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怡乙
【摘要】加強藝術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完整性與連續性的必要要求,但是因為諸多原因,理工科院校的藝術教育一直處于邊緣化地位,所受重視程度較低。文化創意產業的勃興提高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推動了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的改革。本文對在文化創意產業環境下,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機遇及創新模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 理工科院校 藝術教育
作為培養感性能力的教育,藝術教育在對人的審美、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有著科學教育無法替代的作用,是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大學生全面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升大學生尚德、唯美的思想情操,營造和諧、高雅的校園精神文化氛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學校以“文化育人、藝術養心”為大學生藝術教育新理念,不斷推動高雅藝術活動進校園,使得學校的藝術教育事業有了較大的恢復和發展。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等諸多原因,目前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的現狀和成效仍不容樂觀。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意為核心的新興產業,旨在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持與推動作用。它的蓬勃發展為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也對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文化創意產業環境下,系統性、科學性地探索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的機遇及創新模式,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源于“創意產業”這一理念,1998年英國出臺《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明確提出“創意產業”的概念:“所謂‘創意產業是指那些源自個人的創造性、技能和天分, 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 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然而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通常與國家本身的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和社會的認知有著密切關聯。因此,目前尚未產生全球普遍認同的概念。
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教授、澳大利亞創意與創新重點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和項目主管、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知名文化創意產業學者約翰·哈特利曾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一方面在于創意藝術,這主要表現在個人才能上,另一方面在于文化產業即質量因數。它是近些年來在新知識經濟范圍內的信息通訊技術,在理論和實踐中提供城市消費者交互式運用,就是我們所說的新媒體技術。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領域領軍人物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元浦則把文化創意產業歸納為:“是在當今全球化環境下,以新媒體傳播方式為主導,以藝術文化消費時代人們的精神需求為基礎,以高新技術傳播為支撐,以文化經濟全面結合為自身特征的,國家、行業、技術領域交叉或創建的新型產業集群?!?/p>
20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指出,“培養大批懂技術、有創意和善于經營管理的新型人才對文化創意產業 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庇纱丝梢姡幕瘎撘饫砟畹奶岢?,對中國從制造型大國向創意型大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的現狀
藝術教育是大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以藝術為媒介,以審美教育為核心,以培養大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評價美和創造美為目的的教育。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形象性、主體實踐性、審美性,藝術教育對提高理工科院校大學生的文化修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由于藝術教育在理工科院校并不十分被重視,再加上社會和學生的功利性價值取向,藝術教育受到諸多的限制,整體發展不均衡,良性的發展受到阻礙,在教育體制、學科發展等方面暴露出種種問題。
針對這一狀況,我們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武漢理工大學進行調查分析。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大學生對藝術類課程以及文藝活動的看法、學校的藝術教育機制,同時對課程、活動開展情況等進行座談了解。訪談對象包括在職的教師、理工科各專業的學生。
調查發現,超過92%的學生希望在大學期間從多角度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單單局限于理論知識,他們認識到了藝術教育在理工科院校的必要性,并對藝術教育對自身的積極影響表示肯定,同時他們也渴望學校開設藝術類課程,并通過藝術課堂學到一些真知識,尤其是藝術技能方面的提升。
理工科院校也認識到了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在藝術教育方面采取了必要的措施。藝術教育的授課方式多樣,鑒賞、理論講解、實踐均有涉及,學校還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文藝比賽、表演、講座等藝術活動,同時學校的藝術社團也雨后春筍般成長。
95%的同學希望通過更活躍更有參與性的活動方式比如藝術課程和藝術活動來提高藝術修養,在這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同學希望通過藝術課程學習藝術技能,有將近一半的同學希望通過藝術課程了解藝術的基本知識并學會欣賞藝術。但是學校開設的藝術課程只能吸引少部分同學的眼球,甚至有一部分同學表示完全不感興趣。同時,雖有大部分同學有參與過文藝活動,但是整體的參與度偏低,超過四分之一的學生沒有參與過藝術類活動,不到十分之一的學生經常參與文藝活動。在這其中,同學大多參與的藝術活動類型為講座和表演。其中,表演通常是以團隊為單位有專業人員訓練,講座則多為硬性規定參與,最能展現自身藝術素質的藝術比賽參與度卻最低。而在藝術社團方面,大部分同學對此感興趣,卻由于沒有藝術特長而選擇放棄。
由此可見,理工科院校對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改變理工類院校藝術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三、文化創意產業環境下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機遇
文化創意產業是基于人的創意為主要經濟增長模式的產業,人才是關鍵。目前,國內不僅缺乏高素質文化創意產業管理人員、新興行業的專業人員,還缺乏大量的復合型人才、創意型人才。高校藝術教育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大腦”,更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發動機”。但是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理工科院校學生學習評估以技能比賽獲獎為主要指標等,導致人才培養模式相對傳統等諸多問題。
