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仁
浙江省溫州市雙嶼中學
摘 要:俄國文學泰斗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對學習內容的一種力求認識的傾向、伴有積極的情緒色彩,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生勤奮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動力因素,學習興趣是學生獲得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科學課;興趣;故事;古詩
在科學教學過程中要提高教學效率就須在“興趣”上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途徑有多種,可以是妙用故事,也可以是巧借古詩、成語等,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妙用科學史實故事
要加強科學課的趣味性,妙用科學史實故事不失為好方法之一。例如:講到禁止近親結婚的優生法規時,可插入“達爾文和表姐埃瑪結婚終生悔恨”的故事。達爾文和表姐艾瑪結婚生了六個男孩四個女孩,沒有一個體格健壯,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未成年即夭折,第三個女兒和兩個兒子終生不育,其余孩子智力低下而且多病,這就是近親結婚造成的惡果。聽完這個故事學生有震驚、同情等非常復雜的感受當然還有深深地思索,無須多說他們很容易就分析出為什么要制定這樣的法規并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他們聽一遍之后就會把這個故事深深地刻在腦海一輩子銘記同時得到思想上的啟發,在思想中牢固地樹立起近親不能結婚的堅定的意念。這比教師多次語重心長地強調近親不能結婚不知要深刻和有用多少倍,畢竟活生生的例子比單純的理論讓人更易信服。
再如:《物質在水中的分散狀況》一課學了溶液的組成后可加入一則小故事。一位迫切想到愛迪生實驗室工作的青年,走進愛迪生的實驗室對愛迪生表達了他的愿望——想發明一種可以溶解一切物體的萬能溶劑!。“那么你打算把它裝在什么容器里?”愛迪生問了一個問題后實驗室里頓時響起一片笑聲,年輕人面紅耳赤地離開了實驗室。這不僅是個故事還有點腦筋急轉彎的味道,頓時課堂變得輕松愉悅,學生紛紛思考愛迪生到底講了一句什么話,當他們知道這一句話的時候都豁然開朗的哈哈大笑了,并且對愛迪生的聰明才智發自內心的佩服。活躍的課堂氛圍對學習積極性的持續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當然這不僅僅是一個讓學生一笑了之的故事,還可挖掘出思想教育的內容,讓他們意識到有了科學知識之后,就不會不切實際的空想,不會把時間花在違背了科學永遠也實現不了的事情上,所以人人都要學習科學,使自己成為一個腳踏實地的人。
二、巧借古詩
自然現象千姿百態,絢麗多彩。詩人以精煉的語言描繪自然現象為科學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寶貴資源,讓科學教學從古詩汲取營養不失為又一種較好的方法。科學教學與古詩相結合,可以使教學內容活潑,拉近科學與生活的距離,引起學生的共鳴,有利于激發興趣,更好的理解科學。如果換一個角度去看這些膾炙人口的千古名作是不是完全與自然現象相符呢?通過找“錯誤”可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加深知識理解,提高分析能力,同時無形中也培養學生多角度去看問題的思維方法。例如,在學習昆蟲的變態發育時可分析李商隱的《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詩人在這里對生命關注并加以探討,問“那同學們認為從科學角度春蠶到死絲方盡符合自然規律嗎?”可引導學生分析:“蠶”是一種昆蟲,它的發育過程是變態發育(卵-幼蟲-蛹-成蟲)。利用化蛹時幼蟲吐絲包裹自己這一自然過程養蠶取絲。當它破繭而出變成成蟲就不再吐絲了即絲盡。可見在自然界絲盡和死亡不是同時的。學生覺得從這樣一個角度去看這首詩覺得很有新意,興趣很高,知識的掌握也很扎實。同時還可進行情感教育,我國是養蠶最早的國家,使學生具有自豪感也是無形的愛國主義教育。再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可問學生,你認為“霜滿天”這種現象合理嗎?引導學生從霜的成因分析: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節里晴朗、微風或無風的夜晚。在寒冷季節的清晨,草葉上、土塊上常常會覆蓋著一層霜的結晶。我們看到過降雪,也看到過降雨,可是誰也沒有看到過降霜。其實,霜不是從天空降下來的,而是在近地面層的空氣里形成的。如果溫度在0℃以下,則多余的水汽就在物體表面上凝華為冰晶,這就是霜。所以從科學角度看,“霜滿天”是不合理的自然現象。從這些“有錯”的詩詞中尋找錯誤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在發覺錯誤的過程得到成功的體驗,使興趣得以長久保持,同時使對知識的理解得到深化,并在無形中培養他們對事物懷有質疑的精神。也就是說我們既可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教育,又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教育。
科學需要以事實為依據,這是不容置疑的。真實同樣是文學的生命,這也正是科學與文學的相互交融之處。古詩中蘊涵大量與實際的自然現象相符合的內容,嘗試把它引入科學教學讓古詩交融于科學教學過程中間,使涉及的科學知識在輕松自如的氛圍中得到解答。既弄清了知識,解答了問題,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文學修養和學習科學的興趣,真是一舉多得。例如,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名句,在學完動能和勢能的轉化可讓學生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飛流直下”中能量轉化。由學生得出水的動能在增加,水的重力勢能在減小。再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在唐代詩人杜甫筆下,啁啾鳥鳴使大自然充滿生機。在學完生態系統的成分后分析,詩中描寫的生態系統中的什么成分,分別是誰?(消費者,黃鸝和白鷺)可見詩中蘊涵著許多的科學知識等待我們去挖掘,古詩引入科學教學不僅激發了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還使學生用科學的眼光去開闊文學視野,體會到扎實的科學知識對文學創作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我們要想方設法用故事、古詩、成語、諺語、俗話、游戲、制作、比喻、簡筆板畫、科學實驗等各種方式營造出一個巨大的科學磁場吸引我們的學生,激起他們的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樂學時必然不會把學習當作負擔,樂學效率就高,減負提效也就得到落實。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是這個道理。
參考文獻:
[1]趙萬泉.教學論文寫作方法和例舉.
[2]錢新華.一種有效的哲學課教學方法——博引趣例法.
[3]廖英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