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楊潤
摘 要:關心赫哲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學者們,歷來都想從眾多的文獻中找到研究赫哲族文化的歷史脈絡和研究軌跡,本文力求以綜述形式將研究歷程述諸筆端,以供參考。
關鍵詞:赫哲族;那乃族;研究綜述
赫哲族人口較少,位居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數末端,是僅次于珞巴族人口最少的民族,與其同源的那乃族因歷史原因現歸屬于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地區,和鄂霍次克海部分地區。中國境內的赫哲族則散居在松花江下游的部分市縣,分別是佳木斯、撫遠、同江、饒河等地,還有幾個民族鄉頗為有名,如街津口、四排、八岔。
清代學者曹廷杰在1885 年最早對該地區進行考察,足跡踏遍中俄邊境,后編寫 《西伯利東偏紀要》(《遼海叢書》1934 年),這本書記載了赫哲族在清末時期的分布情況?!端苫ń掠蔚暮照茏濉肥橇杓兟曄壬?930年完成的一部曠世杰作,對赫哲族的近代歷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地位非凡,被譽為赫哲族當代的民族志。其中內容記述詳細完整,最先使用赫哲族一詞。20世紀80年代,《赫哲族簡史》經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該書闡述了赫哲族的發展與變遷,內容詳實豐富,大部分赫哲族歷史文化研究學者都紛紛參考這不文獻著作而開展研究。尤志賢、付萬金作為赫哲族學者,編寫了第一部關于赫哲語的書籍,《簡明赫哲語漢語對照讀本》,是研究赫哲語的珍貴基礎資料。《中國赫哲族》由舒景祥所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于1999 年出版,是一部匯編性著作,收錄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民間考察軼事。于曉飛所著《赫哲族與阿伊奴文化比較研究》首次把中國境內的赫哲族和俄羅斯境內的那乃族作為同源民族,與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奴人比較研究。何日莫奇撰寫的《論赫哲族居區的形成過程》,對三江流域赫哲族的居住區進行了研究。
日本學者和俄羅斯學者對赫哲族的研究興趣始于19世紀中期,沙俄勢力在西伯利亞的擴張,促使俄國學者開始對西伯利亞和遠東各民族進行研究。1854 年,什連克撰寫了《阿穆爾地區的異族人》( 圣彼得堡,1883 ~ 1901 年),對黑龍江流域下游的民族地域繪制的地圖,其中的第三卷詳細描述了當時素有果爾特人之稱的赫哲人。施特忍堡撰寫的 《吉里亞克人.果爾特人.奧羅奇人.涅吉達爾人與阿伊奴人》 詳細描述了這幾個民族的婚姻、民俗及宗教信仰等內容,他認為上述民族其實是一個民族。1912 ~ 1917 年,洛帕金對俄國境內的那乃人進行了田野考察,撰寫了《黑龍江、烏蘇里江與松花江流域的果爾特人》,提出了一個前瞻性的結論,在今天也被得以證實,他認為那乃人必將在一定時間內被俄羅斯同化。謝姆所著《19世紀那乃族的氏族結構及其解體》收集了有關那乃族的氏族組織、家庭、宗教等傳統風俗習慣資料。間宮林藏作為日本學者于1808 年來到黑龍江下游、烏蘇里江、庫頁島,最早在那里開展了研究,對赫哲、尼夫赫、恰克拉、阿伊奴等族群進行考察,著有《東韃紀行》,由商務印書館1974年刊印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在20世紀30年代后逐漸強占中國東北,“滿蒙學派”的學者白鳥庫吉、鳥居龍藏等人對黑龍江流域的少數民族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和研究,其中的田野調查資料彌補了當時的國民政府對赫哲等民族紙收錄的欠缺。[1]滿洲國同江縣公署參事官莊村謙吉所著的 《同江縣事情》 ( 1932年) ,收集了當時赫哲族的一些生產、生活、習俗和教育等資料,價值較高。20世紀 80 年代到 90 年代,日本的很多學者相繼來到中國赫哲族聚居地和俄羅斯遠東那乃族聚居地進行調查,撰寫了許多著述。北海道大學和札幌大學的池上二良教授在1989 年訪問了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民族鄉和饒河縣四排民族鄉; 奈良國立文化研究所主任淺川滋男教授在 1995年至1996 年也曾三次訪問黑龍江省,回國后撰寫了長篇調查報告《東北亞通古斯滿語諸民族民居歷史調查研究》( 住宅學術年刊,1996 年) ; 千葉大學文學部獲原真子教授多次來到哈巴羅夫斯克那乃區進行考察調研,著有 《那乃人的英雄故事》等。東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學部風間伸次郎教授,曾經連續 10 年近 20 次去俄羅斯那乃村莊采訪,著有五卷本的 《那乃族的故事傳說》。1991 年,北海道新聞社出版了 《蝦夷錦的來源》一書,反映了中國赫哲族和俄羅斯那乃人聚居區的某些真實情況。
具知網統計,至2015年,國內對赫哲族.那乃族音樂文化之大類的研究性文章,共有200余篇,涉及赫哲族、那乃族的傳統音樂各個體裁分類,都有相當多的學者詳盡論述及研討,已經性形成了一個相對較為成熟和完善的體系,后續仍有更加縱深的研究欲望??上驳氖牵涯舅勾髮W人文社會科研基地為最大研究平臺的,中國赫哲族研究高峰論壇,在2015年6月成功召開,使這一方向的研究更加能夠占據地理優勢、人員優勢,得到穩定發展和宣揚,會議的一系列成果也會相繼公之于世。
綜上所述,赫哲族即便在人口數量上在我國民族構成中不具備強勢和主導地位,但對其關注和研究的學者歷來也不乏數量和質量上的著書立說。研究赫哲族這個通古斯語族的漁獵文化民族文化,不僅是對我國民族政策的擁護和解讀,還是抓住一顆即將隕落的文化流星所必須和必然的舉動??v觀赫哲族人類學角度的研究結晶,碩果累累,其各個分支也在蓬勃中得以發展進步,對此我們資料的豐富和綜述內容的更新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 何玉芳.赫哲族、那乃族文化變遷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07.
[2] 郝慶云. 17至20世紀赫哲與那乃社會文化變遷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
[3] 蕭梅.不該忘卻的里程碑——《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J].中國音樂,2003(04).
[4] 劉敏.對赫哲族歷史文化傳承與演變的認識[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06).
[5] 劉敏.赫哲族歷史文化研究[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