文化創意產業的勃興在對高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時,也推動了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除此之外,文化創意產業的產物對理工科院校的藝術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方向。為了解理工科院校學生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認識,我們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形式對武漢理工大學進行調查分析,同時對在職的教師和理工科院校學生進行了訪談。
調查發現,大多數人認為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影視傳媒相關,多數人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解并不全面。但是有超過94%的同學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成果對藝術教育的推動持有積極態度,他們表示成果在藝術教育中的運用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對活動的關注度和參與度。由此可見,將文化創意產業融入到藝術教育中,有利于推動理工科院校的藝術教育。
同時在座談中我們發現,理工科院校借助軟件展開校園文化活動的現象十分普遍。以武漢理工大學“校園十佳歌手”活動為例,參與者以美拍、小咖秀等娛樂軟件為平臺錄制自己的唱歌視頻,主辦方搜集后發布至微信,同學們通過微信投票選出自己心儀的歌手。由于借助了同學們常用的軟件,參與活動變得極其簡便,形式也更新穎有趣,參與度相比往年獲得了很大的提高。
文化創意產業所涌現的一大批軟件,由于方便快捷有趣,吸引了大量學生的下載,將藝術教育與它們相結合,可有效地解決學生對文化活動參與度低的問題。
四、文化創意產業環境下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創新模式
同專業藝術教育高校相比,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培養專業藝術工作者,而是通過課堂內的藝術課程和課堂外的藝術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成為符合當今時代發展的新人才。而充分利用文化創意產業這一平臺,可以更好地解決理工科院校的藝術教育問題。
(一)深化教學改革,實行可量化標準
在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的模式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綜合實力必不可少,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理工科院校不以培養專業藝術工作者為直接目標,從而導致理工科院校學生對藝術教育的重視不足,對藝術教育課程的興趣不高。這就要求理工科院校實行藝術教育的可量化標準,提高學生對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督促學生接受藝術教育。在這一點上,已經有部分理工科院校開始實行量化標準。武漢理工大學要求各專業學生在完成專業課的基礎上,至少修滿兩個藝術類課程的學分。南京農業大學要求學生至少選擇一門藝術類課程。通過這種明確的量化機制,藝術課程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學生對藝術教育的認識也得到了加深。
(二)更新課程設置,以人文素養為基礎
設計和創意教育家ThomasBley曾公開批判:“為了能使學生適應某一專門職業, 而將課程內容分割成各個片段, 只提供那些看似最有直接效果的技能, 而忽略人文類的東西, 那么將來工作時需要發展整體的理解和更加復雜的系統知識例如創意和革新的時候, 這種藝術模式就會開始顯露出局限性。”理工科院校雖然開設了不同種類的藝術選修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對藝術類課程的學習要求,但是在實際的教學當中,開設的藝術課程形式單一,內容無趣,師資水平不高,教學設施不夠完善,這些都使得學校的藝術類課程難以滿足新時期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奢望多數學生靠此接受系統深入的藝術教育是不現實的,因此更新課程設置顯得尤為重要。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要確立人文素養的基礎地位,加大對藝術教育的資金投入,完善教學設施。課程設置應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開設能吸引學生的藝術課程,摒棄枯燥的純理論教學,加強實踐課程的建設。
(三)加強思維訓練,強調教學實踐環節
為適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要求,藝術教育應積極向創新型藝術教育轉變。創新型藝術教育并不是對傳統的教育一味拋棄, 而是一種擴散性的教育方式, 要求學生在學習中積極主動, 培養獨立分析和自我決策的能力, 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理工科院校學生的思維方式多為嚴謹的學術思維,缺少靈動與形象,藝術教育可以使傳統的學術思維與人文主義思想得到碰撞,促進創新思維的涌動。因此理工科院校的藝術課程要在內容上加入思維訓練方面課程的設置,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同時針對各專業和課程的實際需求, 對通過實踐可以更好完成的課程, 可以加大實踐的比例,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 并在自己的創造性學習中完成。
(四)利用第二課堂,營造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活動不受教材、課程設置的限制,相對比較靈活,對學生來說,比藝術課程教學更為有趣。因此,學校應激勵各藝術社團積極開展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以年級為單位開設藝術講座,以學院為單位舉行晚會,舉辦學生、教師藝術作品展以及舉辦文藝比賽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文化創意產業為理工科院校的藝術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理工科院校應把握機會,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抓住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契機,深化教學改革,改進傳統的藝術教育模式的不足,構建開放式、創新型、應用型的綜合性創意人才培養新模式,注重學生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整體發展,培養符合時代進步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劉軼.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現代傳播, 2007,(1).
[2]張睿.理工科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提升的“新”途徑[J].藝術科技,2015,(1).
[3]易琳.對理工科院校開展藝術教育途徑對策的思考[G].網絡出版,2007.
[4]吉愛明.文化創意產業視野下的高校藝術教育探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
[5]李艷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職業技術,2008,(1).
[6]王建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藝術原創性研究[J].大眾文藝,2012.
[7]束霞平.基于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高校藝術教育創新發展研究[G].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2.
[8]項仲平,劉靜晨.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路徑探究[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