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毓
【摘 要】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屬于中國自己的芭蕾舞劇,舞劇創作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上都體現了民族化中國特色。本文對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肢體語言創新進行解讀,論證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獨具特色的東方文化特點和對中國芭蕾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紅色娘子軍;肢體語言;民族化
中圖分類號:J6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162-01
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芭蕾舞逐漸引入中國,經過西方芭蕾精華的融入和一步步改革,于1964年創作了中國第一部民族化特色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舞劇的編創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開辟了民族化芭蕾道路。肢體語言是指個體通過身體動作來表達其內心的情感,其在表現的過程中需要融合音樂、服飾、道具、舞美等這些載體來綜合呈現,只有主體與載體的完美結合才能鑄就一部成功的舞劇作品。研究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肢體語言,有助于芭蕾民族化的開拓發展。
一、肢體語言與音樂之間的聯系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在音樂創作上擁有很大的“民族化”創新,在歐洲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結合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創作特點,融入了各種民族樂器。創作者在海南收集了大量的黎族民間曲調融合黎族民間舞蹈動作,再加上芭蕾舞與管弦樂、民族樂器融合得恰到好處,使得舞劇人物特征,人物心理刻畫更加形象。在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中,從音樂創作和肢體語言配合上,可以明顯感覺到戲劇性所造成的對比沖突。如反面角色南霸天登場時,使用弱音器小號來配合南霸天戲劇化的肢體身段,突顯出他的老謀深算、陰險毒辣;而洪常青舞段所使用的音樂大多是明朗高亢,其肢體動作也隨之大氣高昂,眼神堅定明亮,“射燕大跳”、“飛腳”、“京劇亮相”等動作能夠烘托出洪常青的英勇和正直;另外音樂創作者為吳瓊花這一角色設立的音樂是躁動、激昂的,這都與她從地主奴隸發展為革命女戰士的轉折經歷息息相關,演員用雙手握拳來取代優美柔和的芭蕾手位,每一個足尖立造型都表述著她充斥著憤怒和激昂的成長之路。因此,合適的音樂創作與舞蹈肢體語言相互作用,才能為舞劇增添色彩。
二、肢體語言與服飾、舞美設計之間的聯系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服飾最大的創新之處,是其用獨具中國革命戰士氣節的軍裝取代了常規西方芭蕾舞劇的美麗飄逸的天鵝裙。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獨具特色的將服裝設計為短褲、綁腿,展現了娘子軍修長的腿部線條,既符合創作背景海南炎熱的氣候特點,又有利于舞蹈演員肢體的展現。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在燈光處理方面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如正反派角色之間的燈光對比是舞劇燈光的一大特色,在南霸天庭院時,只有一定數量的定點光投向舞臺,渲染出一種恐怖的氣氛,配合上南霸天和其園丁陰險而又囂張的肢體動作,更加突出瓊花內心的勇敢和不屈。而娘子軍戰士出現時布景則是藍天白云椰子林,舞臺光明亮,娘子軍動作干練而舒展,與反派出現時舞美配合形成強烈對比,這些設計都為人物創造出特定的活動環境,加強了舞劇藝術感染力。由此可見,在一部成功的芭蕾舞劇中,肢體語言需要創新的服裝和舞美設計來配合呈現。
三、舞劇的肢體語言特色
肢體語言是舞劇創作的根本,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創新性、融合性的舞蹈動作是其成功的有力依據。舞劇中國本土的背景和人物形象需要融合性的肢體語言創作才能生動的突出人物形象,這也是衡量中國芭蕾舞劇成功的標準。
《紅色娘子軍》在西方古典芭蕾足尖的基礎上,巧妙地融合了獨具中國本土特色的舞蹈元素。其一是融入了中國民間舞元素,如瓊花開場的“足尖弓箭步”亮相,以及舞蹈中的“倒踢紫金冠”、“串翻身”等動作。而第三場中特有的“黎族舞”也給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群舞舞段運用海南特有的民族舞蹈語匯展現黎族姑娘被壓迫的境況;其二是融入了古典舞和中國戲曲元素,如洪常青剛毅堅強的形象,采用京劇“亮相”的手法來表現,吸引了觀者的注意。第六場“常青就義”的舞蹈,就大量運用了中國古典舞和傳統戲曲的“射燕大跳”、“拉腿蹦子”、“絞柱”等肢體動作,彰顯了中國革命戰士的英勇氣魄。其三是將芭蕾足尖技巧與射擊、刺殺、扔手榴彈等軍事化動作相結合,如第二場的“練兵舞”,娘子軍們身著軍裝、隊列整齊集體,使用五位足尖排排立正,將女戰士們的颯爽英姿展現得淋漓盡致。而《紅色娘子軍》的雙人舞設計和以往多數用來表現浪漫愛情的傳統雙人舞截然不同,其一是塑造正面人物并肩作戰的雙人舞;其二是反映反面人物狼狽為奸的雙人舞;其三是表現正反面人物進行殊死搏斗的雙人舞,這些雙人舞段的設計也深刻反映出革命抗爭道路的艱辛。整個舞劇舞蹈肢體語言特色既汲取了西方芭蕾舞之精華,又洋溢著中國民族舞蹈的特色氣派,融會貫通。
參考文獻:
[1]張艷著.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國的激蕩和融合[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2]田靜,李百成編.新中國舞蹈藝術的搖籃[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1(21).
作者簡介:
姬 毓(1992-),女,漢,南昌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