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云龍+劉銜華
【摘 要】高職藝術類學生技能實訓厭倦主要從學生、教師、學校三個方面進行歸因。學校方面:設備缺乏,學習氛圍差,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方面:學習動機低,學習基礎差,自卑感強,職業理想缺乏,厭學情緒濃重。教師方面:技能型教師缺乏,職業倦怠,自我效能感低以及對學生的偏見。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ired of skills training of art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hree aspects, they are students, teachers, school. For the school, it is lack of equipment,with lower earning atmosphere and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For students,they are with low learning motivation, low learning based,strong inferiority, lack of occupation ideal, strong learning-weariness. For teachers, they are lack of skilled teachers, occupation burnout, low self-efficacy , and parts of them have prejudice to students.
【關鍵詞】高職藝術生;實訓倦怠;影響因素
【Keywords】art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ired of skills trai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4-0072-02
1引言
由于學習基礎、學習動機等各方面因素,高職生的厭學情緒較為普遍,往往實際能力與社會要求能力有較大差距。在諸多研究者對這一現象進行大量研究和干預后,高職生的厭學現象稍有回暖。然而,對于藝術類高職學生這一特殊群體而言,由于大學入學之前必須經過藝術類專業高考(藝考),所以在高中時候就已經對所學專業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甚至已經接觸所學藝術專業多年,例如,聲樂、舞蹈、美術等,本身就比較喜歡所學專業,所以學習倦怠的表現并不突出,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藝術類高職學生出現了厭學現象的另一表現,亦可以稱之為厭學的亞型——技能實訓倦怠。
技能實訓倦怠最突出的表現是,教師在課堂進行理論講解,實訓技能演示的時候學生都表現出較高的關注度,但只要交由學生自己完成某項實訓任務,教師在一定時間后進行考核,學生就表現出厭倦、低關注、逃避技能實訓等一系列厭學表現。
2 藝術類高職生技能實訓倦怠原因
2.1 學生原因
2.1.1 高職學生學習能力不強
高職學生的主體是“三校生”以及普通高中應屆畢業生高考后一批錄取的學生。這些學生在學習意識、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及學習動力上比較欠缺,大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學習基礎比較差,自制力也比較弱,學習目標不夠明確,缺乏刻苦鉆研精神,學習缺乏主動性、探究性、聯系性;學習的深度,以及所能達到的高度受到限制。由于就業的壓力, 學習的務實心理,只揀自己認為將來用得到的學習,而不知道學習需要靠苦練才能鞏固。由于高職學生普遍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影響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不良的學習氛圍又反過來影響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導致了高職學生倦怠情緒的產生。另外,學習方法不當、認知策略、知識的遷移、 記憶策略等方面的欠缺,學習習慣不良,使得學習效果不佳、學習目標難以達到,學習信心由此發生動搖, 心理壓力也因此而產生。
2.1.2 高職學生學習動機層次不高且不穩定
由于高職教育以培養技能為主,部分學生片面理解為突出技能實訓,忽略基礎技能,學習追求實用,眼高手低,而導致在操作中遇到問題感到難以擴展和提高自己;另一部分學生,抱著“遠大抱負”第一次實訓就要作出一鳴驚人的作品,而被教師指導之后,發現自己離目標還很遠,干脆放棄提升,對于下一次技能實訓不再有任何的想法和激情;還有一部分學生覺得自己作為藝術類專業的學生不需要進行實訓,只要做“形而上”高雅的藝術欣賞者和審美者就可以了。
2.1.3 高職部分學生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
心理亞健康已經成為當代高職生較為普遍的現象。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接近定型階段,他們精力充沛,興趣廣泛,但由于他們思想尚未成熟,情感豐富而不穩定,造成了“理想我”與“現實我”的矛盾。他們一受到鼓舞就大為振奮,一遇挫折便灰心喪氣,情緒反應延長,缺乏承受痛苦和挫折的能力,容易使自我意識處于一種軟弱無力的狀態,喪失改變自我地位的信心。
2.2 教師原因
2.2.1 技能型教師缺乏
例如,編導專業是一個操作性較高的藝術類專業,畢業學生應當具備電視電臺一線編劇、導演、后期剪輯等一系列的實操能力,所以對于授課教師本身的專業技能要求就非常高。但由于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招聘要求,應聘教師最低學歷一般為研究生,所以所招教師大多數都擅長理論研究而非實際操作,在媒體一線的工作人員往往都是本科學歷而不能入校任教,從而導致“所招非所要”的尷尬局面。
2.2.2 教師職業倦怠
首先,學生底子薄、基礎差、學習動機不高等方面原因讓教師覺得自己為了學生更多地付出不會得到應有的反應,更不用說回報;其次,任教時間長的教師對于年年歲歲一樣的內容,一樣的學生毫無激情;然后,由于藝術類作品的最后榮譽是歸功于學生本身而非教師,但在創作的過程中很大一部分是教師自己的創意和想法,所以很大程度上教師并不想一味地用自己的藝術創作而掛學生的名頭,很大程度上這樣做只是出于幫助學生畢業,因為很大一部分學生根本沒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不是教師的教授和給予根本達不到畢業的條件。
2.2.3 教師對學生的偏見
能夠進入高級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一般而言都是專業技術和自身學習的佼佼者,很多人在做學生的時候就對成績差、學習差的同學抱有偏見,而出于找工作的目的不得不來職業技術學院教書,但盡管如此,多年來形成的偏見和對職業技術類學生的刻板印象,讓他們認為,學生的實訓能力不教師能夠教出來的,自然而然,對于學生實訓的指導也猶如蜻蜓點水。
2.3 學校原因
2.3.1 設備滯后和缺乏
藝術類專業的變化非常迅猛,無論是藝術創意還是藝術技術,每年甚至幾個月就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而沒有跟上藝術類行業風格的教育,很大程度上而言對于學生就是沒有意義的教育。比如,某藝術類高職院校編導專業,后期剪輯課程所使用的軟件為90年代就開始使用的Adobe Premiere,可是現在電視媒體所使用的多為Final cut、大洋、Edius等高新軟件,這讓學生的學習與進入崗位的實際操作有很大的差異,從而使學生的實訓意義損失,大大的減少了學生的實訓熱情。
2.3.2 課程設置不合理
高職學生的課程主要分為理論與實訓兩個部分,應該認真考慮兩部分課程的時間安排。比如,編導專業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實訓作業,需要出校拍攝,很多時候就需要一天的時間甚至更長,但是在課程安排上,上午沒課但下午有課的情況,讓學生不得不就近拍攝實訓作業,草草完事,不求精美,只求完成。專業教師向學校提出教學建議,學校總是諸多原因不能改變原有計劃。
總之,對于藝術類高職學生技能實訓倦怠原因的分析,都是為了對于改變這一現象,弄清楚原因的下一步就是制定有效的應對方法,改變這一局面,在接下來的研究工作中更重要的是將經過實證研究之后的結論總結成系統化的對策,真正有效地提升藝術類高職學生技能實訓的熱情與興趣。
【參考文獻】
【1】郭元祥.教育研究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徐大真.職業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