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應遵循自身發展的邏輯,回歸大學的根本,以科學理性思維重新審視大學問題,厘清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進路,從理念上重塑大學精神,從定位上重筑大學格局,從制度上重建大學治理結構,進而推動高等教育發展,以高質量的教育產品滿足社會需求。
關鍵詞 高等教育 供給側結構性 改革
作者簡介:侯媛媛,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形勢與政策課教師,研究方向:形勢與政策、法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86
一、我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面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廣義方面
縱向來看,中國高等教育的基礎(發展歷史)決定了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難度較大。發展歷史較短,自1895年的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北洋公學(天津大學的前身)建立到今天也不過121年時間,加上受幾千年封建社會科舉等考試制度的影響,基礎薄弱,“板凳”深度不夠,改革經驗不足,同時,當前近3000所高校的辦學水平良莠不齊也導致改革尾大不掉,出現部分高校跟不上節奏,甚至是偏離正確的改革方向。
橫向來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面臨兩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之于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所面臨的問題。高等教育作為高質量勞動力和科技創新的重要來源,具有不可替代性。高等教育的結構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結構的需要不協調,高校分類改革也面臨諸多問題,一些高校隨波逐流,盲目攀比,定位不準,給供給側改革帶來很多困難;二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之于高校學生和學生家長對高校的期待所面臨的問題。學生和家長相對高校而言是消費者,高校是供給側,如何辦好讓學生和家長滿意的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二)狹義方面
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主要面臨以下突出問題:
1. 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導致了“產能過?!?。高等教育大眾化乃至普及化與精英化的矛盾導致高等教育“產能過?!保爱a品”質量參差不齊。進入21世紀以來,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促使高等教育尤其是民辦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全國高校每年的招生規模從2000年的221萬增長到2015年的700萬,以平均每年30多萬的速度不斷增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日益突顯,“就業難”和“畢業就失業”等一度成為國民關注的焦點和熱詞。
2.師資隊伍建設不均衡,教育人才相對匱乏。東部地區師資力量強,中西部地區師資力量較弱,公辦高校相對較強,民辦高校相對較弱,分布在教育界的社會精英人才數量明顯不能滿足教育的實際需要。高校尤其是民辦高校的師資問題應該引起各級政府和高校自身的高度重視,部分民辦高校師資規模和質量嚴重匱乏,規模擴張和培養質量不相協調,辦學理念和辦學定位跟風,甚至偏離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需要。
3.高等教育“重理論、輕技能”的現象還普遍存在。注重培養理論型人才的高校多,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高校少也是導致結構性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學以致用、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理念。這一問題主要是由師資問題導致的,高校引進的大部分教師屬于年輕剛畢業的研究生,缺乏社會生產實踐經歷和經驗,直接到教學一線講課,必然會帶來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后果”,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同樣很難直接適應社會生產實踐的需要,或者說學生在畢業后短時間內很難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同時,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的培養乏力,跟不上改革的節奏。
4.公辦高校缺乏活力和改革動力,市場競爭機制不健全。不少公辦高校辦學墨守陳規,改革流于形式,管理缺乏活力,創新缺乏動力。學科專業建設追求大而全的多,追求小而精的少,行政化色彩較濃,學術氛圍不厚,科研服務社會的能力較弱。
5.民辦高校辦學理念、辦學定位以及大學治理等問題層出不窮。民辦高等教育占有中國高等教育三分之一的版圖,是中國高等教育的生力軍,在教育改革的大趨勢下扮演者及其重要的角色,民辦學校的改革與發展同樣影響著國家整個改革與發展的大局。盡管如此,還有一些民辦高校辦學目的不純,甚至偏離了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盲目追求效益,為招生宣傳不惜代價,為學生培養和學生就業精打細算,舍本逐末,導致了嚴重的后果,因此,在政府的主導和監管下,完善和落實現代大學制度迫在眉睫。
6.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產教融合沒有深度。推動校企合作是國家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近些年,這項工作在持續推進,但步伐緩慢,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高校熱衷于“搭臺子”“擺架子”,校企合作工作老是寫在紙上,說在會上,掛在墻上,不能夠實實在在的落到地上,企業文化和社會實戰技能沒能真正進入課堂等各個育人環節,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也很少能直接受益于校企合作。
7.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改革問題突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根本和核心問題之一就是思想革命和理念革新。在當前這個理念過剩的時代,傳統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方法、理念層出不窮,各種思想理念的沖突、矛盾以及融合導致了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無所適從。同時,我國高等教育對國外成功的教育改革經驗和教育理念借鑒吸收不夠,對國外較好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管理經驗等缺乏區別性和研判性的吸收借鑒,有的全部照搬,有的全盤否定,嚴重影響了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
二、解決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若干問題的幾點思考
(一)解決高等教育大眾化與精英化教育的矛盾,也就是解決規模擴張和培養質量的問題,解決高等教育“產能過剩”的問題
