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宜香
摘要:以核心素養為基本特征的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地推進,如何在中學思想品德課堂更好地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就成為思想品德教師迫切關注的問題。時政教學的開展,是引導學生發自內心地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而目前一些鄉村中學教學理念滯后、教學設施不齊全、教學信息閉塞等現狀,已嚴重制約了思想品德課改的發展。因此,鄉村中學思品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大膽探索時政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鄉村中學;時政教學;現狀;策略
時政教學,是中學德育和思品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補充。但是,在目前的一些鄉村中學,思想品德課已處于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筆者在鄉村中學從教二十余年,對鄉村中學的教學現狀非常了解,一言以蔽之,現狀令人堪憂。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筆者分析主要有三種因素。
第一,學校重視不足。開學安排課務時,思想品德課永遠充當主課的配角。首先體現在排課上,上午第一、二節課從來不會排思想品德課,一般都是排在上午最后一節和下午,有時甚至排在第三節課體育課之后,上課效果可想而知。其次,某些學校的領導為了應付上級檢查,都象征性地帶一兩個班的思想品德課,遇到開會、出差等情況時直接讓學生自習。長此以往,學生都可以“自學成才”了!還有,很多學校為照顧即將退休的教師,讓他們改教思品,一個思品教研組里,竟然有語文、數學、英語等教師,而且整個思品教研組嚴重“老齡化”,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第二,教師流于形式。由于地處偏僻、信息閉塞等條件限制,鄉村中學教師外出聽課和接受培訓的機會少之又少,加上缺乏競爭意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難以提高,難以適應新時期時政教學的要求。甚至一些教師的教學水平還停留在一二十年前,平時上課是“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照本宣科,考試前發幾張講義讓學生背一背,考出高分就行。這種重分數輕能力的做法,定會造成時政教學效果欠佳。
第三,學生自身的限制。鄉村中學的孩子多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多由爺爺奶奶等長輩照看,由于無力監管,一部分學生整天沉溺于網絡和游戲,導致興趣愛好錯位,失去主動接受時政教育的家庭氛圍。還有部分學生是住校生,但鄉村學校教學設施相對落后,學生獲取信息途徑相對不足,信息來源匱乏,導致學生只能抱緊課本,“死讀書,讀死書”。
由于以上幾方面因素,學生對思想品德課毫無興趣,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較弱,影響了思想品德課的德育效果的發揮。為此,鄉村中學教師需要正確對待時政教學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教師要從學生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鼓勵學生熱愛生活,關心時政。時政內容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時政教學就必須及時、準確地反映現實,緊緊把握住時代脈搏,同時緊密聯系教材內容,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鄉村中學時政教學策略
時政教學的活動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筆者經過多年探索,把時政教學大致分為兩大類:課內時政教學和課外時政教學。
(一)課內時政教學
課內時政教學形式大致有報道型、評論型、結合型等。
1.報道型。課前進行5分鐘“新聞報道”。在課前,由教師吩咐學生課后看新聞,搜集資料,內容大致包括國內外大事和本地區要聞。搜集資料的途徑是多樣化的,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報紙獲取,也可以收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能夠引起思索的事件,這些都是報道的素材。報道的角度是多方位的,可以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呈現。這種方式一經推出,就受到學生的一致歡迎。上課時,學生紛紛舉手,爭先恐后地發言。短短的五分鐘,就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能增強學生參政議政、關心國家、熱愛家鄉的社會責任感。
2.評論型。即針對某一重大時政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從而達到認清社會現實,提高思想品德覺悟的目的。課前,筆者通常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了解當前的一些國內、國際的重大新聞,經分析后找出對學生有教育意義或有一定吸引力的信息,在上課時,利用課前的幾分鐘時間講給學生,然后讓學生自主發言,暢談自己的感想。如:你怎么看待《中國詩詞大會》爆紅?你如何看待中國人搶購日貨現象?因為涉及的信息都是學生耳聞目睹的,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找到了交流見聞的空間,在學生們中間也營造了學習時政的良好氛圍。
