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瑞雨
摘要:現階段,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與現代化學校教育體系的逐漸完善,我國各級教育機構中的學生身心發展狀況與學校教育質量等逐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重視,其中尤以初中留守學生問題較為明顯。且近幾年來,我國各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留守學生現象越來越多,不僅嚴重影響初中階段學生各學科的學習效果,而且還會危害其身心發展,導致其形成不良人格,負面作用極大。故當前環境下,初中學生家長、學校機構與社會需共同努力,積極尋找和探索新型的教育策略,以改善或消除留守學生的不良人格,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初中留守學生的不良人格及其具體表現,并探討了其相應教育對策。
關鍵詞:初中;留守學生;不良人格;教育對策
一、前言
當前環境下,“留守學生”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社會問題,也是我國教育事業向前發展進步過程中的一大阻礙,大多數留守學生均年齡較小,生活和學習自理能力均較差,再加上缺乏父母的關心愛護,家庭教育幾乎為空,這就使得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沒有一個特定的品行標準規范自身行為,心理發展易發生偏差,最終形成不良人格,不僅影響其學習效果,還威脅其健康成長。本文筆者主要探討了初中留守學生不良人格的特點、表現及其相應的教育對策,現論述如下。
二、初中留守學生不良人格的特點與表現
1、性格孤僻,不愿參與集體活動。現階段,有許多初中留守學生家中只有隔輩親屬照料,在家庭中缺乏與長輩之間的溝通,群體生活經驗較少,易形成孤僻性格,在外人面前常常自我封閉,即便在學校中有許多班級同學也不愿與其他人交流,對各種班級集體活動均比較抵制,多表現為獨來獨往,言行拘謹,人際交往困難。
2、極度自卑,自信心不足。對于初中學生來講,其內心攀比意識和虛榮心理均比較強,并多以“優渥家庭”和“優秀家庭成員”為支撐以滿足自己的自豪感與心理優勢。但對于初中留守學生來講,其大多數的父母均不在家中,無可支撐或依靠的后盾,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多表現為自信心不足,在課堂學習中不求上進。
3、自制力差,個性沖動。由于許多初中留守學生缺乏家庭的溫暖與父母的親身教育,缺乏自控能力,且其自身并不懂得關愛,社會適應能力較差,逆反心理嚴重。同時,對于一些不滿意的事物,留守學生沖擊性較強,個性沖動且不服管教,常與他人發生語言沖突或肢體碰撞。
三、相應教育對策
1、家庭教育對策。首先,初中留守學生的家庭監護人需關心愛護并全面了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學生進行交流,密切關注其情緒變化、心理發展等精神世界,耐心傾聽學生的內心真實想法,給予其宣泄情緒的機會。同時,家長不能居高臨下,以長輩身份自居,需將孩子放在一個“平等”的地位,通過二者之間的閑談,拉近學生與監護人之間的距離,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其次,尊重學生,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在留守學生家庭中,若父母針對孩子所犯的錯誤一味地對其進行懲罰和打擊,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使其形成逆反心理或效仿家長行為,從而影響其人格發展,此種教育方法不可取。故現階段,常年在外的父母難得回家一趟,需多關注學生學習上的進步,給予其肯定和表揚,營造和諧、良好的家庭氛圍;并多與學生進行家常談心,觀察其心理發展變化,對于錯誤的觀念或思想需及時遏制,避免以后造成嚴重后果。
2、學校教育對策。當前環境下,初中留守學生將會是學校教育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學校教學效果。故現階段,學校需在遵循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將留守學生問題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來,通過實施有效措施,改善或消除學生的不良人格,保證其健康成長。具體教育對策主要包括:①樹立科學教育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新課程改革浪潮下,學校各學科任課教師需及時轉變和革新傳統教學模式,樹立科學教育觀,于各學科實踐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學重點,在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促進留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②于農村地區開辦寄宿制學校。農村地區初中學校學生的寄宿條件較差,甚至有些學校根本沒有寄宿,導致學校與教師的教育教學功能不能有效發揮。針對這種情況,政府需加大對農村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為留守學生解決住宿問題,使其能夠在教師與同學群體中健康成長。③開展心理疏導工作,改善其心理狀態。針對初中留守學生“自卑、孤僻、不自信、個性沖動”的心理特點或不良人格,教師可通過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健康知識宣教或召開主題班會的方式,在保護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指出其個人行為或思想的不當之處,并提出相應的改正意見,規范其心理行為。同時,教師在班級教學過程中,需密切關注留守學生的心理狀態,必要情況下可對其進行“一對一”的心理疏導,以緩解其心理郁結,改善其心理狀態,預防不良后果。
3、社會教育對策。首先,立法保證務工人員子女異地上學的權益。國家需健全和完善外出務工人員子女異地上學的政策,并創立一整套運行機制,幫助外出務工人員解決子女接受教育的問題,增強國家教育工作的人性化。其次,適當擴大教育財政支出,改善農村地區學校教學條件。當前,有研究報告指出:學生早期教育是國家教育部門從社會投資中獲益最多的教育階段。故現階段,國家需重視并加大對初級教育機構的資金投入,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學校更需資金支持;中央、省級財政部門需對農村中小學進行專項資金補貼,完善各地區初中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以緩解學校經費壓力,進而增強學校教育教學力度,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水平。再次,實施戶籍制度改革,為農民子女進城上學提供便利。針對現階段“城鄉二元體制”下農民子女入城上學難的問題,需結合實際情況實施社會戶籍制度改革,消除城鄉戶籍差異,使更多的留守學生能夠進城接受先進的學校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其健康成長。
總之,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仍存在許多留守學生問題,不僅學校教學效果不佳,其身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影響,最終形成不良人格,危害性較大。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建議從家庭、學校與社會等三個方面同時發力,加大對初中留守學生的教育力度,以增強其學校學習效果,促進其個人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馮縵,王百玲,劉燕,等.甘肅省回族地區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與生活事件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15,(04):339-343.
[2] 周麗.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特點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04):404-407.
[3] 陳燕.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5,(05):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