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超
【摘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想繁榮和發展民族藝術,使民族藝術得到長足發展,必須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融合世界各國藝術之精華,為我所用,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走出尾隨他人的怪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藝術精品。
【關鍵詞】民族藝術 審美 出路 【中圖分類號】J813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民族藝術內涵豐富,浩如煙海,涵蓋著包括繪畫、剪紙、舞蹈、各種手工藝等門類繁多的民族藝術,這些藝術門類從不同層面反映了普通大眾在生活生產中的審美情趣,以及對美的藝術追求,是先人留給后人燦爛的民族文化,是后人藝術創作和構思取之不竭的源泉。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也給我國民族藝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契機,同時民族文化的繁榮也面臨著尋找新的發展之路的挑戰。尤其是繪畫藝術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情趣與生活態度。繼承民族藝術精髓,并在社會生活實踐與創新中使之生生不息,永葆藝術魅力,是每位民族藝術工作者肩負的重任。
中國民族藝術偏重寫意,簡潔豪放
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民間藝術家以自己獨特的構思、精湛的技藝為后人留下了大量上乘佳作,匯聚成中國民族藝術的浩瀚大海,也成為當今藝術家從事藝術創作的不竭源泉。
天人合一的審美思想。從古人認識事物的視角來看,他們普遍認為人和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也就是說天和人是合二為一的,自然界也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都是遵循著同樣的規律向前發展,這一規律統稱為“道”。所以在中國的文化里,“道”是中國哲學的核心。繪畫講“畫道”,文章講“文道”,詩講“詩道”……古人心目中的“道”意味著凡事都有它的規律,只有按規律去做,才可能少走彎路,才能成功。其實“道”也正是古人“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有力體現。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現代文化正逐步向全球性融合,中國繪畫的審美情趣和自然屬性,也正受到世界各國繪畫藝術的影響,這是一個很好的發展契機,必將對中國繪畫的繼承與弘揚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偏重寫意,簡潔豪放。由于人們受封建倫理觀念的影響,許多人的思想和精神都處于一個禁錮狀態,從不抗爭。但一些敢于沖破牢籠、思想先進的藝術家,并不甘愿屈服命運,他們以頑強毅力不斷尋求人生的真諦,在探尋中自覺修身養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以繪畫為例,畫家筆下的作品,大多都偏重于借景抒情,通過筆墨展示自己內心的精神世界。在中國民族藝術作品中,這種不事結構、直抒胸意的佳作比比皆是。同時,中國畫常常以客觀的主體性藝術,通過傳神的筆墨,抒發畫家審美情趣及情感。
散點透視,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是中國民族藝術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同樣以繪畫為例,其表現出的最大特點,就是畫家只注重審美意識的抒發,一般情況下不太刻意去造型,在透視方面采取的是散點透視,全方位視點可隨意構圖,追求的是以神取上,妙在相似與不似之間,用神去撼動觀者,使之從中感悟畫家的內心情感,以這樣的空間感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中國古代繪畫從來都是追求神似而忽略形似,作品就是畫家內心世界的展示,偏重于作品的精神之美。而到了近代,中國繪畫漸漸受到西方典型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作品影響,審美標準也開始有了變化與突破,在繪畫表現形式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觀念思想在變,技巧隨之發生變化,出于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出現了類似現實主義或者浪漫主義的作品,繪畫中也開始嘗試對畫面進行精心構圖,以形寫神,形神兼備。但整體來講,中國繪畫藝術仍然保持著自己濃厚的民族特色。
民族油畫,師法自用。中國繪畫,自古以來都是人們內心世界的展示,每一幅的構圖取向,都代表著大眾的意愿,體現著民族精神。而西方油畫則是高度追求寫實為主,無論是結構還是色彩,都盡量做到與實物無異。油畫進入中國,一批進步的畫家也開始緊握手中的畫筆,開辟帶有中國特色的油畫創作之路。中國油畫的創作風格,在吸取西方油畫特征的基礎上,在中國油畫的民族化道路上邁開了堅實的一步,在繪畫題材、氣韻與民族審美理念上,師法自用,也有較大的突破。在繪畫表現上,中國畫家的審美,不刻意對景物進行逼真刻畫,而是借助隨意飛舞的筆墨,表達精神與審美。中國民族油畫的發展,離不開吸收外來好的東西,但也必須植根于民族藝術肥沃的土壤中。
中國民族藝術的出路與前景
摒棄名利,有序發展。中國民族藝術帶有強烈情感因素,蘊含著深厚人文精神。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包括中國畫在內的市場也活躍起來,大小名家精英被一批批推出,各種展覽此起彼伏,但也應看到熾熱市場帶來的負面影響。藝術家的級別、職稱、職務等光環,成為了作品質量的衡量標準,這無疑會制約中國民族藝術的發展,影響到人們的審美觀念。要扭轉這一局面,就必須拋棄名人崇拜,作品不與作者的級別相提并論。同時,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也要消除身份、等級、貴賤差別,實事求是地評價藝術家的作品成就。藝術家之間也要加強溝通,以誠相待,共同努力,提升素質,共同使中國傳統藝術走向良性發展軌道。
傳承創新,古為今用。每一個有社會責任感、追求進步的藝術家,都對創新充滿渴望。而中國民族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堅實傳統的基礎,離開了傳承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的藝術家就要立足于繁榮祖國藝術的目標,腳踏實地吸取傳統營養,做到古為今用,以獨特的審美視角,不怕多花時間,不怕付出艱辛,基于實踐基礎上多思考,多實驗,從而創作出無愧于傳統,無愧于時代的精品之作。
取之傳統,用之于民。中國民族藝術的發展,要通過對現代氣息與民族傳統藝術比較分析,從中尋找二者的切合點,也就是從民族藝術中發掘符合現代審美觀念的技法,將民族藝術的精華和現代技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用特有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將其融入到現代的生活中去,繼承和發揚傳統藝術精髓,取之傳統,而一切都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尋找一條弘揚民族藝術的新思路。這樣,藝術作品在創造巨大市場價值的同時,也必將讓民族藝術與人文精神得以傳承與發揚。
民族油畫,貴在融合。在地球村的概念下,世界文化在相互滲透、在相互影響中得到創新與發展。油畫藝術已經越來越受到國人的喜愛,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這對油畫的發展是一個良好的契機。中國油畫家要以振興中國油畫為己任,理清創作思路,用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賦予中國油畫的創作源泉, 拓寬創作的視野,以繼承創新的眼光根植賴以生長的特殊藝術土壤,再去偽存精地吸取發達國家的前衛藝術思潮,使中西文化有機融合,只有這樣,才能走出尾隨他人的怪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藝術精品,中國油畫的前景才會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
當今世界無疑在朝著大融合的方向發展,世界各國的文化在交織中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想繁榮和發展民族藝術,使民族藝術得到長足發展,必須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融合世界各國藝術之精華,為我所用,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尤其是油畫的發展,更離不開向西方油畫精品汲取營養。總之,繼承和創新,永遠都是中國民族藝術走向繁榮與發展的最佳途徑。
(作者為廣西民族大學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董可木:《少數民族服裝的藝術造型手法在當代油畫藝術創作中的運用》,《貴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
②楊曉明:《淺談中國當代油畫藝術家的繪畫語言及藝術風格》,重慶大學碩士學位畢業論文,2014年。
③祁子卵:《淺談民族民間傳統藝術的困境及出路——以甘肅臨夏磚雕為例》,《新聞研究導刊》,2016年第11期。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