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美蓉
摘要:愛美是人的本性,但符合時代和社會規范的愛美之心,未經規范培養是不可能自發產生的。因而有計劃地、行之有效地實施美育,塑造美好的心靈,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素質教育的范疇,而是提高全民族素質,推進社會進步的精神文明建設。然而,在教育資源稀缺的農村中學,美育面臨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重視美育,加強美育,這已是當前中學教育工作中亟待解決的一大課題。
關鍵詞:美育;語言美;環境美;道德美;藝術美;滲透;審美
俄國作家岡察洛夫說:“充滿智慧的美才是一種非凡的力量,它推動世界,創造歷史,安排命運;它或明或暗地參與在每個事件中”。愛美是人的本性,但符合時代和社會規范的愛美之心,未經規范培養是不可能自發產生的。因而有計劃地、行之有效地實施美育,塑造美好的心靈,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素質教育的范疇,而是提高全民族素質,推進社會進步的精神文明建設。然而,在教育資源稀缺的農村中學,美育面臨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重視美育,加強美育,這已是當前中學教育工作中亟待解決的一大課題。那么,加強農村中學的美育工作應從哪幾個方面著手?
一、抓語言美促美育理想的實現
假如我們把太陽比作交談中的美言,把風比作交談中的惡言,就能夠體會美言與惡言的區別,即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1]。善良、美好、真誠的美言能夠給人以溫暖,以美感,以啟迪。由于教師面對的中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因此,學校要求教師在與學生溝通時,應該注意自己的語言,教師掌握語言的分寸就不會出現殺傷性語言,也就不會造成師生關系對立,緊張,更不會對學生的心靈造成嚴重的傷害。班主任因其工作所具有的獨特的管理特點,除了掌握語言運用的技巧,還要用語言向學生傳遞理解尊重,這語言會吹散學生心頭的陰霾,溫暖學生的心靈,能給孩子們以勇氣和力量,進而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激發他們的潛在力量。在日趨物化的現代社會中,學生的心理更加脆弱,承受能力有限,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時,在表達憤怒時,最好不要草率地指責學生的品質。還要教育學生注意說話要文明。因為是農村學校,學生常聽到臟話,甚至有的家長常常臟話連篇,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難免會說粗話,在這種情況下,學校通過國旗下講話、校園廣播、召開文明用語主題班會等對學生進行語言美的教育,此外學校還通過值日行政巡查,若有被發現說粗話的學生,就會受批評,班主任、年段長、值日行政都會對該生進行教育。
二、抓環境美促美育的外在美
優美的環境是美育的外化,作為學校文化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校園環境的美化和建設對學生文化素質的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整潔、優雅、文明的校園環境既能激發人的求知欲望,使師生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促進師生積極進取,還可以此增強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所以我校在校園總體現劃上,特別注重建筑布局和美化布局的相互映襯,使其達到完美與和諧的統一,使其成為熏陶、教育、塑造學生的輔助課堂,讓學生的思想境界在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美的陶冶,讓他們的精神領域和知識水平同步提高,真正成為一個思想上與時俱進,精神上豐富多彩,知識上超凡脫俗的名符其實的當代中學生,使他們的知識與環境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因而我校獲得“泉州綠色學校”的稱號。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提高學校的聲譽,提升學校的凝聚力,使師生充滿自豪感。良好的校園環境建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凈化師生的心靈。我校通過綠化、美化的校園,筆直的校道從校門延伸至生活區,兩旁綠草如茵,鮮花盛開,花帶、綠化帶交錯有序,整齊規范,文化氛圍濃厚。校園內的松柏、大王椰、丁香、榕樹等各種樹木20余種,草坪5000多平方米。目前,校內花壇、石桌椅風格雅致,紅花、綠葉相互輝映,形成了四季常綠的美麗景觀,成為學生飯后聊天、看書休閑的好去處。
三、抓道德美促美育的內在美
我校把道德理想與審美價值相統一,培養中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借助自然美陶冶中學生的道德情操。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的教育應當使每一堵墻都說話”,健康優美的校園環境就像是一部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我校注重傳承中華美德,讓學生徜徉在中華悠悠的文化長河中體味做人的真諦。[2]把如何做人的道理有機滲透到校園文化中,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去看、去想,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不是蒼白、單純的灌輸所能比擬的。我校把傳統美德的具體內容以展板的形式展示在教學樓的走廊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喚醒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君子當立志,志當存高遠”,希望要有遠大的理想,在學習上提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在與人交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人要勇于改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生活要節儉,“成由儉,敗由奢”。學校的每一堵墻,每一個角落都成為會說話的“老師”,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感染和熏陶,達到一種無聲教育的效果。此外,我校還通過校園廣播和國旗下講話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舉行“學習校主精神”征文比賽,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和我的祖國”等主題教育活動。結合學校實際,利用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節日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經典、節日民俗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積極開展“網上祭英烈”、“學習雷鋒·做美德少年”、“向國旗敬禮網上簽名寄語”等活動,通過網上簽名、線上寄語、實踐善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網絡道德實踐,唱響網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
參考文獻
[1] 覃川.“今天怎樣做老師”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2] 王洪泠.“建設有特色的學校文化”“福建教育”,2006.6.15.
[3] 周國平.“閱讀經典與素質教育”“福建教育”,201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