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供給側改革滲透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中,不僅是基于新經濟時代發展的狀況,而且是新科技革命背景下文化產業生存并發展的關鍵。開拓在民族地區特色文化產業的需求和供給,通過供給側改革實施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的雙輪驅動,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激發產業的創新活力,從而實現引領性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民族地區;文化產業;轉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2.052
民族地區要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推動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為國民經濟創造活力,加入創新元素打造精品文化產品,形成高品質的文化產業鏈。民族地區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發展的特殊性,彌補其中的滯后性和差異性,改變大眾普遍的生產思路,從供給與需求的關系入手,展現出特色化的文化產業,實現經濟要素的最優配置,從而促進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
1 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現狀
1.1 沒有充足的現實生產力為文化資源的發展作保障
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文化雖然具有中華文化的特殊性而且文化資源多樣化,但是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特色和魅力處于隱藏狀態,沒有足夠的資金、勞動力等要素,將特色突出、內涵豐富、不可替代的民族和地域文化資源進行宣傳。民族地區雖然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踴躍出一批有特色的文化形態和文化業態,但供給側改革并沒有使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結構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未產生良好的效果。
不同的消費者對第三產業的需求量不同,供給沒能針對不同消費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協調;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不明確,沒有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投入科技創新元素,并且產業對市場的宣傳欠缺,沒有高層次創新型文化科技人才、跨界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來調整發展步伐牢固產業基礎;在產業發展中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水平低,沒有完善的體制機制,多種現實生產力限制因素制約著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轉型和發展。
1.2 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結構落后跟不上現代化進程
我國地區之間經濟結構落差較大,相對于東南地區的近代化發展而言,民族地區第三產業比重較低,產業機構不合理且經濟基礎薄弱,而且民族地區的交通不便利,不利于旅游業的發展。民族地區沒有層次鮮明的產業結構,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文化資源的保護,又多自然災害,導致很多獨特的文化遺產在不知不覺中消失。由于民族地區人民知識水平較低,缺乏專業人員對產業結構的管理,無法將現代化理念很好地與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結構相結合,低標準的市場化無法有效刺激消費需求,達不到需求“三駕馬車”與供給側“四大要素”完美結合,促進經濟迅速發展的目標。
2 供給側改革與民族地區文化產業轉型的對策
2.1 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
靈活適應供給結構對需求的變化,通過供給側改革推進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優化升級,滿足各族人民對高品質精神文化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通過供給側改革帶動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動力轉換、方式轉變、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對資源的耗費,推動文化產業高層次的發展,實現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產業向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的轉型升級。在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中融入經濟和科技,促進傳統文化產業向文化創意產業的高端形態發展方向的轉變。
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吸取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的同時,與民族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相結合,將現代科學技術及資本市場融合提高文化產業的技術含量,以新興技術支撐創意設計,加以多媒體方式的宣傳,不斷延長產業鏈,推動文化產業由低端形態到中高端形態的發展。由于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還處于過渡階段,傳統文化產業及產品和現代文化及產品的供給關系的畸形發展,若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文化產業及產品的數量與質量效益相統一,促進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
2.2 以科技創新為民族地區文化產業轉型的動力
第一,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導向,加大文化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發展以科技創新為依托的低碳經濟。民族地區提升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和擴大生產規模,以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科技、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協調發展、融合發展為目標,提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深化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對內對外開放。文化產業的發展抓住“一帶一路”的機遇,讓具有民族化和原創性的文化產品及文化品牌走向世界。通過信息網絡技術縮小不同民族、不同區域、不同收入人群間的數字鴻溝,利用文化傳播平臺打破傳統限制,發展多格局的文化產業。
第二,民族地區加快構建以現代科技為支撐、現代裝備為基礎、現代經營為特征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隨時注意高新技術文化業態的發展,促使文化產業向集約化和高級化邁進。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強文化的傳播效果。文化產業可以采取“文化+”的發展模式,比如“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貿易”等新模式的嘗試可以賦予傳統資源新的生命力,重新塑造一個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文化產業發展體系。文化產業的市場發展要采取現代服務技術的商業模式,合理規劃發展規模,在確保文化產品原汁原味的情況下提高產品質量。民族地區文化生產企業打造技術支撐、整合并購和產業鏈條延伸的發展模式,壯大骨干企業,挖掘潛在文化資源,形成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在文化建設中以科技為發展引擎,并與各領域相結合達到高質量發展。
2.3 改革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體制,增添發展活力
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建設文化科技專業人才隊伍,培養高端創新人才與產業技能人才,實施更加積極的創新創業人才激勵政策,為不同的崗位吸引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在政策、項目、經費上給予財政支持,設立創新成果的獎勵政策。政府推進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和文化科技公共服務基礎平臺建設,不斷提高當地人民的文化消費水平,同時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和市場為導向,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民族地區充分發揮各高等學校的人才資源、科研院所的科學性作用,拓寬文化產業的創新投入渠道,凈化工作人員的創新發展環境。政府加大文化科技財政投入,為產品創新研發提供資金保障,用競爭性的機制激勵并引導企業探索,建立具有民族特色,又不失現代特色的文化企業創業的發展模式。
政府積極倡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加大科技宣傳、普及、教育活動的力度,引導帶動社會資本的投入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因地制宜科學地推進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政府完善市場機制,給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平等的平臺。民族地區發展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對特困民族地區、農村牧區、邊遠山區文化產業發展,國家要撥款援助項目發展。民族地區應該抓住機遇將特色文化產業國際化,引入國際市場,展現我國民族文化的特色與魅力。
3 結 論
綜上所述,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及經濟全球化不斷推動的背景下,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容忽視。民族地區“特殊”的文化資源足以證明優秀傳統中華文化的民族性。民族地區發展中將文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將特色文化產業與創意文化產業相結合,統籌兼顧供給與需求的關系,結合供給側改革不斷滲透現代科技,從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未來的發展過程是前進性與曲折性并存的,只要我們找到突破口就有希望實現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結構的完美轉型。
參考文獻:
[1]李鴻,張瑾燕.供給側改革與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J].民族學,2016(4).
[2]李偉.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市場的供給側改革——以內蒙古地區為例[J].城市文化,2016(25).
[3]張杉,趙川.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的供給側改革研究——以大香格里拉地區為例[J].區域經濟,2016(8).
[作者簡介]李媛媛(1983—),女,彝族,云南楚雄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資本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