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歡歡
摘要: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英語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所謂“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
關鍵詞:有效教學;課堂教學;策略;初中英語
一、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
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情況,顯然包括負效、無效、低效、高效這幾個層面。觀瞻目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許多課堂屬于低效教學的范疇,不容樂觀。
在教方面:(1)“穿舊鞋,走新路”,傳統、陳舊的知識本位與英語新課程理念格格不入;(2)對教學內容把握不當或不精;(3)對教學目標理解模糊或表述不清,且停滯或游離于預成的層面上;(4)淡化或忽視學情分析,使教與學嚴重脫節或分離;(5)缺乏或弱化對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的有效研究。
在學方面:(1)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或被人為“湮滅”;(2)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被教師的主導特征的過度呈現而取代;(3)“抄、背、默”幾乎成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清規戒律”和制勝法寶,學不得法;(4)學生的思維、想象時空被人為扭曲或窄化;(5)課堂上毫無激情地、被動地聽教師的講解,機械地重復著昨天的“昨天的故事”。
二、中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1、有效設計。
(1)教學期望——適當。教學期望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基本構想。過高或過低的教學期望都是不符學情的,往往導致全局的失敗。所以,教學期望要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此,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把握住教學的基點和訓練的梯度。
(2)教學內容——適宜。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教學內容分散,教學過程便不能深入。教材是選擇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學內容。因此,英語教師應從學科價值觀的高度出發,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善于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對教學內容作信息處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實施有效的教學。
(3)教學結構——適恰。教學結構包括教學環節的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安排。優化教學結構,著重要符合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順序和學習方法,體現教學設計的策略。因此,保證教學結構的適恰,應綜合考慮這樣幾個因素:學科特點和學科教學理念;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體現課時特點和課時目標,其中學生是最活躍和核心的因素。
(4)預設與生成——適切。課堂教學是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統一,兩者的聯結點在于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角,只有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才具有生命活力。教學設計應該是一種彈性設計,它兼顧到預設的計劃性和生成的可變性。如果說教案是教師的課前設計,那么課堂就是教師的現場設計。具備這二度設計,課堂才是科學的、藝術的。
(5)教學行為——適度。課堂教學行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綜合體,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師都要學會選擇。選擇教學行為的依據主要有教學的目標、內容、學生準備程度、時間和教師自身素養等。行為是為目標服務的,什么樣的目標決定用什么樣的行為。同樣,內容對行為也有制約作用,學生準備程度主要是指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動機準備與知識準備。要求教師在選擇教學行為時,還要研究學生的準備程度。選擇主要教學行為時,教師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盡可能地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是最重要的。
(6)有效反思。“反思”實際上是教師對自己所有教學行為的一種回顧。在回顧中形成某種“自我意識”并由此逐漸“認識自己”。康德在其《使用人類學》一書的開篇說道:“人能夠具有‘自我觀念,這使人無限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因此,他是一個人。”
對教師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學”的方式化解教學中發生的教學事件,這是判別教師專業化程度的一個標志。但這不是說教師必須長期地過一種“反思教學”的生活。只有當教師的教學中發生了某種教學事件,只有當教師以經驗的方式無法化解這些教學事件時,教師的教學才需要由“日常教學”轉向“反思教學”。
倡導“教師成為課程資源開發者”,將“有效教師”的基本使命定位在“為學生提供足夠而有價值的課程資源”。課程物質資源自然重要,課程人力資源(或課程精神資源)亦不可低估。教師能否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取決于教師是否由“經驗教學”向“反思教學”的轉變。
(7)有效分層。在課堂教學中,不同學生獲得同樣知識所需的時間存在較大差異,若要按整齊劃一目標發展,部分學生學習時間的浪費十分明顯,這正是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實踐中,如能按照“最近發展區”理論把獲得某種知識所需時間和認知發展水平大體相當的學生進行歸類分層,并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可能性相協調的分層遞進教學目標,實施分層遞進教學,教學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分層”是為了確保教學與各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適應,“遞進”則是不斷地把最近發展區變為現有發展水平,從而使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教學活動不斷向前推進。分層遞進教學,是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深化和具體應用,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英語課堂有效教學,應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更關注可測性或量化。所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采取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努力做到:有“對象”意識——離開“學”,就無所謂“教”。所以,教師必須固化“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積極、主動地進行檢查、評價、反饋和調控;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的發展是全人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個點上的發展。課堂教學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有“價值”觀念——課堂教學應改變過分強調認知目標、知識技能為中心的錯誤傾向,必須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由以知識為本位轉向以發展為本位,力求教學目標真正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整合。
英語教師要具備熱情、期望、好學和可信任等品質,做一個有效教師,這樣,英語課堂才能成為師生生命共同成長的樂園,課堂有效教學才能得以真正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郭志明.有效教學操作論[J].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2] 崔允漷.有效教學[J].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 張仁賢.有效教學 聚焦課堂[J].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4] 陳勇.新課程有效教學疑難問題操作性解讀[J].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5] 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J].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6] 劉良華.有效教學論[J].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7] 徐偉.初中英語有效教學實用課堂教學藝術[J].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