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常州的教育信息化從規劃引領,機構調整,重心下移等三方面進行探索,使得常州教育信息化的“新常態”初步形成,同時又在“互聯網+”的大時代背景下,創設教育新生態,進一步形成了常州教育的“新范式”。
【關鍵詞】常州教育信息化;互聯網+教育新生態;教育新范式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26-0038-03
【作者簡介】余匯,江蘇省電化教育館(南京,210013)編輯,一級教師。
“十二五”期間,常州遵循“育人為本、追求卓越”的核心理念,教育內涵不斷提升,教育品質進一步彰顯。“十三五”期間,常州教育發展有著怎樣的總體思路?帶著這樣的問題,本人和常州市教育局局長丁偉明進行了對話。
余匯:“十三五”期間,常州教育將以實現高水平教育現代化為統領,努力實現教育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為每一個學生終身發展創造良好環境。請問丁局長,“十三五”期間,常州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什么?
丁偉明:對于常州教育而言,如何基于數據來研究教學,進行課程的架構,這些都是我們面臨的挑戰。我們過去做得更多的是“教育+互聯網技術”,也就是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教學過程中,這是一種淺層次的結合;“十三五”期間我們更加注重的是怎樣通過互聯網技術,更好地優化教育結構、調整教育流程,并通過大數據來促進教育研究。所以,我們目前正在積極建設服務于學校優質均衡發展的數字化平臺,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數字化平臺,以及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升綜合素質的數字化平臺。我們希望通過上述平臺,對傳統的教育結構進行再造,使得我們的教育結構更加符合人的個性化學習的特點,從而滿足不同人的學習需求。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平臺建設、機制創新、應用驅動等舉措,助推區域教育轉型升級,讓數字化教育改革發展的“紅利”輻射到每一個學生,實現每一個人的終身發展。到2020年,常州將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常州教育將利用學校評估、教師專業成長、學生綜合服務等平臺來解決信息孤島的問題,并在此過程中充分挖掘各類數據,促進對教育的再思考?;舅悸肥且匀藶楸?,以應用為導向,整合資源整體發展,實現螺旋式上升,生態式發展,構建“互聯網+教育新生態”的常州教育發展樣式。
余匯:推進教育信息化是一個比較復雜而又系統的教育工程,僅靠某一個方面或某一個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請問丁局長常州是如何解決這方面存在的“孤島”問題的?
丁偉明:我們的基本做法是八個字:創新組織,優化制度。推進教育信息化,我認為僅靠一個電教館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作為教育行政的重點工作。所以我們提升了電教館的行政職能,在教育局專門成立了一個處室,就是信息處。由這個信息處來統領全系統的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同時我們又把教研室、教科所、電視制作中心、電教館這四個部門統籌起來,由教科院牽頭,讓技術和學科融合,圍繞課堂改革來推進教育信息化,這就是組織再造的過程。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將教育信息化與日常工作相融合,持續推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比如,我們架構了全市教育督導網絡平臺,實現了督導的信息化。
同時,我們始終在尋找評價的突破口,比如如何利用證據和數據來實現我們教育研究的改變,由經驗式的體驗走向科學探究的道路。我們一開始選擇了20所幼兒園,對幼兒園學生的學習環境、日常作息等五個方面進行了連續三年的數據收集,在這個收集的基礎上來分析幼兒園發展的狀態和它的內涵動力。這樣的一個研究給我們整個常州幼兒園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幫助。這20所幼兒園的研究成果成為我們近300所幼兒園持續發展的主要經驗和基礎。在幼兒園發展的這樣一個研究基礎上,我們又逐漸向初中、高中邁進。我們還通過數據的收集和證據的采集來研究學校發展的可能。再如,北環初中是一所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弟學校,90%的學生是外來人員子女。但這所學校是市民心中的好學校,這有它生長的自然規律,我們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數據挖掘來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教師的教學行為,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并逐漸向高素質邁進?,F在全市有50所學校在進行這樣一個大數據的挖掘,來進行學校的評價分析。在這過程中,我們最擔憂的是每天被現行的教育體制淘汰下來的學生。由于個人的積累、能力、情感不同,每堂課幾乎都有淘汰下來的學生,這些學生常常出現一個特征就是“雙差”:學習差、品德差。這些學生如何去培養、如何去挽救,成為我們推進教育信息化過程中必須關注的一個重點。而這個重點我們又特別關注的是初中生,因為初中生的分化更為嚴重,為了利用網絡給這些初中學生以發展提升的可能,能夠讓他們享受三年充實的初中生活,所以我們建了一所“青果在線學?!?。
我們利用這個網絡平臺為這部分學生提供校外學習條件。通過這樣一種資源提供來彌補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在我們架構的這個平臺上讓幾千名初中學生獲得了成長的喜悅,獲得了發展的可能,我們不在乎這些學生考了多少分,而在乎他們的心理、道德、情感的綜合發展。在“青果在線學校”這個平臺上,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學校校本課程和資源課程,讓這部分學生在其中去學習、去體驗。同時又圍繞數學、實驗、英語這三門學科提供更為豐富、有趣的資源,讓他們在這里找到學習的樂趣,找到人生新的希望。這是“青果在線平臺”為幾千名初中學生提供的一項服務,受到了家長與學生的歡迎。這個平臺不僅可以線上線下互動,每周還派出優秀的教師到社區為這些學生提供線下服務,同時在網絡平臺上又有教師在線提供幫助,面對初中學生只有一個平臺是不夠的,要有線上線下真實的互動才能促進學生更加健康的發展。
余匯:常州教育非常重視課程建設,特別是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十分注重把課程、教學和互聯網有機融合。請您具體介紹一下常州是如何融合課程,共建教學生活的?