3.結合型。時政教學是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大部分教師都把精力放在書本知識的講授和記憶上,造成課堂上“老師喋喋不休,學生昏昏欲睡”的現象。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將時政內容穿插于課堂教學中,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僅能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對社會實際問題進行思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保護智力成果》一課時,筆者播放了自己剪輯的一段視頻資料《王老吉和加多寶的“紅罐”之爭》,學生在看得津津有味的同時,明白了知識產權的價值,也明白了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二)課外時政教學
時政教學的課外活動形式更是豐富多樣的,主要有舉辦時政知識競賽、開辟時政園地、舉辦圖片展、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
1.舉辦時政知識競賽。由教師將一定時期內的重大時政編制成多種形式的賽題,如填空、選擇、辨析、問答題等,要求學生必須在指定時間內回答,回答方式為搶答、必答、輪答等,教師依據回答的正確程度評分,然后以得分多少決定名次。那些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是喜歡關心時政的學生可以從中找到自信,他們參與的熱情空前高漲。時政知識競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他們關心國家大事的自覺性。
2.開辟時政園地。先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由學生們自己推選出有書法、繪畫特長的同學擔任組長,各組每周輪換一次。然后,在每班教室墻壁的醒目位置劃出一塊專區來作為時政園地,各組成員負責搜集各種時政資訊,書寫或粘貼在時政園地內。到了期末,由學生和教師一起評比出優秀組。學生從這小小的園區里汲取到了很多新鮮的新聞,課后他們還會聚在一起高談闊論,如:如何做到精準扶貧?如何應對校園暴力?這種形式為有特長的學生提供了展示的舞臺,同時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提高了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等。
3.舉辦圖片展。組織學生搜集各種與時政有關的新聞圖片、新聞的背景材料、名人軼事等,然后將這些東西粘貼在一起,放在櫥窗面向全校展出。最后,由學生和教師共同根據作品的知識性、趣味性和美觀度等方面評選出優秀作品。2016年神州十一號飛船成功發射后,全國人民歡欣鼓舞。九(4)班第二小組的學生就制作了一組以“飛天夢”為主題的圖片展,圖片涵蓋了從“神一”到“神十一”成功發射的場景和歷任航天員的照片,并配上文字講解,圖文并茂,展出后轟動了全校,吸引了一撥撥的學生前來參觀。
4.參觀訪問。由教師組織學生到科技館、展覽館或者一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去參觀訪問。參觀前,教師要指導學生怎樣有目的、有計劃地參觀訪問,最好設計好一些問題,這樣才能根據問題有針對性地活動。這種形式能夠使學生對某個時政問題有更多的感性認識和比較深刻的感悟,也可以讓他們接近現實,明白道理,激發斗志。幾年前,筆者帶領學生到我們本地某知名企業參觀訪問。通過參觀,學生對企業的高科技成果嘖嘖稱奇,無不興奮難抑,摩拳擦掌。此舉不但讓他們明白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明白了創新精神的重要性,也激發了他們長大以后創業的激情。
5.社會調查。這是一種通過直接考察社會實際進行教學的方法。一般說來,學生通過讀報、聽廣播、課堂教學獲得的時政知識屬于間接知識,要真正理解時政問題離不開直接經驗,離不開直接接觸和考察社會實際,所以時政教學應經常采取社會調查的方法。例如,筆者曾組織學生到家鄉的水源地進行調查,通過調查,發現由于在農田濫用化肥、農藥,以及村民亂倒垃圾等,家鄉的水污染情況令人擔憂。調查結束后,學生出具了一份調查報告,對如何預防和治理水污染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并把它上交給地方政府,真正做了一回“小主人”。
總之,實踐是無止境的。時政教學一定要立足實際,遵循時政教學的規律,不斷探索時政教學的新方法,使學生養成隨時關心和了解國內外大事的習慣,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成為與時俱進,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參考文獻】
[1]戴湖松.新課程期待的中學政治教師角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5(11).
[2]方紅,沈根新.新課程呼喚新理念、新教法、新學法[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5(7~8).
[3]曹陽.把案例教學法引入思想政治課堂[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4(4).
[4]張耀華.將時事教育融入政治課堂[M].素質教育大參考,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