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2016年,筆者隨團考察了德國職業教育,考察了兩所中職學校和兩所應用技術大學,聽取了德國職教專家的介紹。親歷其境,感受頗深。
一、德國職業教育特色
1.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
德國的教育體系分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進修教育四大類。職業教育可分為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各個層次之間以及與普通教育之間可以交叉和互通,形成“H”形的結構網絡。德國的教育體系,確保絕大部分青少年能夠接受到至少一項職業教育培訓,掌握一門技術,被企業雇傭,同時又能給有志于繼續深造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2.依法治教的法律保障
德國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完備。有《職業教育法》《企業基本法》《青年勞動保護法》《培訓員資格條例》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職業教育在學校名稱、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學制長短、辦學條件、經費來源、校長任命、教師資格、教師進修、考試辦法、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同時還設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監督、司法監督、行政監督、社會監督在內的職業教育實施監督體系,使職業教育真正做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違法必究,促進了職業教育健康有序發展。例如,中職學校的專業設置受政府的嚴格控制,學校不能自設專業和培訓項目;學校既不需要為生源發愁,也不需要為學生就業去企業“推銷”,因為當地法律法規完善了職業教育的管理和運行制度。
3.學以致用的“雙元制”辦學模式
以職業學校和企業為并列培訓主體的“雙元制”體制,是職業教育的通用體制。“雙元制”的核心是政府主導下的校企合作辦學,是一種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制度,其實質是“校企結合,以企業為主;理論與實踐結合,以培訓為主”。學生高中畢業后先到企業應聘,與企業簽訂勞動和培訓協議后被安排到職業學校學習,在職業學校的第一年主要接受職業基礎教育,后兩年是專業技能培訓,每周在學校3天接受理論教育,2天到企業接受實踐教育。政府高度重視中職教育的發展,通過法律來確保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規范企業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
4.寓教于樂的項目教學法
德國項目教學法的特點是,課程設置打破學科本位,以企業崗位工作任務確定課程內容,技能訓練以企業崗位能力為目標,教師將授課內容寓于項目中,輔助和引導學生實施和完成項目。學生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自主學習,學生完成這一項目,教師也完成了教學內容。項目教學法通過小組內及小組間的充分交流、討論、決策等,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5.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進門難、要求嚴、待遇高是德國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主要特點,職業學校的教師最低學歷為大學本科,再經2年職業實習并兼修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理論,考取教師資格證,方可向教育部門提出成為簽約教師的申請,獲批后到學校任教2年,2年試用期結束后再通過國家考試,合格者才能正式被錄用,政府終身雇傭。
被正式錄用的教師終身享受國家公務員待遇,年薪遠高于德國國民平均收入,與高校助教基本相同,因此教師成為德國人高度認可和向往的職業。
6.教考分離的結業考試模式
學校按照教學大綱組織教學,但學生的結業考試是按照全國統一要求在統一時間內進行的。考試內容分理論考試和操作技能考核兩部分,考試的組織者是第三方機構考試委員會,委員會的成員包括企業雇主與雇員的代表及職業學校的教師。學生考試合格,經考試委員會審核同意后頒發結業證書,如果考試不合格,學生就不能從事所學行業的工作,需來年再參加考試。這種“寬進嚴出”的制度,確保了教學質量。
二、對焦作市職業教育發展的思考
1.規范管理
一是規范專業設置。目前中職學校的專業設置處于無序競爭狀態,雖然競爭可以促進學校發展,但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大,專業設置沒有任何制約,導致一些學校為生源,在一無師資二無設備的情況下,盲目開設新專業,何談質量。故政府主管部門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和不同學校的辦學實力,合理布局專業設置,特別是對學校新開設的專業要設定門檻,促使學校辦好自己的專業,做強自己的專業,而不是盲目去搶市場、搶生源,置教學質量于不顧。二是撤并一些弱小學校。近幾年來,中職學校招生越來越困難,招生工作、招生任務已經成為校領導及全體教職工的中心工作。招生大戰越演越烈,招生獎勵越發越高,這說明資源過剩,但并不是高水平的資源過剩,而是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過剩,浪費了國家的人力、財力、物力。因此應撤并一些弱小學校,做強優質學校,從根本上解決招生困難。三是規范辦學水平評估。目前各中職學校的主管部門不同,對辦學質量的評估標準也不同。
2.完善教師引入機制
目前,我國職業學校教師的引進沒有一套成熟的體系,各地方法不同。就焦作市而言,主要是面向社會公開招考,即理論考試加面試,通過這種方法引進的教師只能勝任理論教學,不能勝任實訓教學,而職業學校的教學重點是實訓教學,這也與我國目前高等教育的辦學水平和方向有關。建議改革這種簡單通用的教師招聘方式,建立一套適合職業教育發展要求的師資引進渠道,如考試形式可改為理論加實操,個人經歷要求必須有兩年以上的企業實踐等。
3.改革教學模式,逐步推進項目教學法
焦作市中職學校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傳統的方式,即重視理論的系統性,為講理論而講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表現為盲目學理論,效果差。雖然近些年教育部在推行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微課、翻轉課堂等等,但這些方法只是改變了傳統課堂知識傳播方法,并沒有從課程結構上產生改變。德國的工學結合項目教學法非常適合中職學校,這種方式相對傳統教學是一種顛覆,但在目前推行難度很大。
4.加大師資培訓力度
中職學校教師的突出問題是動手能力差,而這一短板嚴重制約了中職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如今的技工學校實訓教師技能水平不高,這一問題若得不到有效解決,即使國家拿出再多的項目資金投資硬件支持職業教育,也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近幾年來,政府每年有國培計劃,提供1.8萬元/人的培訓費,國家不惜重金,但效果并不理想,因為好多培訓項目設在了高等學校,而這些學校本身就不具備這方面能力。如今年筆者學校有位教師參加焊接技術應用培訓,時間為兩個半月,整個培訓只安排了兩周的實訓課,且訓練的課題均為中級工,兩周的企業實踐主要是參觀聽講座,其余時間均為理論課。筆者認為,一是教師培訓特別是國培計劃應以實訓培養為主,教師都是本科以上學歷,理論上本身就強,故應將有限的資源用在急需的地方;二是主管部門應在每年的暑假多組織一些教師技能培訓或技能比賽;三是校企合作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教師下企業不能流于形式,要參與企業生產,學校應將教師下企業頂崗培訓作為硬性條件列入教師考核、評先評優、職稱晉升之中;四是把是否聘請企業高級技術人員來校任教落到實處,并作為對學校辦學質量考核的一種手段。
(作者單位:河南省焦作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