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健嬪
摘 要:語文能力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實踐,也就是說離不開課外學習。從學生語文能力形成的全過程來看,語文學習是不應該也不可能明顯劃分課內與課外的。語文教學只有課內外相結合,才能使學生有效提高各種語文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有效閱讀;課內外相結合
語文能力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實踐,也就是說離不開課外學習。一節好的語文課總要與社會實踐緊密相連,否則語文課堂將會失去活力,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也很難得到提高。從學生語文能力形成的全過程來看,語文學習是不應該也不可能明顯劃分課內與課外的。因此,語文教學要以課堂為核心,積極地向學生的各個生活領域延伸,使課堂知識訓練和課外行為訓練實現有效結合。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閱讀是讓學生變聰明的有效方法,所以語文教學只有將課內課外閱讀有效結合,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教學要課內舉一,課外反三,課內“舉一”是手段,課外“反三”才是目的。課內閱讀受時間限制,只能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所以課本不是閱讀的終點,而是閱讀的起點,語文教學要從課本入手,引導學生閱讀課外五彩繽紛的書。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探索出能讓學生全面閱讀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課內課外有效閱讀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然而閱讀教學現狀令人擔憂,教師教學一篇課文時,往往先用一節課完成解題、學習生字詞、初讀課文等任務,再用一節課逐段講解課文、總結全文,課外讓學生做一些練習題。課堂上給學生獨立閱讀和感悟的時間很少,有時為了趕時間往往要求學生快速瀏覽文段,課外很少布置閱讀作業,這種以應付考試為目的的閱讀教學很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閱讀是人類自覺實踐的方式之一,是語文學科工具性的重要體現,它能為學生打好生命底色,使他們整個人生變得豐厚潤美、光彩照人。當然要為學生打好生命底色光靠課內閱讀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將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實踐。課內、課外閱讀就像是鳥兒的一對翅膀,無論偏向哪一方,對于閱讀教學都是不利的。只有把課內外閱讀結合起來,以課內閱讀帶動課外閱讀,以課外閱讀促進課內閱讀,才能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教師在設計閱讀作業時,要將課內外閱讀對接起來,在課內教學中搭建課外閱讀的平臺,在課外閱讀中實現課內閱讀目標,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快速提升。
在語文教學中,寫作和閱讀一樣,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通過多年教學實踐發現,讀寫結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課內閱讀教學與課外布置寫作作業相結合,課內寫作教學與課外閱讀素材相結合,都能使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博覽、靜思和背誦是傳統語文教學觀所認可的,能夠讓學生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培養語言感悟能力,而語言感悟能力是需要通過寫作來檢驗的。由于課堂教學時間和資源相當有限,所以讀寫結合教學實踐需要堅持課內外相結合的原則。學生不能只局限于在課內學習語文,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還要走出教室,走進社會,才能全面提升語文素養。教師要指導學生隨時觀察生活,并發表自己的見解,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在階段目標中還規定了不同學段學生課外閱讀的內容及數量。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要求語文教師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堅持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教學原則,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大課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營造課外閱讀的班級文化氛圍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在教室四周掛滿了有關勤于讀書的名言,在教室后面創辦了板報,宣傳名人讀書的故事,以此來感染學生。言傳不如身教。我在要求學生讀書的同時,自己也投身到閱讀中,并隨時隨地與學生交流閱讀感想,并與學生的閱讀情感產生共鳴。學生的好勝心強,當他們閱讀有了一定的成就時,急需得到老師的評價。為此,我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制定了積極的評價制度,對背誦文段多的學生進行物質和精神獎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才能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引導其步入五彩繽紛的書籍殿堂。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傳授學生閱讀方法非常重要。課內時間有限,精讀法切實可行,課文都是精品,是指引學生閱讀的燈塔,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仔細品味,領略作者的思路和情感。課外書籍很多,用游覽法最合適,找到好的段落才精讀,這樣就把學生課內外閱讀貫穿起來。為了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課外閱讀時間,我很少布置書面作業,就連寒暑假也不布置,鼓勵學生讀整本書、全套書。
總之,語文是學好各學科的基礎,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語文教學只有課內外相結合,才能使學生有效提高各種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亞聲.有效作文講評課五個環節[J].語文教學通訊,2008(31).
[2]文旭.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D].西北師范大學,2002.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