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揚紅
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南塘中心小學
摘 要:文章從小學語文教育現狀出發,指出當前存在的問題,從而得出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引入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介紹情感教育的定義及作用,最后提出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實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教育現狀;情感教育定義;實施策略
一、引言
語文是一門講究情感共鳴的基礎性學科,在人們日程生活中語文的學習是無處不在的,而對于小學校園來說,語文教育對其他學科的學習甚至認生道路的選擇都具有指導性意義。語文作為學習階段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模塊,受到學校和家長的普遍重視。由于語文教學具有文字量大、教學內容涉及面廣等特點,學生在語文學習上存在有一定難度,為幫助學生克服語文學習難關,提高語文成績,教師可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入情感教育。
二、淺談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方式還很不完善,存在忽略情感教育的傾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師主導課堂的基礎上,向學生灌輸語文知識,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而且,教師通常看重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輕視語文能力培養,例如寫作能力,詩歌鑒賞能力等;
其次,教師教學方法單一,主要采用題海戰略來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學生經過反復的題型訓練,包括閱讀理解、詩歌鑒賞、漢字拼寫等,雖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語文成績的提高,但往往給學生帶來了學習負擔,使得學生在題海中對語文學習產生厭煩、抵觸情緒;
此外,教師還存在過度重視學生學習結果的現象,傾向于在題型練習中培養學生模仿能力,在模仿解題思路的基礎上提高正確率,而由此導致學生創新意識缺失,獨立思考能力得不到鍛煉,這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情感的表達,降低了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三、情感教育的定義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師采用適當的情感教育,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情感教育指的是教師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創設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例如態度、信念等,通過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來刺激學生對學習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從而達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教學方式。
四、情感教育的作用
(一)推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的狀態,在教師主導課堂的基礎上接收知識,被動的學習狀態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情感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學習狀態,包括態度、情緒、情感等方面的變化,在交流中調動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精神狀態下完成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現“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
(二)促進學生個人品質的培養
就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來看,教師傾向于重視學生知識的掌握,忽略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有些學生即使掌握了系統的語文知識,但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得到運用,也是當今社會存在“高分低能”現象的原因之一。改善這一現狀,就需要小學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牢牢把握學生的情感運用需求,鼓勵學生將知識運用于實際。
例如,教師講述詩歌《憫農》后,就可以鼓勵學生以家庭為單位,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節約,包括糧食、用水用電等。小學生還處于懵懂階段,聽到這樣的教學安排會躍躍欲試,在活動中學生將課堂知識與日常生活相聯系,既加深了對詩歌情感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生語文知識應用能力。
(三)推動教學模式完善
傳統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教師存在過度重視學生考試成績,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片面的認為,只有向學生灌輸更多的理論知識,進行更多的題型訓練,才能拓寬學生知識面和提高學生考試成績。殊不知這樣的教學方式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學生對這樣的教學模式產生厭倦情緒。將情感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育中,要求教師改善教學手段,更關注學生而不是考試成績,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學模式的改進與完善。
五、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運用策略
將情感教育應用于小學語文教育中,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的采取一系列的教學活動,針對性的促進學生情感領域發生變化,對語文知識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形成情感體驗。
(一)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教學的優越性表現在教學資源和表現形式兩個方面:其一,多媒體的運用使得豐富的網絡資源走進課堂,為學生接觸更多、更直觀的教學資源創造條件;其二,多媒體對于課堂教學具有輔助作用。它通過視頻、音頻等方式將抽象化的知識具體化,它將抽象的情感表達運用生動形象的畫面給學生以視覺沖擊。
例如,教師在講解《憫農》一課時,為了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農民勞作時“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增強情感刺激,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與農民勞作場景相關的視頻,讓學生與視頻中的內容發生情感共鳴。
(二)加強師生溝通,處理好師生情感關系
對于小學生而言,除了父母的言傳身教以外,教師對小學生影響作用也十分顯著,然而,許多小學生認為與教師存在年齡差距,產生教師地位高人一等的錯誤觀念,使得與教師交流不足匱乏,這不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開展師生座談會或者在課余時間與學生進行學習和生活上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主動關心學生生活情況、學習情況,在交流中增進師生情誼,克服年齡差距導致的代溝。
(三)發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針對小學生年齡特點,小學語文教材涉及的情感內容多數較為明確,一般是愛國情懷、親情、友情和對偉人的崇敬愛戴之情等主題鮮明的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提高學生情感表達的能力。例如《我的爺爺鄧小平》一文中,表達的主要思想是對偉人的贊美和愛戴之情。教師可以將刻畫偉人平易近人形象的段落進行剖次,讓學生在琢磨語段時感受偉人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六、結語
情感教育既是教育策略是一種較為前衛的教育手段,引入情感教育從小學抓起,從小學語文抓起。不論采用何種情感教育形式,教師都要立足于學生特點,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中來學會情感表達,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對待生活,在體驗生活中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趙群.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情感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3,(04).
[2]韋彬冰.小學語文教育與情感教育[J].科技世界,2012,(05).
[3]徐娟.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學苑教育,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