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摘要:國家財政數據結果表明,當下新經濟發展形勢已由年增長率9.87%轉為7.5%,意味著我國經濟正式進入平穩的中高速增長期。糧食行業作為我國戰略性產業之一,不僅關系公共生產生活,同時與自然生態環境緊密相關,是國家政府重點關注和投資的對象。而要實現“新經濟”的蓬勃發展,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因此,糧食行業在新經濟形勢下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本文主要圍繞新經濟形勢下糧食行業的發展現狀與機遇展開分析,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共同助力糧食行業的有序發展。
關鍵詞:糧食行業;新經濟形勢;現狀;機遇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6-000358-01
前言:農業領域是新經濟形勢下的重點發展領域,糧食行業也一直是國家新興投資重點。為適應新經濟形勢的多元化發展,糧食行業產業改革必須采取全局思維,運用創新理念來指導糧食行業在大農業中重新定位,以更好地發揮糧食行業對國民經濟整體發展的促進作用。
一、新經濟形勢下糧食行業的發展現狀
1.供需結構
首先,從糧食需求結構上看,“二胎”政策的開放帶動了新一輪的人口增長,新能源產業的全面興起帶動農產品加工產業逐漸進入成熟發展階段,再加上科學膳食觀念的全面深入,民眾飲食結構逐漸發生轉變,更傾向于選擇天然無加工的糧食作物,由此使得糧食整體需求持續增長。其中尤以工業消費、飼料消費和口糧消費最為突出,增速分別保持在6.5%、2.1%、1.1%。而三者在消費結構的占比上,主要以口糧消費為首,其幾乎占據了整體糧食消費的五成。糧食品種結構方面則依然是稻谷為第一消費品種,占比為四成;玉米、小麥作為主要輔糧緊隨其后,占比分別為三成和兩成。
其次,從糧食供給結構上看,目前我國糧食總產量基本能夠滿足國內正常消費,以三大谷類作物為例,2015年我國谷類消費總量為4.79億噸,而稻谷、小麥、玉米合計產量5.68億噸,足以滿足需求。但上述糧食品種仍然存在一定額度的進口量,目的主要用于糧食儲備,平抑國內外價差。
2.種植模式
目前,我國糧食種植模式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家庭承包責任制,一類是國有農場制。其中,家庭承包責任制是當前糧食種植生產的主要模式。據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本年度經由家庭承包責任制模式種植生產的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糧食產量的九成。但由于家庭承包責任制由農民個人為單位,生產規模小,資金能力有限,很難實現種植的規模化和機械化,故而仍停留于“粗放式”的種植生產階段。而國有農場制種植面積大,且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和規模化操作,但由于其在糧食總產量中所占比重小,故而并非我國主要種植模式。
3.產業鏈條
現階段的我國糧食產業鏈主要表現為糧食消費普遍性、糧食生產分散性兩種形態并存。具體地說,就是家庭承包責任制下生產農戶數量眾多且種植形式粗放,糧食收購需面對一家一戶,無法達到規模效益。而糧食作為低值易耗的生活必需品,除集體單位采購外,大部分的購買對象仍然是單個家庭,由此也就決定了糧食銷售具有“終端決勝性”的特點。
二、新經濟形勢下糧食行業的發展機遇
1.糧食種植逐漸趨向規模化發展,有助于促進糧食產業鏈的融合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從事農業種植生產的勞動力數量約為2.17億人,占全國總勞動力比重的三成,但相較于1980年,這一數量已下降將近五成。根據社會學專家分析計算(農業勞動力數量=勞動年齡人口×勞動年齡人口參與率×農業就業人口占比),我國于2025年和2035年從事農業種植生產的勞動力數量將降至1.98億人和1.53億人。也就是說,農業勞動力數量將不斷下降,再加上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日漸明顯,加速糧食種植規模化進程成為了解決這一現實問題、改變糧食產業鏈“消費普遍性、生產分散性”的必然之舉。具體地說,種植規模化的推廣不僅有益于產業鏈向上游整合,實現有機結合的產供銷一體化,還能夠促進更多的糧食企業與“訂單生產”相結合,實現“產供銷”各產業鏈相連接的產業化經營,進而加速行業優勝劣汰,提升行業集中度,有效解決“三農”問題。
2.糧食產區趨向集中化、市場化發展,有益于優化糧食資源配置
新經濟形勢下的發展戰略是以保障糧食總產量平穩增長為主要目標,基于區域實際來動態調整農業生產和糧食結構為輔助手段,推動糧食行業走向產區集中化。也就是說,我國糧食行業未來將繼續堅持“比較效益”的規律,進一步向中部主產區集中,包括向國家級主產區和各地區域級主產區集中,由此形成稻谷、小麥、玉米、大豆等優質專用糧食產業帶。不僅是產業,糧食企業也將同步走向多元化發展階段,正如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個體、私營糧商等各類糧食企業,紛紛先后調整經營模式與企業架構,爭做糧食行業主體。在此發展態勢的推動下,我國糧食現貨與期貨市場也將得到進一步完善,糧食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將得到更為廣泛的發揮。
3.糧食行業商務電子化發展,有助于產業鏈條完整,實現高效益
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模式的廣泛應用,不僅改變了民眾生活,也改變了社會行業產業的發展。糧食行業與電子商務的結合,突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短時、高效、低成本的交易目標。在新經濟形勢的發展帶動下,電子商務與糧食行業的融合發展還將帶動糧食種植、生產、銷售等各環節的市場競爭走向高級化,將單純生產能力競爭轉向“生產能力+流通能力+創新能力”的競爭,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成為糧食行業實現提高效益、增加利潤的重要戰略措施。
三、結語
據國家糧食局2015年度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糧食總產量已突破7億噸,相較于上一年度增長了1.12%。也就是說,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十二年實現增產,與此同時也實現了農民連續十二年增收的宏觀目標。雖然這一數據相較以往,糧食總產量增長率及產量增速正逐漸下滑,但在國家相繼出臺的一系列相關資源環境持續開發與保護政策的鞏固下,糧食總產量未來將繼續保持平穩的增長態勢。因此,糧食行業應堅持沿著符合發展規律的走向,加大以企業產權為突破的改革力度,在“以人為本”基礎上增長效益和提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