大差距,農產品深加工所占的比例很少。農民從農業生產中的收入勉強維持溫飽。另一方面貧困地區群眾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較低,即使外出務工,可供選擇的崗位工資也很低。由于過去的輸血式扶貧模式沒有建立起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基礎,也沒有在思想上使貧困人群做到自力更生,扶貧效果不明顯。
(三)農村貧困人口受教育水平偏低
海南貧困地區的人口總體上受教育水平偏低。特別是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基礎設施很薄弱,貧困地區的科學文化素養偏低。而農業的科技如果要推廣,離不開高素質的農民,目前貧困人口的現狀嚴重制約了新的農村扶貧開發工作。
(四)扶貧資金有限,無法面面俱到
農村扶貧需要強大的財政支持,需要多途徑、多廣度的扶貧,而海南一些地區政府的財政都需要上級轉移支付,無法投入充足的扶貧資金。而扶貧資金有限,在農村扶貧工作中易捉襟見肘,無法面面俱到,只能保障重點項目,配套設施跟不上,無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五)銷售渠道狹窄,市場開拓不足
海南的整體市場狹小,商品極易形成壟斷,農戶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容易大量滯銷,不利于收入增長。
三、海南精準扶貧的對策
(一)精準扶貧對象,要扶貧先扶志,以資源優勢促轉變,授人以漁
要精準扶貧對象,長期的貧困極易造成精神的貧困,扶貧先扶志,幫助困難群眾樹立脫貧的信心。精神貧困首先體現在缺乏主觀脫貧致富的勇氣、信心。駐村干部和村干部要及時掌握思想動態,要讓貧困群體及早樹立脫貧的勇氣,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決心,幫助群眾學會急需的生產技術,改變貧困現狀。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扶持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增加收入,例如海口市通過貧困戶結社養鵝,僅4個月就收入10萬元。
(二)項目發展要精準,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旅游業為依托,走旅游扶貧新路子
目前,海南島全面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已經是海南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其創造的就業崗位將會給海南扶貧工作帶來新的契機。以三亞為例,根據《2015年三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目前三亞的旅游業蓬勃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73.8%,拉動經濟增長6個百分點,對扶貧工作的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以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為契機,大力推進脫貧工作,以旅游產業開發為載體,創造出以旅游扶貧為特色的海南省旅游扶貧新模式。特別是立足貧困地區獨特的鄉村旅游資源,整合鄉村旅游旅游和文明生態村建設,大力推進鄉村旅游發展,使貧困戶增加收入,脫貧致富。
(三)重視教育,多開辦農民培訓班、農技培訓班,要因村派人,措施到戶,精準扶貧
要增加對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投入,根據各村不同的現狀,開展符合實際的科普教育和科技服務活動,傳授農業技術知識,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形成多廣度、多梯次的培訓體系,措施到戶,指導廣大農民運用農技知識,真正掌握脫貧致富的農業技術,成為有技術和生產經營的領頭人。
(四)集中扶貧資金,統一領導
按照各村掌握的貧困現狀,精準使用。要成立監管機構,監督各類扶貧資金的投放和使用,集中力量,解決重點扶貧項目。同時要扶持有前途的一批新興的深加工產業和農特產品,通過精準發展深加工項目,從而增加貧困群體的收入,直至脫貧致富。
(五)創新途徑,形成完整的精準扶貧政策體系
精準扶貧政策涉及到產業配套設施發展、社會救助、資金支持等多個領域的協調,政府可以統籌發展,以合作社的名義出面通過微店、淘寶等新興的技術手段解決農民的銷售問題,也可以通過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一批特殊旅游、餐飲,從而形成完整的精準扶貧政策體系。
(六)要強化對精準扶貧的監督與驗收
要對精準扶貧的工作運行機制進行公布,明確責任,制定相應的行動指南,建立健全相關監督機制,從而形成有效的扶貧工作運行制約與扶貧資金監督體系,把扶貧工作關進制度的籠子,實現精準扶貧的效果。要定期對精準扶貧的效果做檢查,確保扶貧工作不流于形式。
習近平總書記的“精準扶貧”思想,切中當前經濟社會現實,是黨在新時期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通過精準扶貧,海南會逐步縮小地區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最終消除貧困,從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許彬.淺析農村地區精準扶貧機制現實困境與對策.中國經貿導刊.2016(2).
[2]習近平.各級黨勢口政府要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EB].新華網,2015-10-16.
[3]習近平.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EB].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5-3.
[4]習近平在湖南考察[EB].新華網,2013-11-5.
[5]廖宇航.海南省城鎮貧困現象初探[J].農村金融,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