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穎++周有銘
摘 要:從課堂教學中形式主義的種種表現、課堂教學中的形式主義危害、課堂教學中形式主義的解決策略三方面,研究課堂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現狀及對策,指出教師只有將課程改革的意義和核心落到實處,才能推動教育教學的穩健發展。
關鍵詞:課堂教學;形式主義;教學理念;觀點;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2-0019-02
所謂“形式主義”,是一種片面追求形式卻忽視內容的形而上學觀點、方法和作風,它夸大事物的表面形式,不講究實際內容和效果。而“課堂教學中的形式主義”,就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使出渾身解數,通過創設情境、實踐操作、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等,讓學生的興趣和熱情發揮得淋漓盡致,教學成果近乎“完美”,但與當下新課改所提出的教學理念相距甚遠的一種教學現象。佐藤學在其所著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就指出:“產生主體性假象的溫床——教學中的形式主義。”時下課程改革盛行,提出種種問題,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育方法,變換教育形式,從而將課程改革的意義和核心落到實處,推動教育教學的穩健發展。但由于教師根深蒂固的教學舊觀念,使得在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有許多地方不盡如人意。在課堂教學中,不乏表面求新立異,實際脫離教學內容的形式主義現象存在。因此,教師通過對課堂的觀察,結合全新的課程理論與觀念,對現行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形式主義現象及其危害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針對性策略。
一、課堂教學中形式主義的種種表現
一線教師或者是深入課堂者都不難發現,追求虛假主體性的教師的意識和由此意識產生出來的教學形式主義會滲透到課堂的每個角落。
1. 師生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融為一體的,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決定的。在教學中部分教師不看教材的具體內容,千文一法、千課一法,采用一種固定的模式——提問分析法,缺乏教學的階段性和教法的多樣化,忽略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主觀能動性。同時,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名義上是讓全班學生參與,實際上是一兩個學生當主角,其余學生當配角或者是觀眾,只是看與聽,呆坐不動。同時,學生回答問題的形式化問題也較為嚴重。一方面是學生要迎合教師的想法,對于開放式之類的問題,學生為了討好老師,拿到分數,會選擇一種與其內心不相符甚至違背的答案。另一方面學生的回答過程必須按照教師給定的模式,這樣做表面上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規范他們的習慣,實際上是對創新的扼殺,對發散思維的禁錮。
2. 教學組織形式
合作重形式,輕實質。隨著課程的改革,舊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已銷聲匿跡,小組學習應運而生。在幾乎所有的課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教師一宣布討論,整個教室幾乎就沸騰起來,但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這樣幾種現象:有些小組的學生搶著表達自己的看法,結果導致誰都沒有認真傾聽;有些學習小組中,發表意見者往往只是一些優秀的學生,他們常會為某個觀點爭得面紅耳赤,而其他學生一言不發,甚至做與課堂無關的事。
3. 教學評價
教師的評價也是重結果,輕過程。為了追求分數和成績,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側重于評價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但對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的思維、技能、品質、情感,具有啟發性意義等方面缺少必要的評價。更有甚者,對于學生的答問不分是非,默然置之,或者不實事求是地進行鼓勵,“真好”“真棒”“好極了”不絕于口。學生聽了,覺得淡而無味。
4.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重新奇,輕內容。一些教師為了追求板書奇特,板書內容五花八門,忽視了教學內容。有的教師課堂上一個字不寫,所有板書內容全部用課前準備好的字條或圖畫代替。《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而這一習慣的養成,教師的示范作用尤為重要。而這樣的板書既不利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也不利于教師處理課堂上生成性的知識內容。
二、課堂教學中形式主義的危害
形式只是一種手段,過于追求形式就會漠視實質,講究形式與探究實質出現失衡,教學就會出現問題。一是過于單一地強調研究性學習,忽略了基礎知識的掌握,從而阻礙了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二是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卻忽略了教師的主導性。教學就是指教的人指導學的人進行學習的活動,進一步說,指的是教和學相結合或相統一的活動。三是只求“動”不求“思”,片面注重形式,竭力標新立異、嘩眾取寵,單純追求表面和形式上的熱熱鬧鬧,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將得不到提高,也會遠離教育的目標。四是對師生產生消極的影響。教師片面追求形式,忽略自己教學水平和內在修養的培養,會使學生專業水平的提升受到制約。若這種不良風氣受到推崇,那么中國的教育令人堪憂。同時,這種風氣也會影響學生的審美觀和判斷力。在新課改提出的今天,“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等理念,對以前“滿堂灌”和“滿堂問”等不良課堂現象提出了挑戰。改革不一定要流血,但一定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遺憾的是,一些教師對課改理念和具體要求理解片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致使教學形式與課改理念發生背離。同時,他們過分追求教學形式上的創新,過分強調熱鬧的課堂,而對教學效果關注不足。這樣,就會“本末倒置”,帶來不良的結果。
三、課堂教學中形式主義的解決策略
1. 從重視結果向重視過程轉變
從學生培養的層面而言,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力求使學生形成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樂學、善學的學習態度。在啟發引導的基礎上,教師要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獲得對基礎知識的領悟和技能、技巧的習得,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寓于知識經驗中的情感。同時,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承認并慎重對待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性以及多種方式和方法的綜合應用,為學生設計出合乎年齡特點的活動,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發展。從課程設置的層面而言,教師也要重視選修課、綜合課及校本課程等的開發,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興趣,讓學生在不同領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2. 從重視提問向重視傾聽轉變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允許速度慢一點,允許學生發言模糊一點。教師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學生一起“共同度過愉快的時光”。如果這樣認識的話,教師就可以從單方面要求學生發言的想法中跳出來,轉變為在組織、引出學生發言之前,仔細地傾聽和欣賞每一個學生的聲音。教師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課堂”,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課堂”。因此,只有在“用心傾聽的課堂”上,學生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
3. 從重視繼承向重視創新轉變
創新是當代的潮流,也是教育的核心。一些學校的填鴨式、模板式教學造成了學生思維模式化,不利于他們創新性思維的發展。陶行知指出:“一流的教育家必須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或敢入未開化的邊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不斷向傳統課堂發出挑戰,尋找新穎獨特的教學方法和形式來玩轉課堂,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以充分彰顯。
四、結束語
總之,教師一定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承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同時,教師要真正落實新課程理念,建立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體系,將課改落到實處,從而培養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馮石崗,郭學軍.形式主義問題透析[J].邯鄲大學學報,1999(02).
[3]戴景泉.淺析課堂教學中的形式主義[J].現代教育科學,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