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軍
摘要:生態數學作業主張作業設計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內在需要及個性,實現作業、個體、環境和諧統一!摒棄傳統作業乏味、單一、低效等弊病,依據生態系統理論、心理學理論、“新課標”理論,設計內容生活化、形式多元化、難度層次化、方法研討化、數量個性化的生態數學作業,促進兒童數學學習效果的提高和積極學習心理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態作業;兒童;學習
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們的環境。生態學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生態視覺下的教育強調師生的生存與合理發展,強調人與教育和諧。我國教育在長期應試教育影響下,已脫離了以人為本的人文生態,教育需要回歸生態成為大家的一致共識,也是新課改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是教育的基本途徑,要實現教育生態,首先要實現教學生態。作業是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學生除課堂教學外較容易產生厭煩、畏縮、焦慮等消極心理的重要教學環節,生態作業是生態教學的組成部分。
一、當前小學數學作業中存在的弊端
我們隨機抽取某一小學數學高級老師,對其布置的五年級上冊“分數加減法”(教材為北師大版)單元數學作業與該單元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與單元考試成績顯著相關的數學作業只占全部作業的67.6%,說明有三分之一作業對兒童數學學習的效果影響不大。據調查,當前小學數學作業中存在的弊端有:
1、作業內容乏味。作業中只有單調的數字和乏味的運算符號,沒有生活背景,缺乏情趣。陶行知先生說過: 。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同樣,沒有生活情趣的作業是死作業,死作業對學生來說是冷冰冰的。死的作業對兒童是沒有學習效果的,缺乏生活氣息、單調乏味的作業必將慢慢磨滅兒童的數學學習熱情。
2、作業形式單一。教師布置的作業幾乎是書面作業,兒童的作業過程就是在作業本上寫寫算算,他們沒有機會嘗試那些能激發好奇心、求知欲諸如:動手實踐、社會調查等形式的作業。教師布置作業總以(鞏固知識)和(強化技能)為出發點,多數是以書面作業為主,抄抄寫寫完事,過于單一、缺乏探索和實踐的作業難以滿足和激發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欲。
3、作業難度統一。教師布置全體同學統一的作業,不管學生能力高低,統一的作業要求,一樣的評價標準。較高數學水平的兒童“吃不飽”;較低數學水平的兒童對一些較難的數學作業,即使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可能還是無法達到作業要求。老師在評價作業時,只簡單評價學生的作業結果,無法評價學生在作業過程中所付出的嘗試與努力。當兒童無法完成作業時,為了逃避批評,只能抄襲作業,這樣會嚴重挫傷兒童學習數學自信心,甚至會促成他們欺騙的不良品質,統一的數學作業不利于數學水平較高和較低兒童的學習。
4、作業方法唯一。教師布置的數學作業是學生能獨立完成的,教師重視獨立,漠視合作,往往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這樣的作業方法,容易養成兒童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造成他們缺乏合作精神,難以讓兒童體驗到和伙伴合作作業過程中的喜悅和成功。
二、生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理論依據
1、生態系統理論。生態系統理論于1979年由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該理論認為發展個體嵌套于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境系統之中,系統與個體相互作用并影響著個體發展。布朗芬布倫納環境層次的最里層是微系統,指個體活動交往的直接環境。微系統是一個動態的發展情境,如果微系統之間有較強的支持性關系,發展可能實現最優化.生態系統理論強調可持續發展,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以人為本,遵循人的內在自然環境的生成規律,挖掘人的內在潛能,激發出人的熱情。
2、數學課程標準相關理論。《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另外,,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小學數學作業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類型應多樣化,內容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
三、生態數學作業設計
作業的內容、形式、難度、時間的靈活性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深入的思考。學生通過完成生態數學作業,獲得最大學習效果和積極心理發展。
1、數學作業內容生活化。我國城鄉差別、南北差別、東西差別很大,不管是教科書還是課外學習資料上的數學練習題,很難適合各地方的本土特色,例我們在農村小學調研時發現,很多兒童在完成$旅游%題材的作業時感到很陌生。因此,教師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應結合兒童身邊的生活素材,在兒童生活實踐中挖掘學習材料,把陌生的、抽象的、單調乏味的、冷漠的數學作業設計成熟悉的、經驗的、生動的、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景。
2、數學作業形式多元化。拓展書面作業。小學數學作業應拓寬作業形式,由單一的書面作業走向多元化作業。(2)融入聽說作業。聽說作業是讓學生與家長共同完成的作業,聽說角色可以在家長和孩子之間互換。(3)加強實踐作業。實踐作業是$教師給定范圍或專題,由學生自主選題,通過學生觀察、調查、實驗等形式搜集整理資料,通過反饋與修正,最后形成作業成果。
3、數學作業難度層次化。尊重學生差異,針對不同數學水平的學生,設計難度不同的各層次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層次化數學作業,為每個學生搭建好通往成功的階梯,讓每位學生各盡其能,各展其思,使不同數學水平的學生獲得各自的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悅,最終實現全體學生共同進步,差異發展。
四、結語
生態數學作業設計,從作業內容生活化、形式多元化、難度層次化、方法研討化、數量適量化和個性化等方面入手,設計出兒童喜聞樂見的、手腦并用的小學數學作業。生態數學作業設計能充分發揮兒童潛能,有效促進兒童數學思維、自信心、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習興趣、操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提高兒童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運華,陳曉敏C 不同性別兒童數學學習情感發展差異研究[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3.
[2] 鄒強, 國外家庭作業研究及其啟示[J]C 教學與管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