一是要堅決實行分類培養,強化區別指導。根據人才成長規律和國家關于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精神,結合地方行業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建立分類培養制度體系和學生管理模式,把學生的需要和職業規劃分類整理,因材施教,個別指導,跟蹤服務,定期反饋,針對性培養,充分突顯分類培養的作用。二是要強化內涵建設,提升培養質量,培養質量的重中之重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課堂教育教學的質量,另一方面是課外的育人質量,課堂之上不能只教書不育人,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除此,育人功能更多的體現在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科研育人、環境育人等等多個方面,環環相扣,相輔相成。由此可見,高等教育大眾化乃至普及化的趨勢下,只有變革培養方式,強化質量意識,才能使高等教育“產能過?!钡膯栴}得到有效解決。
(二)政府介入,解決高校尤其是民辦高校辦學理念、辦學定位、大學治理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
政府要加大對民辦高校的介入程度,其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無論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讓民辦教育感覺到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優越性。其二,要加強監管和質量評估監測,強化黨管教育,深入實施質量監控,從源頭抓起。其三,要把好民辦高校辦學的“方向盤”,在充分尊重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前提下,要組織有關專家團隊經常性的為各高校的健康發展“會診把脈”,幫助高校確立科學的辦學理念、辦學定位、學校治理和發展思路。其四,政府要堅決將高等教育(高校)分類改革進行到底,做到各個高校雖然“產品”不同,但質量均為“優等”。其五,政府在尊重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基礎上,要對高校人才(師資)隊伍建設深度干預,杜絕在師資上弄虛作假,有效保障高校師資力量,這是辦好高等教育的最重要基礎之一。同時要出臺相關政策和制度,強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高等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的相對均衡分配,鼓勵更多更優秀的人才走進大學,走上高校講臺,切實改善和保障高等教育人才的工作生活待遇,解決教師的生活和發展需要,確保高層次高水平人才在高校能夠“留得住、干得好”,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貢獻。其六政府要繼續加大對高校的師德師風建設的干預力度,高校的教師隊伍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中堅力量,師德師風建尤為重要。
(三)社會介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激發辦學活力,解決公辦高校辦學活力的問題
一方面,本科二批三批合并招生后,對部分高校招生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是政府讓高校參與市場競爭促進教育公平的正確決策。另一方面,就是要確保社會的全方位介入,強化市場競爭和社會評價監督,健全評價機制,讓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向家長、企業和社會公開,確保教育透明,與社會無縫銜接,讓學生、家長和企業共同參與評價教育教學效果,給學生、家長和企業更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有效刺激高校尤其是公辦高校的辦學活力。
(四)企業介入,產教融合,定向培養,多元化教育,解決“供需脫節”的問題
一要強化定向技能型人才培養。伴隨著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給高校改革帶來的機遇,針對國家和地方人才需求旺盛的行業企業,重點定向培養“有一技之長”和“術業有專攻”的人才,實現不同層次的高校,要有針對性地培養不同行業產業的人才,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需要。比如,有些院校側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螺絲釘,而有些院校則側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動機”,這些是根據不同高校自身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的高低確定的。
二要注重校企“區別融合”。不同層次高校,企業介入程度不同,企業進校與師生頂崗工作相結合,實行“區別融合”。比如,對“雙一流”高校的校企融合要強調與高精尖企業的科技創新的合作與交流,對“職業院?!币獜娬{“批量輸送和頂崗實習”,對“應用技術型”高校,要強調企業文化、企業生產和企業人才入校入課堂,學校師生入企業開展生產時間和技術合作等等。
三要著力化解“實現校企融合的難點”。深度的校企融合就是要實現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等,實現校企融合的難點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辦學定位問題,有些學校辦學定位不科學,對校企融合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二是安全問題,學校和企業一般都會顧慮到學生的安全與管理,導致合作難以推進。三是利益問題,學校想借助企業降低人才培養成本,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企業又擔憂自身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以及人才的流失等等。解決問題的關鍵主要應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制度建設和法律約束;二是企業自身要增強文化魅力和感召力;三是政府要為校企融合提供相關優惠政策和制度保障。
(五)思考和借鑒國外高等教育先進理念,推動高等教育思想理念的革新
如何有效借鑒國外先進教育思想和理念,實現傳統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方法、理念的有機統一,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所在。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對通識教育與專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同,對知識技能教育與思想理念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同,有些高校在學生思想理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品質等傳統思想文化教育方面做得較弱,有些在職業理念、動手能力、技術創新內等方面做得較弱,這種“偏科”的現象普遍存在,供給側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兩種思想理念有機融合。解決高校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東西、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問題,通俗來講就是如何發揮大學教育的核心功能?眾所周知,大學的四項重要功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這是對高等教育作用的高度概括。具體來說,高等教育的每項功能都是通過人來實現的,那么,歸根結底,高等教育的改革就是要解決怎么通過受教育者來實現教育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蔣妥.走好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之路.人民政協網.2016.03.13.
[2]李玉華.我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教育探索.2016(5).
[3]方法林.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大學教育.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