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巖
在小學中年級的作文教學中,寫作教學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一個環節。然而,在現實的寫作教學中卻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教師只注重作文形式的指導,在教學中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寫作,而忽略了寫作內容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造成很多學生的作文只有規范的形式,卻沒有鮮活豐富的內容。這樣一來,學生就逐漸失去了寫作的興趣,作文教學也漸漸走進了死胡同,失去了它應有的光彩。如何真正實現作文教學的高效課堂呢?我認為,首先要敢于打破固有的作文教學模式,采用適合學生實際的方法進行寫作教學,以幫助學生克服寫作的恐懼心理,保證他們對寫作有持續的熱情和興趣。“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讓學生與事物、與生活親密接觸,并學會觀察、學會體驗,善于從中總結與感悟,這樣學生才會寫出鮮活的、個性鮮明的文字。以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對寫作教學的一些嘗試和思考。
一、克服無話可說的作文病癥,讓學生和事物來一次親密接觸,這樣學生才能寫出豐滿的文字
從本質上來說,作文就是抒發情感,作文應該是情感世界被觸動后的有感而發,作文前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才行。經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還沒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寫起作文來有的是無話可說,有的是想說卻詞不達意。因此,想讓學生對作文產生興趣,老師就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從最簡單的小片段寫起。“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孩子們雖然讀得課文不少,但要寫出有靈性的文字還要通過實踐,還要進行仔細的觀察。沒有一定的觀察力,沒有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變成語言文字的能力,作文就無從談起。澆樹澆根,樹木才會枝繁葉茂。我沒有再讓學生按照課本的作文順序寫下去,而是從最基本的觀察練習入手,按照“先觀察植物,再到動物,再到人,再寫事”這樣一種由易到難的思路一步步踏實地走下去。記得在風和日麗的初春的一天,我和學生來到了一片桃園。桃花開得正艷,遠遠望去就是一大片蒙蒙的粉色。當我們走進那片桃花林時,那滿樹的桃花一朵挨著一朵,好像在向我們訴說著春天的喜悅。首先,我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由遠到近,由外到里,由上到下,由整體到局部,一個樹枝到一朵桃花再到花瓣花蕊。我再引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再按剛才的順序去觀察一遍,還可以加上自己的一些想象和聯想。學生們一邊觀察一邊看著、摸著、聞著、說著。回到學校,我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摸到的,還有想到的寫成一段文字,自己再給這段文字取上一個題目,這篇作文就完成了。這次作文雖然還有很多不足,但是學生寫出了自己切身觀察到的景物,語言文字雖然還有些稚嫩,可貴的是有了自己的獨特感受。隨后我們又去了荷塘,觀察了荷花;去了棗樹林,觀察了紅紅的小棗掛滿枝頭的棗樹;在大雪紛飛的冬天里,我們還和雪花來了一次親密接觸,我們不僅看清了雪花是六個花瓣,還體驗了這個美麗的精靈融化在手里的感覺。整個一學期的觀察活動下來,學生已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基本養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大部分學生已經由以前的怕寫作文漸漸喜歡上了作文。
二、鼓勵學生注重語言的積累,經常進行多種形式的片段寫作練習,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表達能力
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還需要有一定的表達能力。要寫好作文,這兩種能力缺一不可。這就要不斷開辟語言積累的途徑,教會學生語言積累的方法,這樣才能使他們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語言倉庫。只有經過大量的閱讀實踐,積累豐富鮮活的語言文字,積淀敏銳的語感,作文時遣詞造句才能左右逢源、信手拈來。一個人只有達到了一定的閱讀量,才能沉淀出靈活駕馭語言的能力。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不失時機地給學生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目。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做好讀書筆記。讀書筆記的形式也應該是多樣性的。有好詞好句精彩段落的摘抄,還要能寫出一些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
另外,在學完某一篇課文后,我經常當堂趁熱打鐵,布置一些片段寫作練習,可結合課文學習進行仿寫、改寫、續寫,有時還即興進行多種充滿趣味的小練筆。有一次,一只小壁虎爬進了我們教室。它這兒瞅瞅,那兒瞧瞧,在課桌下面,在孩子們腳邊爬來爬去。不知是誰說了一句:“壁虎,有只小壁虎!”孩子們頓時熱鬧起來,“在哪兒?在哪兒?”課似乎上不下去了,孩子們有的抻著脖子找,有的趴在桌子底下找,有的干脆站起來。課堂一下子顯得有些亂。這時候如果我強迫孩子們回到座位繼續上課,孩子們即使不情愿,他們也會那么做的。可是我沒有那樣做,我想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不正是一次極好的練筆機會嗎?我隨即說:“小壁虎到我們教室來干什么呢?它是來做客還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們能發揮想象寫一寫嗎?”同學們頓時安靜下來,開始編織一個個關于壁虎的美麗的小童話。這樣的即興練筆,可以讓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鍛煉。通過這樣的一些片段練習,學生表達能力不斷得到提高。“玉不琢不成器”,教師對學生的寫作練習要進行及時點評。教師應該在點評指導之后讓學生再寫一遍,經過反復修改,教師再評。
三、保持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堅持指導寫好日記就是最好的途徑
作文的素材來源于現實,只有讓學生多多接觸現實生活,從現實中得到感悟,才能寫出好作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多去嘗試才會有更豐富的經歷。例如,可參加小記者采訪團、少年志愿者小組、攝影小組,學學拉丁舞,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等,還可結合一些傳統節日引導學生去體驗生活,并讓他們從自己的視角把所見、所聞、所想、所感通過日記的形式寫出來。長期堅持寫日記,不僅可以記錄下自己成長的足跡,還可以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對于提高一個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大有裨益。要想學生寫好作文,必須引領學生在寫好日記方面多下功夫。堅持指導寫好日記是保持學生對語言文字敏感度的最好途徑,這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最好的實踐活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進行作文實踐活動。作文教學功夫在課外,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就初學作文的學生來說,大自然、社會、生活這樣的大課堂才是作文教學真正的高效課堂。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