丁偉明:這里有兩個概念:一個是課程,一個是教學。我們在推進教育信息化過程中要實現三個轉變,但這三個轉變有一個前提就是我們的課程是否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課程,我們的課程是否基于未來的課程。但是我們進行錄制課程比較中發現,現在錄制的課程更多的是互動,是面向過程的,學科的育人功能沒有得以彰顯。有三個基本點還存在大的問題。
一是教育的民主問題。我們在教育研究過程中,教育的民主思想這些年已經提得很少了,以人為本,以幫助每個學生來替代教育民主思想,這是遠遠不夠的。由于教育民主思想不能真正在教育過程中落實,使得我們的課程是剛性的。
二是知識觀問題。知識是讓學生拿來掌握、借鑒、應用的客觀真理,還是被學生用來質疑、批判和運用的對象,我覺得這是我們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回避的問題。
三是方法問題。教學是如何基于探究、基于合作的學習,而不是基于記憶的學習。所以在利用教育信息化改造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重新理解課本,重新挖掘課程中的價值,只有把這些東西弄清楚,教學流程再造才有可能實現。
常州中學歷史課程再造就是一個案例。常州中學是一個理科見長的學校,把歷史作為高考的學生很少,那么如何為這部分學生提供高品質的教育教學,讓他們在未來成長過程中能夠由歷史照亮未來,走過他的整個人生。常州中學以國家課程為基礎,對歷史課程進行了校本化的徹底再造,形成校本化的學校歷史課程體系,架構了歷史學科體驗室,形成了歷史學習的評價體系,然后進行教學流程的整個再造,把辯論、演講、戲劇、話劇等等都作為學習平臺,投入到教學過程之中,然后讓教師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課程教學的再升級,從而實現了學習過程整體創新。
還有一個獲得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評比特等獎案例“如何改造初中的地理課程”。我們基于能夠改變的問題尋找數字化的突破,確定一個基本思想就是從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來進行地理課程的建構,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留守”和再造?!扒喙诰€學?!痹跒閷W生服務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優秀的學生也登陸“青果在線”,利用平臺資源提前學習、拓展學習。根據這個情況我們又大幅度增加了“青果在線”的服務功能,大幅度豐富了課程,線上線下的各類課程都在這個平臺上匯集,同時各種學生社團組織也在這里萌芽、生長。在此基礎上我們又進行了寒假暑假作業的再造,基本實現了寒假暑假作業線上完成。同時組織名師登陸“青果在線”,為學生提供差異化、個性化學習教育。現在我們圍繞課堂的改變,發現真正的課堂,開始探究信息環境下課堂行為的大數據分析,這是我們構建的方向。常州有16所學校參加了中央電教館的大數據分析課題研究。
余匯:在“互聯網+”的大時代背景下,創設教育新生態,需要系統構建,整體推進,不懈堅持。請問丁局長常州在這方面有什么好的做法?
丁偉明:上面我所回答的第二和第三個問題都屬于為創設教育新生態做服務的,但整個系統還需要進一步系統的技術架構。
從學校層面,思考每所學校如何架構互聯網環境下的學校文化。比如旅游商貿學校是一所職業學校,他們打造的數字化校園環境下的校園生活,從學校的組織結構、教學評價、學生發展、創新創業等方面進行一體化的架構,形成三大基礎平臺。
從職能部門層面,我們組建的教科院干什么,每一個學科如何推進教學信息化。教科院通過微信息、微研究,通過日常的課堂教學來推進教學的信息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例如北郊小學是一所鄉村小學,在校長的帶領下,堅持用技術和思想來開展教育教學,“十年磨一劍”,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今年11月份全國信息化交流會議上這所學校有個演講,介紹怎樣通過十年努力重建學校教育教學生活,介紹他們流程再造的框架結構和網絡平臺上的數據板塊。在整體推進過程中我們還始終堅持通過研究來促進教育信息化的推進。我們以互聯網時代課堂教學發展研究項目為抓手,通過研究形成基本范式,從研究的領域走向常態化。為了有效推進這一研究項目,我們以天寧區為基本單元,用6000臺平板電腦支撐這個課題的研究學習,使得學生的學習生活在互聯網環境下實現常態化。那么,在這一背景下,“青果在線平臺”怎么辦?如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
“青果在線”在中央電教館的支持下形成了“青果在線學?!?,這所網絡學校與實體學校聯合起來共同促進教學方式的改變。這個網絡教學平臺與實體學校形成共同聯盟探究教學方式的轉變。“青果在線學?!辈粩嗤卣?,形成了系統化、生態化的支撐亮點,“青果在線學校”還將繼續發展下去,整體提升。在促進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還將建90多所“e學習”學校,使得每一所學校都圍繞課題、圍繞項目,用信息化研究的課題或項目推進教育新生態建設。通過幾年努力,使常州近千所學校整體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逐漸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生態發展,為學生發展,為教師發展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從而形成“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常州教育的“新范式”。