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娥
摘 要:社會發展給學生的審美觀帶來了極大的沖擊,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技能之外,審美能力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而藝術教育恰是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一個重要的途徑。本文主要以高職學院美術教育實踐研究為例,談談當前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藝術教育;審美能力;高職;美術;實踐
藝術教育是一種培養人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審美教育。人們通過藝術鑒賞活動可以獲得審美認知,加深對自然、社會、歷史、人生的認識;通過藝術鑒賞,可以獲得審美教育,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心靈上的啟迪;通過藝術欣賞與創作活動,可以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藝術教育的本質就是審美。社會發展給學生的審美觀帶來了極大的沖擊,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技能之外,審美能力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而藝術教育恰是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在這里,以高職學院美術教育實踐研究為例,談談當前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1 高職院校開展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教育規模的擴大,近年來,高職教育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高職學院的學生以專業技能學習為主,強調實踐性與應用性,而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補充。學生渴求藝術知識,但面對就業壓力,學歷的偏見等讓學生的學習重心幾乎都在專業知識上面,不知不覺中忽視了對藝術審美的教育,再加上外在的諸多因素影響著學生們的審美觀。所以,通過藝術教育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已成為高職院校素質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
高職學院的發展時間并不長,對于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高職學院應該有自己的藝術審美教育特色和適應性。并且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文化的繁榮,當代大學生的審美觀也在發生改變,對高職學院的大學生藝術審美教育功能的時代性,藝術教育手段的先進性,藝術審美教育的生活實踐性,以及藝術課程設置的規范性等這些方面都需要與時俱進。
2 公共藝術教育是審美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
目前,大學生藝術審美教育的途徑主要來自于公共藝術課程教育、社團活動、講座、網絡教育、藝術活動、展覽等多方面。公共藝術課程教育是學生提升審美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2.1 公共藝術課程內容的豐富與完善
2006年,教育部印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公共藝術課程成為提高審美素養,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指導方案也成為許多專科院校與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課程的參考,各院校根據自己學校的教學軟硬環境和特色開設了各門類的藝術選修課程。我院具有二級美術美院,學校充分利用了美術教學資源這一優勢開設了豐富多樣的藝術選修課程。比如陶藝課、裝飾畫、書法、漆飾、廣告鑒賞、舞蹈藝術鑒賞與基本練習、食全食美、歐洲文化鑒賞、卡通泥塑、茶藝品制作與燒制、健與美、瑜伽、形象設計、國標舞、西方文化鑒賞、攝影、西方民俗文化鑒賞等,充分發揮了具有藝術類專業的綜合院校的優勢。學生根據教師上報的選修課程名單,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需求自主選課。
時代在發展,美術作品的材料與形式也在不斷發展。公共藝術選修課程的內容也在與時俱進。相比傳統的美術史論欣賞類課程,在公共藝術課程的選擇上學生們更愿意選擇沙畫、陶藝、衍紙藝術等有創新、有挑戰的新的藝術形式。教學方式上,學生們也更喜歡老師互動式的教學而非灌輸式的教學。這也對教學內容和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豐富和完善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內容,實現學生對美的感知,實現鑒賞和創造能力的更好培養。
2.2 公共藝術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
高職學院學生的培養主要以技能型人才培養為主,但學生的審美品位、藝術修養會不僅是個人素養的體現,也會促進其專業的發展。如我院食品專業,制作的作品中也存在視覺美的藝術,對美術中色彩、造型的理解有助于培養學生專業產品制作中創造出美的作品來。這也就要求學生在選修藝術課程的時候結合專業去選擇,促進其專業的發展。
2.3 公共藝術課程的建設與創新
科技的發展,教學的發展,對藝術教育的廣泛普及,藝術審美教育資源與教學條件、手段都在發生變化,藝術審美教育的深入與持續應與時俱進。因此,對藝術審美教育課程的研究要結合時代發展,無論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還是教育手段方法上都應具有創新意識。
學校主要以藝術選修課的形式完成藝術審美教育。公共藝術課程的建設要結合學校自身的硬件與軟件建設情況,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最大力度地推進藝術審美教育課程的發展與改革。
積極創建校內校外實踐活動。做到課堂教學與組織參觀當地博物館、美術作品展覽等藝術活動相結合,與組織文藝活動、美術大賽等活動結合。支持建設各種藝術社團,支持社團組織藝術活動,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另外,網絡發達的今天,也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藝術交流與教學探討。
3 美術教學中的實踐性研究與審美能力培養
藝術審美教育的本質不僅僅是在課程教育中使學生獲得藝術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審美實踐活動將正確的審美觀和行為規范傳遞給學生,使其健康的發展。
3.1 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
藝術教育是提高審美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藝術教育提高對美的認識與感受,提升學生們的藝術鑒賞力,并達到具有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繪畫、雕塑、工藝和各種建筑藝術的欣賞課程都可以幫助我們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提高審美感受能力。欣賞者從建筑《流水別墅》中感受建筑與環境的相互交融的視覺美感;從中國畫《清明上河圖》讓了解了北宋時期的城市生活的面貌,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畫面與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從雕塑《大衛》中看到了大衛形象的崇高優美與智慧;從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中看到了列賓對下層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的同情;在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等美術作品欣賞中,增加對美術作品材料的感知以及對美術作品表現形式的理解,不斷獲取審美感知經驗,提升對美的感受和鑒賞能力。在藝術作品欣賞中感受美與丑、善與惡,獲得視覺的美感和心靈的凈化,這一切來自于審美色感受能力。
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加深對藝術作品的表現語言的理解,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標準,得到美的熏陶。審美能力的提高也包含了審美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在對美術課程的學習中,掌握其藝術特征,深刻理解藝術的美,并將這種認識提升到審美的表現與創造能力。也就是在生活中(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學習中,能夠具有按照美的規律表現美、創造美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能力,這是審美能力培養的最高階段。
3.2 美術實踐性研究
這里美術實踐性主要包含兩個方面:
一是在美術實踐中掌握藝術規律提升審美修養。美術教育包含審美鑒賞類如中國畫鑒賞、服飾鑒賞、中外美術史欣賞、西方建筑賞析等;藝術理論如美術史論、美學概論等;技能實踐類如陶藝制作、沙畫藝術、裝飾畫表現等。通過美術實踐教學,讓學生們更深刻地理解美術表現技巧與形式美感,在實踐體驗中加強對美的認識與體會。
二是審美能力對實踐生活的指導。這里包含著教育觀念的認識改進。藝術審美教育不單單是知識技能的傳授,更能使學生通過學習運用藝術思維進行生活實踐。藝術審美教育既能夠賦予學生精神給養,又要做到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美術一些藝術課程與生活實踐息息相關,如服飾文化、家居文化等。藝術審美教育也擔負著認識與創造美的任務。通過藝術教育的學習,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并將學到的一些審美方面的感知與能力運用到生活中,指導生活實踐,同實際生活相聯系,踐行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比如服裝設計鑒賞,不僅提高了對服裝設計的鑒賞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學會衣著搭配,提升形象美感。
4 結語
加強高職院校的藝術審美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當前高職學院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另外,在藝術教學過程中還需不斷研究教學內容與教學規律,切實為培養出具有良好審美素養并且懂專業技術的當代技能型人才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席勒(德).審美教育書簡[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澤厚.美的歷程[M].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3] 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Z]. 2006.
[4] 教育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年)[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