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大學文學院 遼寧 沈陽 110136
摘 要:才華橫溢,創作豐富的郁達夫,是中國現代新文學“自敘傳”小說的開創者。他所塑造的“零余者”形象不僅率直地展現出“五四”一代受壓抑的靈魂,同時也是他自我人生的寫照,繼承了郁達夫本人的精神氣質。所以我們有必要對“零余者”形象們所體現的精神個性進行梳理,以更好的把握作者的精神個性。
關鍵詞:郁達夫;“零余者”形象;精神個性;繼承
郁達夫在創作上受日本“私小說”影響,注重描寫個人身邊瑣事和心理活動,把自己真實的生活直接暴露在小說中,所塑造的人物與現實中作者本人的精神個性,情緒心理等方面十分相似。所以他作品中塑造的那些飽受社會擠壓而又無力把握自己命運的生活困頓潦倒的“零余者”形象身上一定有作者“自我”的影子,這些滲透著作者本人精神個性的主人公,就是郁達夫本人的真實寫照。
一、對個性解放的追求
郁達夫是“五四”后崛起的作家,受啟蒙思想影響,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新價值觀,我行我素,不愿為了裝出“偽學”的面孔而壓抑自己的個性。在私生活方面,放浪形骸,過著“醇酒美人”的生活,不為俗名所累,常有不夠了解他為人的作家給他冠以“浪漫頹廢派”的頭銜。而郁達夫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多是富有幻想、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青年形象。如在《沉淪》中,主人公因為追求個性解放,不滿教會學校對人個性的壓制,所以不容于學校而被學校退學。他積極上進,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他以他青年人的熱烈心情去追求友情,他也懷著熱情的渴望去追求純潔的愛情。《銀灰色的死》中的主人公同樣追求愛情而不得,孤苦無依,終日沉迷與酒館妓院,并最終在絕望中死去。這些主人公身上體現出來的對個性解放的強烈追求正是作者對個性解放追求的體現。
二、強烈的愛國情感
郁達夫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飽受屈辱和歧視的異國生活,使他的愛國熱情高漲。他還親自投身抗日斗爭之中,不顧個人安危獲取日本憲兵的秘密罪行,暗中保護營救愛國志士和華僑,最后不幸被日本憲兵殺害。郁達夫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自己的愛國情懷。而郁達夫筆下的主人公都對祖國有著強烈的愛,他們期望國家富強,成為他們強大的后盾。這些身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青年們,面對著國家個性解放的不徹底,頑固的封建勢力,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熱和科技的落后等種種問題,成長環境可謂一片“哀愁”,于是渴望祖國繁榮富強,是當時中國青年們的共同愿望和心聲。這些在外國求學的青年,他們將自己在國外的遭遇,與祖國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他們所受的侮辱和嘲弄,正如《沉淪》中的主人公那樣,在自己自殺之前,面對著當時的黑暗現實大聲疾呼“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這是當時青年一代真實的精神狀態的寫照。這些青年,雖然才華橫溢,不甘沉淪,想要追求純潔的友情和愛情,但是受“弱國子民”身份的拖累,使他們難尋知己,愛情無望,在異鄉倍感孤獨和寂寞,只能寄希望于祖國早日強大。
三、憂郁精神
憂郁是郁達夫小說最顯著的特點。進步青年們無力改變黑暗的社會現實,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理想在現實中受阻,對現實的失望和不甘于沉淪使他們產生失望的情緒,于是憂郁就產生了。憂郁的精神可以表現為孤獨、悲傷、苦悶、自怨自艾甚至是絕望等情緒。這是一種精神疾病,同時也是一種時代病。而他的憂郁精神是他的人生經歷和所處的社會環境給予他的。孤獨空洞的童年生活,求學之路上也是始終處于孤獨的環境中,哀愁、孤獨、寂寞的環境更加劇了他的孤獨意識,使得他心變得異乎尋常的過敏和憂郁。
郁達夫作品中總是流露出很強的孤獨意識,而在文章中“孤獨”“苦悶”等詞匯也隨處可見。從他的處女作《沉淪》,孤獨便充滿了他的整個創作。郁達夫所塑造的主人公多是孤獨的沒有知己的苦悶青年形象:《沉淪》中是“他近來覺得孤冷地可憐”、《胃病》中是“我是一個孤獨的人,一個人從母胎里生下來,仍復不得不一個人回到泥土里。”《落日》中是“在這茫茫的人海中間,哪一個人是我的知己……我只覺得置身在浩蕩的沙漠里!”。這種隨處可見的孤寂情調貫徹在作家的小說中。
憂郁癥是郁達夫筆下的常見病。如《沉淪》中的主人公本身就是一位患有憂郁癥的青年,憂國憂生,難尋知己,終日生活在孤獨的環境中,愛情的求而不得使他更憂郁感傷,最終在絕望中徹底地沉淪下去;《胃病》中人到中年有許多哀感和悲苦的主人公是憂郁者的形象;《采石磯》中“一想到現在的這身世,他就不知不覺的悲傷起來了”的神經過敏的黃仲則同樣是憂郁者的形象。祖國的孱弱、勞動者的貧苦生活,家庭的艱難,孤寂的環境……都讓他們變得憂郁。
郁達夫小說中的主人公是感傷的,國事、家事、事業、愛情等都是他們關心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又大都令人傷心,如《蔦蘿行》中的主人公想為祖國干一番事業,但是又面臨著經濟和政治的壓迫,最終走向失望頹唐。面對失望的境況,他們努力反省自己,想要尋找答案,但是越是反省越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陷入迷惘之中。并且將自己的缺點或失敗放大,自我貶低,自怨自艾。在絕望中放棄自我。他們躲避世界,麻醉靈魂,得過且過,放棄人生。
總之,郁達夫所塑造的“零余者”形象,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對個性解放的追求,強烈的愛國情感,以及他們的憂郁精神等,都是對作者本人精神個性的繼承。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作者本人的精神氣質,更看到了“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們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郁達夫.郁達夫全集(第2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8).
[2]郁達夫.郁達夫集·散文卷(下)[M].廣東:花城出版社,2003.
[3]陳子善,王自立.郁達夫研究資料[M].廣東:花城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王彥霞(1992—),女,漢族,山東臨沂人,遼寧大學文學院2016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